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塞留【終】強大影響與壞名聲

法國之所以能成為世人印象中幾個歐洲強國之一,最突出的印象來源於路易十四和拿破崙。而兩人及其中間夾著的這段歷史,正好在紅衣大主教黎塞留和世界大戰之間。你要是往前看,會看到實際統治只有巴黎和郊區的王室,四分五裂的法國;會看到英法百年戰爭時被打到幾乎亡國的法國。往後看會看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巴黎宣佈成立的法國;會看到面對納粹十個月就投降的法國。

黎塞留【終】強大影響與壞名聲

所以那個“極盛期”對法國至關重要,而那個“極盛期”的奠基人便是黎塞留。正是他任法國首席大臣期間,打敗西班牙之後,法國才一躍成為歐陸強國;如果不是他的外交手腕讓天主教法國,“坐上了新教聯盟的列車”,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這個聯盟把歐陸霸主哈布斯堡王朝打得稀爛,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諸侯國進一步分裂,就不會有法國的出頭之日。

黎塞留【終】強大影響與壞名聲

路易十四能稱“太陽王”,除了以上要素外,同時還得益於黎塞留在路易十三時期建立的君主集權模式。可以說法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是從聖女貞德時期出現的,又是在黎塞留時期加強的,最後到拿破崙時期到達巔峰的。

黎塞留【終】強大影響與壞名聲

人們喜歡拿黎塞留和後來的俾斯麥相比較,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一個紅衣主教、一個鐵血宰相,兩人最擅長的都是外交手腕兒,被很多網友戲稱為玩兒“雜耍”的。黎塞留在任的時候,平息內亂後,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來打擊當時的“老大”德意志神聖羅馬,從而讓後來的法國站上了至高點。俾斯麥在位的時候,完成德意志統一後,讓所有國家都不幫法國,從而又把“接力棒”拿了回來。

黎塞留【終】強大影響與壞名聲

但是兩人有一點差異很大,那就是“身後名”。如果說事業層面兩人“旗鼓相當”的話,甚至俾斯麥還得研究一下黎塞留這位他心目中有能力的古人的思想和方略的話,那為什麼黎塞留就不具備與其一生作為相匹配的知名度呢?

他倆都是宰相,當然黎塞留這個確切的稱謂應該叫法國國王宮廷首席大臣,但地位是一樣的。不過兩人的地位穩固性可不一樣,俾斯麥由於當時普魯士的管理模式,宰相之位更加穩固,他可以力排眾議,甚至可以力排國王的異議,來實施他的鐵血政策。而黎塞留要想穩坐這一人之下的位置,必須得討好法王,只要路易十三一句話,黎塞留就得下馬,因為黎塞留搞得就是君主集權。

黎塞留【終】強大影響與壞名聲

鑑於此,俾斯麥可以把整個國家看做一個整體來施展手腕兒,而黎塞留能充分利用的只有法國百姓,因為對他來說上層是用來討好的,要不然連個施展的舞臺都沒有。所以就有了黎塞留把百姓當騾馬的著名段子,作為一個汙點,必將影響他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歷史地位,儘管強盛期到來之後,法國人都享受到了那份富足和榮耀。

其次,黎塞留來的時候有一個法國,走的時候還是個法國,變化是由弱變強。而俾斯麥來的時候是一個普魯士,走的時候是一個德意志帝國,“視覺衝擊力”顯然更大。咱們不是來對比兩人誰的功勞更大,而是說俾斯麥的功績更符合人的傳播意願,他的作為基本沒啥宗教特殊性,對現代國際關係具備更多的可參考性。

至於黎塞留的那些特務、他對法王后宮的處理,以及他城堡裡夜晚亮起的那麼多雙貓的眼睛,不成為大仲馬作品裡的反面人物才怪。就算是大仲馬後來意識到並肯定了黎塞留的功績,也改變不了《三個火槍手》比續集《布拉熱洛納子爵》流傳更廣泛的事實。

黎塞留【終】強大影響與壞名聲

總之,是非功過自有評說,我們無需對某個歷史人物“洗白”或“抹黑”,之所以同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人的心目中的印象不同,是因為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個歷史人物時所選取的角度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