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海拾珠:從圍棋內涵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圍棋,這一古老的棋類,對中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以至於在圍棋發明幾千年後的今天,人們仍舊喜歡用

「世事如棋局局新」

來比喻那些不可捉摸的世事。

沈約曾在《棋品·序》中說,圍棋能夠讓我們

「體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靜則合道,動必適變,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武緯文之德」。

一盤棋局,能讓我們有經天緯地、運籌帷幄之感,而蘊藏其中的步法規律也能影響、映射出我們對世間事的看法。

棋海拾珠:從圍棋內涵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中國與西方的戰略決策截然不同,西方流行的國際象棋中,每個棋子都有著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其最終目標是全勝,把對方徹底殺死。對弈之時,雙方都在努力消耗對方實力,步步緊逼、寸步不讓,最終取勝關鍵可能在於其中的一步妙著。

對比一下不難發現,國際象棋的這種棋局模式,跟第一次大戰時歐洲各國的表現具有相似之處:雙方都投入大量兵力,互相消耗,而在戰況緊張的地方,雙方僵持不動、寸步不讓。

棋海拾珠:從圍棋內涵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雖然中國的象棋與此也有點兒相似,不過更為戰略家們所推崇的棋類卻是圍棋。

圍棋之中,子與子之間的角色功能沒有差別,雙方輪流在棋盤上落子,佔據有利地點,最終包圍吃掉對方的棋子。

在棋盤的各處,都有爭奪和廝殺。

棋盤上的每一次落子,都有可能會讓對弈雙方的實力出現巨大變化,對弈雙方為彼消此長的關係。對弈過程中, 棋手們既要確保自己的戰略計劃能夠實施,同時還要正確應對對手的棋子。

最終終盤的時候,在外行人看來,棋盤上簡直是「一片狼藉」,雙方的戰線犬牙交錯,根本說不出誰勝誰負。勝負雙方所包圍的面積常常只存在微弱的差別而已。

棋海拾珠:從圍棋內涵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國際象棋講究「重心」以及「關鍵點」,

圍棋則更重「戰略包圍」

;國際象棋在意的是棋局的最後誰能大獲全勝,

圍棋注重的是積累小勝以求最終勝利;

國際象棋喜歡速戰速決,

圍棋則往往是持久戰;

國際象棋中雙方的棋子都在棋盤上,對方的兵力也一目瞭然,

而圍棋除了要應對現時的形勢,還要顧及對方的「後手」。

棋海拾珠:從圍棋內涵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因此對圍棋來說, 吃子、佔地固然重要,但是

眼光不能單單侷限於當前

的棋局,

更要有預判性,以長遠的眼光來考慮整盤棋局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後世的戰略家們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一蹴而就得到解決。正如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經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直至明代,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便一直存在。

從霍去病、衛青抗擊匈奴到岳飛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再到試圖擊敗滿人的明代崇禎皇帝,中原朝廷跟北方遊牧民族的矛盾一直如影隨形,不管多「窮兵贖武」,也無法完全消除。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猶如「離離原上草」「春風吹又生」,不斷證實著這一觀點。

西方各國更為偏愛「決戰」「決勝」類的策略,側重英雄主義,以取得最終的勝果,國際象棋中戰、馬等棋子的廝殺可稱得上是這一心理的完美反映。

而中國的漫長曆史教訓,則讓人們形成了不那麼急於追求短期性勝利的思維習慣,而更傾向於採取計謀以及遷回的策略。

正如棋盤上遷回的戰線一樣,在一個個棋子落下的過程之中,慢慢積累取勝的優勢。

棋海拾珠:從圍棋內涵看中國人的思維與決策

圍棋與大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這是存在於中國人性格中的大局觀。

古代時,

在中央集權政府的長期統治下

,許多人都習慣了「大局」二字。有了「大局」二字在手,就像有了尚方寶劍一般讓人噤聲,從這個側面也能夠窺見大局對國人的重要性。

大局觀對於實現利益最大化無疑是有好處的。

在決策、思考問題時,考慮大局就是考慮整體的系統,考慮一個長的時間段內的各種可能性。換一種說法,大局觀也是一種系統科學。因為它從系統的角度觀察研究客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