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凌煙閣,讓當時的書畫名家,褚遂良和閻立本,共同在閣上描繪出24位開國功臣的畫像,其中鄭國公魏徵排在第四位。

可惜魏徵並沒有看到凌煙閣的建成,他於當年早些時候去世,諡號“文貞”。

賢君諍臣

歷史上魏徵以“直言敢諫”聞名,自從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魏徵輔佐他達17年時間。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在這17年時間裡,向李世民當面直陳諫言達50次,呈送奏疏11件,進諫多達數十餘萬言。不僅次數多無人能及,而且他言辭激切、態度堅定,更是當時任何大臣都無法企及的。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凌煙閣24功臣像部分,網路圖

而對於魏徵的直言進諫呢,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李世民有些惱怒,有一次甚至氣的揚言要殺掉魏徵,但是經過長孫皇后的開導之後,他終於能夠悉數聽取魏徵的諫言,從而成就了兩個人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和“諍臣”形象。

《諫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以儉樸的賢君形象留名後世,但是在他登基十幾年後,隨著大唐基業逐漸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繁榮,李世民也開始大肆修建宮殿,派人到各地搜求奇珍異寶,很有些前朝帝王驕奢無度的跡象。

魏徵注意到了這一變化,對此十分憂慮,於是在637年的3月-7月之間,接連上了四道奏疏,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諫太宗十思疏》。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魏徵像,網路圖

正沉醉於享受中的李世民看了這些奏疏之後,沒有像某些昏聵帝王那樣勃然大怒,而是難得地猛然警醒,全盤聽取意見之外,還親手回了一封《答魏徵手詔》,表示自己將聽從魏徵的進諫,改正之前無意之中所犯下的錯誤。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古代帝王為鑑,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經像唐太宗那樣,雖然成功開國,可是能夠堅持做到底的並不多,由此點明瞭帝王基業“取之易守之難”的道理,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夠嚴格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謙沖”等十思,擇善而從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魏徵學問淵博,又很受道家思想影響,自然深知“知足不辱”的道理,在這份奏疏中他旁徵博引,雖然不大重視文采,但是言簡意賅,說理清晰透徹,感情真摯充沛,表現出憂國憂君的十分熱忱。

這一份奏疏對於正逐漸沉入溫柔鄉中的唐太宗無異於當頭棒喝,讓他頓時清醒過來,不僅全盤接受了魏徵的提醒,更將這篇文章放在自己案邊,以隨時起警醒作用。

難得的諍臣,又難得地遇到這樣仁義明達的君主,才能開一世之太平。

經典傳世

魏徵曾經擔任過秘書監的官職,主管國家藏書和編校工作,並負責兼修史書。

在此期間,他和虞世南、褚遂良、顏師古等當時的名儒主持編撰了《隋書》、《梁書》、《陳書》等歷史書籍,並主編完成了《群書治要》這本經典著作。

《群書治要》被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整合”、“大唐貞觀之治的施政指南”,曾經是唐太宗之後歷代君王和官吏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科書級指導資料,直到今天仍然得到中外許多著名高道名家的重視。

君臣齟齬

魏徵的年齡比李世民大19歲,算起來屬於兩代人,所以兩個人相處的時候,並不像同齡人那樣愉快。

公元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感情一直很好,所以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十分思念這位賢明的愛妻。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唐簪花仕女圖,源於網路

為了能夠時時望得見昭陵,唐太宗就下令在宮裡建起了一個層觀,好方便自己能夠隨時登臨遠眺,以解相思之情。

有一天,唐太宗再一次登上層觀,陪同他的是魏徵。

只見唐太宗深情款款地望了昭陵許久之後,淚眼朦朧地問魏徵:“那就是昭陵,你看到了嗎?”

魏徵之前早就有耳聞,朝中同僚講述過他們陪同李世民眺望昭陵的情景,大家雖然都很感動於帝后之間的深情,但是又都覺得身為一代帝王,李世民實在不應該如此深情地追思自己的妻子。

雖然大家都是這樣的想法,可是誰都不好意思說出來,畢竟皇后新逝,李世民的人之常情也可以理解。

可是剛直如魏徵,在這樣的場合卻沒有像別人一樣隨聲應和,他先是裝作沒看見,直到李世民急得一指再指:“你好好看看啊,昭陵就在那兒呢!”

這時候魏徵才不緊不慢地說道:“哦,臣子以為陛下在瞻仰獻陵呢,原來是在遠望昭陵啊!”

獻陵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和母親竇氏合葬的陵寢,魏徵這句話一說出來,頓時讓李世民羞愧無比,悔悟自己不應該只顧著思念亡妻卻忘記了父母,於是他雖然十分傷心,但是仍然下令讓人拆除了層觀。

兩個人在這件事上的觀點如此截然不同,其他大事可見一斑:和李世民的偶爾放縱、容易沉迷相比,魏徵始終有著和他年齡相符、非同尋常的冷靜與理智。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唐太宗納諫圖,源於網路

所以更多的時候,魏徵的進諫應該像是在李世民的熱情上迎面潑上一瓢冷水。

兜頭一瓢冷水潑上來,即使睿智、寬容如李世民,雖然當時以十二分的冷靜和理智去接受,心裡面總難免會殘存不快的情緒。

而年長李世民近20歲的魏徵,在面對李世民時,或許偶爾也會忘記君臣尊卑,只有急於教導後生晚輩的心思吧?

推倒墓碑

公元643年,魏徵病重,不久就去世了。

李世民傷心不已,為此廢朝5天,親自率領百官出城送別,併為魏徵書寫碑文。

然而半年之後,李世民又親手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事情的起因聽起來不復雜,是因為魏徵曾經推薦給唐太宗的侯君集和杜正倫,兩個人現在出事了:侯君集因為貪財而被囚禁,之後又捲入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之中,被唐太宗下令處死。杜正倫也因為太子謀反事件受到牽連,被罷免官職發配流放。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魏徵書法,網路圖

李世民想起之前魏徵曾經鄭重地向自己推薦過這兩個人,還說這兩個人都是宰相之才,此時他對太子謀反一事怒氣未消,於是開始懷疑魏徵有朋黨嫌疑,經過一番調查之後,反倒查出魏徵曾經把進諫給自己的文章留給史官備用!

這讓一向十分重視身後之評的李世民更為惱火,一氣之下,他不僅推倒了魏徵的墓碑,更下詔取消在魏徵面前承諾的衡山公主和魏徵之子的婚約。

帝王也並非聖賢,所有這些,或許只不過是在發洩之前很長時間心中的積怨而已。

重建墓碑

大唐貞觀年間,周邊很多小國都紛紛臣服於強盛的唐朝,只有高句麗是個例外。

公元645年,在多次派人出使高句麗無效之後,李世民決定親自帶兵征討。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步輦圖,源於網路

戰爭前後歷時九個月,其中環境的艱苦惡劣和戰爭的殘酷自不必說,最後唐軍以極少的傷亡獲取了較好的戰果:攻佔城池十餘座,消滅了大量高句麗軍隊,繳獲牲畜、裝備和物資無數。

但是,一向戰無不勝的李世民對這次的戰績卻並不滿意,尤其讓他覺得十分遺憾的是,這次雖然自己御駕親征,卻仍然沒能成功掃滅高句麗!

此時,他想起以往這樣需要做決策的重要時刻,魏徵一定會辨明利弊、直言規勸的情景,不由感慨萬分,嘆息說道:“如果魏徵還在,他一定會勸我不要親征!”

一句話飽含著對魏徵的懷念之情,和如今自己再沒有那樣忠直敢言諍臣的遺憾!

李世民當即派人飛速趕往魏徵墓前,對他進行隆重的祭祀,並重新為他樹立起了墓碑。

君臣感情就是如此深厚,雖然其中也經歷了許多齟齬和不快,可是此時兩個人的真實關係才算是“蓋棺定論”,再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任何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