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夏次元1||《夏本紀》裡的一個秘密,在五帝時代意味著什麼

史記夏次元1||《夏本紀》裡的一個秘密,在五帝時代意味著什麼

《史記》次元裡,《夏本紀》是從禹開始講起的。在《五帝本紀》裡,也提到過他。

在五帝時代,帝舜執政三十九年之後,死在了“南巡狩”的途中,這很像是在說,這個百歲老人最終死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按照帝堯的優良傳統,舜沒有讓自己的兒子商均接班,而是用和帝堯一樣的方式,把帝位傳給了禹。

這很像是早就安排好的。從帝舜處決了治水不力的鯀,讓鯀的兒子禹接著去完成鯀沒有完成的治水工作,似乎就已經註定了要讓禹做未來的天子。

我們之前分析過,帝舜執政之後,啟用了一大批才能出眾的人,實現了一次大變革。禹無疑是其中成就最為突出、功績最為卓著、最受大家擁戴的一位。同時,也是擁有最強實力的一位。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

如果說,舜死在“南巡狩”途中,事發有些突然。他的死並沒有給權力的順利交接造成什麼樣的障礙,也沒有因為繼承權的問題產生特別的政局震盪。因為要讓禹繼位這件事,十七年前就決定了。大家沒有爭議。

如果參照帝堯的先例,還有一種可能是,就在帝舜死前的十七年,他已經退居二線,實際權力已經早早交接到禹的手上。因此,他的死對於政局來說,沒有特別大的實質影響。

大家有理由相信這個選擇,禹會按照舜的路線,把這個國家治理得更好。不過,大家沒有想到,禹在繼位之後,會開闢一個新的時代。

因此,司馬遷也把一個新的時代作為一個新的篇章來講。

禹的故事,司馬遷是作為《夏本紀》的一部分開始講的。雖然在《五帝本紀》裡已經有了交代,但還需要再一次強調。也許,在司馬遷看來,禹在《史記》次元裡,有另外一種開闢的意義,需要單獨開個頭。

在我們沿著司馬遷的記述方式,開始另一個歷史次元之前,我們還可以追溯的更加久遠一些。講一講禹所屬的家族在五帝時代的發生故事。

如果沿著承襲關係的話,我們也許更應該先講一講鯀,他是禹的父親,他在五帝世代,也是一個充滿了衝突的人物。如果不要把他看作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家族分支的某一箇中間段。這樣看《史記》次元,就會找到司馬遷躲在歷史背後記錄的另有一個世界。

1、《夏本紀》解密的第一個秘密

鯀,禹的父親,在黃帝的後代中輩分非常高。這一點在《五帝本紀》裡沒有強調,甚至都沒有把他作為黃帝的後人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來講。

我們沿著血緣往上追溯的話,鯀的太爺爺就是黃帝,血緣一脈相承。鯀的父親是顓頊帝。從昌意到顓頊再到他,這在《史記》次元裡,一點兒爭議都沒有。

“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從這句話我們還可以看出,顓頊死後,他的侄子帝嚳登上天子之位的時候,有兩個人是被忽略的。一個窮蟬,一個是鯀。他們都是顓頊的兒子。在顓頊死後,他們都失去了繼承聽天子之位的機會。窮蟬直接成了庶人。

鯀的命運呢?好像他的命運好一些。在《夏本紀》裡,司馬遷特意指出:

“……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鯀沒有像窮蟬那樣,直接成為了庶人。他還有機會做“人臣”。一直到堯繼位之後,他還有機會承擔起治水這樣重要的工作。也意味著在那段時間,他的地位還算是比較高的。

這裡還可以表明一些什麼情況呢?鯀的輩分極高,堯都要叫他老叔。也就是說,在帝堯的時代,他算是一個元老級別的人物。

但是,僅僅從五帝時代的權力交替中,一直都存在著一些奇怪的次序。簡單看一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複雜關係。司馬遷一直都很謹慎地避免去記錄這種關係,反而更像是有意撇掉他們之間的關聯。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既不做《史記》記錄之外的猜測,也不根據《史記》次元以外資訊進行考據和解讀。如果作為解讀一本書的另外一種方式,我們僅僅以《史記》所記錄的資訊進行分析,從中間的一些細節進行推理的話,也可以得出另外一些有趣的故事。

我們把這作為這個系列最基本的原則,把《史記》作為司馬遷創造的獨立次元,這一點對於一些人來說,並不那麼容易理解。

鯀的爺爺昌意是黃帝的兒子,昌意這一代沒有人成為黃帝的繼承者。

五帝時代的歷史跳過了一代人,由昌意的兒子顓頊繼承了黃帝的帝位。如果不是這一代人早死的話,這個傳繼次序是非常奇怪的。黃帝的孫子們過早崛起了嗎?還是黃帝活得太久,把自己的兒子都熬死了?這情況都可能有的。

我們在上一節五帝次元的故事裡分析過,黃帝的死事發突然,也許因為情況緊急,在黃帝的正妃嫘祖主導下,將自己的孫子顓頊推上了天子之位。

黃帝兒子們的缺席讓後來整個承繼次序變得不那麼容易理解。顓頊繼位也許並不合理。到了顓頊死後,他有個兒子叫窮蟬,這是在《五帝本紀》裡明確記錄著的,似乎是一種特別的強調。他也沒在顓頊之後登上帝位。後來,窮蟬的後人舜成為天子的時候,司馬遷還特意加了一句:

“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這似乎是為窮蟬成為庶人這件事稍稍有些鳴不平。但是,鯀在五帝時代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在《五帝本紀》裡,鯀的戲份比窮蟬多。不過,五帝時代的記錄裡一直都沒有提到,鯀也是顓頊的兒子。

這像不像在五帝世代一直保留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涉及到鯀的身世,直到《夏本紀》才解密公開。

為什麼在五帝時代的記錄裡,這個資訊一直被保持得像一個秘密?或者說,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都不說。就像沒有這事一樣。

到了《夏本紀》,我們突然發現,顓頊至少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窮蟬,一個叫鯀。窮蟬那一支講過,六代人之後,出了一個新生代勢力的代表人物舜。舜主事的時候,鯀還活著。

這是蹊蹺的開始。我們再從頭捋一下:

顓頊至少有兩個兒子,但都沒有承繼帝位。承襲帝位的是侄子帝嚳,也就是堯的父親。等堯在位的時候,鯀還是在擔任要職的。堯應該叫他一聲老叔。

但是,堯會不會這麼尊重他呢?好像並沒有,人臣就是人臣。

鯀會不會因為這個身份倚老賣老呢?或者從後來的各王朝的皇族皇親來看,鯀也許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說不定。他還能夠以人臣的身份存在於政局之中,還可能意味著有人支援他。他背後有一股實力還算不錯的力量。同時也意味著,鯀是有能力的。

後來,就有了那場大洪水。從後來看,這場大洪水和鯀這一支家族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在堯尋找治水負責人的時候,四嶽推薦了鯀。

微妙的事情就在這裡,在五帝時代,四嶽推薦鯀的這個語境,也包含著確定堯之後承繼帝位的人選。

四嶽極力推薦的就是鯀,也是他們的首選。但是堯不看好這個叔叔。

後來,在四嶽的堅持下,堯不得不任命了他這個老叔,讓他去治水試試。這一干就是九年。一般來說,對於鯀的認定是他在治水這件事上,是有重大失誤的。

這從一開始會不會就是一個坑呢?

如果還看不明白的話,再後來,當堯再次尋找接班人的時候,四嶽才又推薦了一個候選人——舜。就像舜之前不存在一樣。

好像也沒什麼奇怪的,是嗎?

不,恰恰是奇怪的。舜的祖上是窮蟬,再往上也是顓頊。四嶽舉薦的,都是昌意、顓頊這一條線一脈傳下來的。四嶽這股核心的政治力量應該一直都是顓頊這一血脈的堅定支援派。

是舜一定比鯀更合適嗎?《五帝本紀》的字裡行間都是這麼記錄的,並沒有什麼異議。但是,四嶽推薦首選是鯀。優秀可能並不是唯一標準。

帝堯選擇了舜作為繼承者,這一下子就跳過了四代人。舜成為堯的女婿,後來代堯執掌權力的時候,鯀還在治水。

鯀幹得怎麼樣呢?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鯀幹了九年,幹得不好。堯對他怎麼樣呢?也許早就對他不滿意了,但是堯一直都沒對他做什麼。這應該就是堯一直對鯀的態度,那是他叔,關係不近也不遠,最好這種關係大家都不要提。如果不提的話,那就只剩下單純的帝王和臣下的關係,那就只有公事公辦,倒是非常簡單。

後來呢?舜掌權了。還是在堯的授權下代為掌權的時候,就以治水不力追責,處理了鯀。

“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當然,《五帝本紀》清楚地記錄著,這事舜是請示過堯的,那時堯還健在,過著退休老人的生活,但是舜還是很會做,在這麼關鍵的大事上,當然要請示一下。那意思應該是得到了堯的首肯。

鯀就這麼給幹掉了。任命他治水的是堯,辦他的是舜。堯可能還記得他是叔叔,舜可能都不記得該怎麼稱呼這個老傢伙了。畢竟那些老人對顓頊念念不忘時,很容易就會想到顓頊的兒子,很難想到舜這個隔了好幾代的曾曾孫子。

鯀作為顓頊兒子的身份是否因此就被有意略去了呢?大家都不再說這件事。同時,也免得人們會猜測,帝舜是藉著治水不力這件事,除掉了競爭者鯀。

後來,鯀的這個身份又在《夏本紀》裡被提及,而且寫上了重重的一筆。那是因為歷史即將進入另外一個時代,有些歷史人物必須被重新評價甚至肯定。似乎也在說明,當初舜在處理鯀這件事,下手有點重。

因此,《史記》次元的夏時代一開幕,就揭開了這個藏在五帝世代裡的秘密,鯀在死後重新找到了他的歸屬。同時,也理解一下這句話:

“……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昌意和鯀都不曾登上帝位,而是做了人臣。這說明,他們是有資格也有機會的,後來不得不接受現實。

而在五帝時代裡,發生在鯀身上的故事呢?那應該是記錄了鯀幾乎是有過一次機會的。因為另外一個狠角色舜的出現,鯀還是錯過了這個機會。

後來,開創夏次元的重任,只能由他的兒子禹來完成。這讓從帝舜時代開始的故事講起來有些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