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

在歷史上,“皇帝”二字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代表了無上的權勢。從秦朝建立一直到清朝被滅長達2133年的時間裡,一共出現了494位皇帝。(其中包含被追封的73位。)

首先使用“皇帝”自稱的是秦始皇,此後一直延續。嬴政殲並了六國,拿下所有江山,覺得自己創下了亙古未有的偉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所以之前所用的“王”已經不能體現自己的偉績。於是他下令群臣共同想出一個新的國君稱號,李斯和其他大臣以引用“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二字,組成了“皇帝”二字當做稱號,這樣顯得更加尊貴。

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

而在“皇帝”這個稱號之前,人們對於管理者的稱呼是不定的。三皇五帝時期到夏商時期,多以“帝”為稱,如黃帝、炎帝,到周朝時,有多改以“王”為稱。 李斯等人所起的“皇帝”二字,就是取自“三皇五帝”一詞,有著“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的含義。體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超然地位。

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

一人掌握著前所未有的無上大權,一人決定著多數人的命運。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很多昏庸無道的君王,同時帶給百姓很多的磨難、更多的痛苦。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都是如此,也有很多堪稱“千古一帝”的皇帝,例如: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等。

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

而說起秦始皇嬴政的諸多事蹟,我們已經瞭然於心。他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無可代替的存在,開創帝制、消弱諸侯、廢除分封改郡縣、打破了宗法制,焚書坑儒、修築萬里長城等。當然,秦始皇的這些事蹟,有好有壞,像所有人一樣都不會“無可挑剔”。人們在談及他時,也會認為他是昏君,比如:焚書坑儒、修築長城。

小編深知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秦始皇的這些事真的就完全是他的汙點嗎?我們不妨從這兩件事的另一個角度來看。

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

焚書和坑儒,其實是兩件事 ,但時間間隔很短,因此人們便合二為一。春秋戰國時期,“學說”鼎盛,有百家爭鳴一說,包括儒家學說,道家學說,法家學說等等不計其數。百家學說是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秦始皇登基後,提倡郡縣制,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不知多少學派批評他,要知道這些“學說”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時之間竟造成民心不聚。這種時候,李斯提出毀百家學說,斷掉六國之根的想法。雖然這種想法真正做起來不擇手段,但是的的確確起到了作用。從焚書來看,我覺得這是團結思想的一種做法,畢竟當時秦始皇剛登基,不太穩固,六國隱患蠢蠢欲動。

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

當時的秦始皇能夠打天下,並且成功,更多的是依靠法家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強調循規守舊,當時是往來多客卿,博採眾長。坑儒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儒家思想與秦始皇嬴政的理念相悖,加上儒生對嬴政多為不滿,宣揚秦始皇的不公,引得民心躁動。多重原因之下,秦始皇才下定決心“坑儒”的。

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

再來說修築長城,站在當時秦始皇的角度來看。北方匈奴虎視眈眈,若透過長期駐兵,兵少則損失慘重,而大規模的駐兵,糧草等問題也不是小數目,且一旦收成不好,糧草中斷,則會是一大漏洞,修築長城則可以使這些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使自己的威脅減少一半,我認為這是長久之策。

關於修長城是民眾受到了傷害,這的確是不對的。但據史料記載來看,這些修長城的人大部分都是秦始皇在沒登基之前,其他六國計程車兵和百姓。

修長城、焚書坑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始皇是否真的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