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珍藏著一塊狀若覆瓦的鐵片:鏽跡斑斑,刻字斑駁不清,邊角還有不少破損。

孟子曾經說過:“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意思是對於有道之人,君主是不能夠將他當做臣子看待的。

雖然帝王對有德有功之士做不到平起平坐,但對於功勳卓越的臣子,有些帝王會賜其免死特權,這塊鐵片就是歷史上的“免死牌”,名為鐵券。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錢鏐鐵券是唐昭宗賜予吳越王錢鏐的“免死金牌”,錢鏐鐵券主體是一塊形呈拱瓦狀的鐵片,重約132兩,厚2。14釐米,長29。8釐米,寬52釐米。鐵券正面刻有金制銘文,所以又名“金書鐵券”。

鐵券上的銘文一共350字,上面記載錢鏐的官爵,功績,皇帝賞賜,皇帝誓詞以及免死次數等等。其中寫著“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這個內容是指錢可以憑此券豁免九次死罪,其後代子孫可豁免三次,對於錢家人犯下一般罪行,相關司法組織不得追責。

明代詩人高啟曾因此有感寫下“盡言恩寵冠當時,天府丹書未逾此”的詩句,可見這樣免九死的恩賜是多麼令人驚歎。

錢鏐能獲得如此至高殊榮,還得從另一名人物董昌說起。

唐朝晚期時局動盪,藩鎮割據,大小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錢鏐便是在這亂世出生併成長。24歲時,錢鏐響應募軍號召,加入董昌軍伍。

錢鏐自幼習武,驍勇善戰,多謀善斷,得到董昌的賞識和重用。後來,錢鏐跟隨董昌接連平息了盜賊暴亂,王郢之亂,劉漢宏叛亂等,還有力打擊了黃巢起義,為晚唐立下了不少戰功。

錢鏐和董昌一路高升,錢鏐被封為鎮海軍節度使,董昌被封為威勝軍節度使、和隴西郡王。

誰知董昌竟早就起了,895年(乾寧二年),其在越州(今紹興)稱帝建國。董昌想要任命錢為兩浙都指揮使,盛情邀請錢鏐加入他的割據勢力。

而另一邊唐昭宗讓錢鏐以浙東招討使的名義平定董昌叛亂。錢鏐念及董昌的知遇之恩,再三寫信勸告董昌不要為了一己之私挑起戰爭,讓天下生靈塗炭。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沒想到董昌假意投降,背地裡卻和淮南節度使聯合密謀對抗朝廷。錢鏐無奈之下,正式出兵討伐董昌,896年攻破越州俘獲董昌。董昌被俘後羞愧難當,最後自盡。

錢鏐討伐董昌立下赫赫戰功,唐昭宗被其忠孝精神所感動。封其為兩鎮節度使,統管兩浙勢力。並賜其免死金書鐵券。

受此殊榮,十分感動。他沒有因此而猖獗行事,反而教導子孫要謹慎小心,不可以得意忘形,招來災禍。

錢鏐鐵券並不是最早的鐵券,鐵券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西漢漢高祖時期。

那時的鐵券還不是免死法寶,而是作為皇帝頒賜給功臣封侯加爵和榮譽的一種象徵。漢高祖劉邦為了籠絡開國功臣,在中國盟誓制度上發明了“丹書鐵券”,以此作為對功臣的獎賞。

丹書鐵券顧名思義就是用丹砂在鐵片上寫下皇帝對功臣的賞賜和誓約。不僅如此,那時的丹書鐵券還有“裝金匱”、“藏石室”的流程。

即把製作好的丹書鐵券放入金色盒子,並藏於石建的宗廟,以示鄭重,大有“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架勢。

後來王安石在史書裡對此評價道:“漢家分土建忠良,鐵券丹書信誓長”。

到了南北朝,丹書鐵券開始有了豁免罪行的功能,這時免死次數一般為1-3次。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北魏時鐵券的頒發變得普遍,孝文帝經常給近臣宗親頒發丹書鐵券,西魏時還將丹書鐵券作為其他勢力歸附後的獎勵。

後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開始用金銀來填充鐵券上的刻字,所以丹書鐵券又有“金券”、“銀券”的稱呼。到了隋朝,鐵券幾乎都是用金來填塗文字。

唐朝時,鐵券開始往制度化,程式化的方向發展。鐵券上的文字開始規範化,形成一定格式,一般包括功臣姓名,日期,功績,特權內容及皇帝的誓言等。

相比於南北朝,唐朝的免死次數也不斷增加,例如錢鏐鐵券上的免九死,後代免三死就是證明。唐朝鐵券制度發展日益成熟,後代鐵券基本都參仿唐制。

明朝是鐵券的發展巔峰。明朝對鐵券的頒發物件,頒發等級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明朝鐵券頒發物件僅限於立有軍功的封爵者。頒發鐵券時要嚴格根據爵位的等級來頒發,不同等級的鐵券尺寸有別,不得逾越。

不僅如此,明朝還專門在內閣設中書科,專門負責書寫鐵券銘文等工作。鐵券都是一式兩份,一件由被賜者保管,一件存於內府,以防有人造假。

與唐朝相比,免死次數下降,子孫不在被免範圍內,並提出謀逆之罪不可免。

丹書鐵券真的是“免死金牌”嗎?丹書鐵券本質上是封建統治階層鞏固政權的策略和手段,皇帝透過鐵券來籠絡功臣,目的是彰顯皇恩浩蕩,加強中央統治權力。受封之人要學習錢鏐的智慧,把鐵券當做榮耀而不是當特權。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白居易說過:“由來君臣間,寵辱在朝暮”,伴君如伴虎,歷代被賜免死鐵券之人,多的是被治罪的。例如明朝胡惟庸一案,牽扯其中的大臣不乏是被賜鐵券的功臣,但統統都被下令處死,無一倖免。

丹書鐵券的豁免權就代表了其一定會有黑暗的一面。特別是,它專門服務於貴族。

明朝時,就有一位貪汙稅糧的錢氏後人錢用勤用鐵券免去罪行一事。無論是哪個時代,沒有約束的權力是可怕的,任何時候都要警惕特權,這是赤裸裸的腐敗。法律面前眾人平等,沒有人能逾越法律底線。

1951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迎來了一件珍貴的千年文物——錢鏐鐵券,由當時的長樂鄉錢氏後裔出面移交。

1959年,錢鏐鐵券被送往中國歷史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從唐朝走到新中國博物館,錢鏐鐵券走得很艱難。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897年(乾寧四年),錢鏐獲賜鐵券後,就一直將它放在杭州吳越王府的錢氏宗廟內保管。

978年(北宋宋太平興國三年),錢鏐之孫錢弘俶遵從錢氏家訓,歸順北宋,保百姓和平。為了表示忠心,錢弘俶率領王族子孫,部下家僕一千多人由杭州遷往宋都汴州(今開封)定居。但鐵券金書等家傳文物仍然留在杭州錢氏宗廟。

990年(宋淳化元年),錢弘俶早已去世。有杭州官員認為本地吳越王府乃前朝舊物,留著實在不妥,於是便將錢氏宗廟內的鐵券等舊物運往首都獻給宋太宗。

宋太宗念錢氏當初歸順之功,下令將鐵券等錢氏文物歸於錢惟濬(錢之子)保管。後來,宋仁宗、宋神宗二帝又先後下詔調閱錢鏐鐵券並都在閱後歸還。

1075 年(宋熙寧八年)錢氏六世孫錢景臻和宋仁宗最疼愛的幼女秦魯國大長公主喜結連理,錢鏐鐵券交由錢景臻保管,藏於駙馬府內。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入侵,秦魯國大長公主讓兒子錢忱帶著鐵券南下避難。次年,靖康之變,已是72歲高齡的秦魯國大長公主變賣家產支援抗金,並舉薦趙構為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

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錢氏舉家遷往浙江台州。宋高宗念大長公主救國舉薦之恩,下詔賜大長公主府邸,從此錢氏一族在此定居,成為當地望族,錢鏐鐵券也隨之留在臺州錢氏宗祠內。

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元兵南下,宋朝覆滅。元兵攻佔臨海城前,錢氏後人帶著鐵券逃跑避難,途中意外身亡,鐵券從此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就這樣過了五六十年,元代一位漁民在浙江黃岩縣捕魚時撈上來一塊鐵片,竟然就是失蹤幾十年的錢鏐鐵券。

由於浸水太久,鐵券上的金子剝落了許多,漁民不識文物,把它當尋常鐵物賣給了當地一位老者。

錢氏後人錢世珪聽聞後,用五十鬥米將鐵券贖回,並儲存在臺州錢氏宗祠裡。輾轉幾十年的錢鏐鐵券又回到了錢氏族人手裡,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蹟。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倭寇來襲。錢氏後人錢珍帶著鐵券藏進深山,十餘年後才重返臺州。

一塊破敗鐵片居然被收入國家博物館,它究竟有何來頭?

咸豐年間,太平軍入侵台州,錢氏後人將鐵券沉入井底以免被擄去,戰亂結束才撈出。再次沉水的鐵券金字剝落得更多了,到了最後只剩下一百八十個多個金字。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藏於錢氏宗祠的鐵券竟然不翼而飛。過後不久,盜賊在嵊縣出售鐵券,被當時一位徐縣令花400大洋購入。

後來這件事傳到了錢氏後孫錢文選耳中,錢文選和兄長錢乙齋,聯合嵊縣長樂鄉的錢氏後裔,一齊向這位徐縣令施壓,最終以原價贖回。從此,鐵券由長樂鄉錢氏三房輪流保管。

後來抗戰爆發,嵊縣淪陷。為了保護鐵券不落入敵人手裡,長樂鄉錢氏族人決定把鐵券藏在深井裡。據回憶:人們當時在鐵券身上塗厚厚的油和蠟,用棉線緊緊纏好鐵券最後再塗蠟投入井裡。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鐵券不暴露,還往井裡倒入大量黃泥攪渾,一直到抗戰勝利才將鐵券取出,上交人民政府。歷經數代風雨,錢鏐鐵券終於得到了完美的歸宿。

“鑄鐵如瓦勒金字,乾寧歲月猶存唐”,這是乾隆為錢鏐鐵券寫下的詩。如今它安靜地躺在博物館的櫥窗裡,已經失去了“免死金牌”的榮耀與威力。

可透過它我們彷彿能領悟到遺訓裡“忠君愛民,不戀權勢”的精神,感受到錢氏後人為了守護文物而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丹書鐵券本質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產物,但人民卻賦予了它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