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六段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讀懂這六段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我們看自然,雖然形式上有變化、有生有滅,但是自然的本質卻沒有變化和生滅。

人的精神與自然同性,也是高於一切形式的存在。

所以“天人合一”就是要我們的自心不被任何形式迷惑,迴歸本性,達到無善無惡、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

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

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讀懂這六段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2、莊生曉夢迷蝴蝶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道: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之其夢也。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意思是:

人在夢中的時候,他無法知道自己在做夢,還要在夢中去占卜問詢夢的吉凶,醒來後才知自己在做夢。

只有最清醒的人才知道他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場大夢,而愚昧的人自以為清醒,彷彿什麼都明白了似的。

這樣的人,這樣的認知,真是鄙陋膚淺啊!

莊子在夢中夢到了自己化為蝴蝶,他提出一個問題,究竟是莊子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子?

在莊子看來,不管是莊周還是蝴蝶,都只是‘道’執行中的一種形態,不要太執著,精神才是最高的追求。

對此,蘇東坡也發出過感慨:“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六祖慧能禪師的一段最著名的偈語,佛教傳到中國後,發展到六祖的時候,達到了巔峰時期。

中國化了的佛教更貼近中國思想,這段話意在表明:一切有為法皆為夢幻泡影,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見菩提。

菩提比喻我們的智慧,那又有什麼樹呢?若是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就是執著於物了。

明亮的鏡子就如我們的清淨心,本來清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慧能禪師透過這一段話告訴我們:佛就是你自己,佛就在你心中,放下執著,頓悟成佛。

讀懂這六段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4、格物致知

《大學》中道: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按照這個順序進行。

“修身”就是我們現代人經常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才能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只有經營好了家庭,才能出去開創一番事業。

假如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處理不好,那就不要談什麼為社會做出貢獻了。

正如古人所說:“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那些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會被永久地追隨、效仿和懷念。

5、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這段話是孟子所說,它的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要經常反省自己,思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人生想要圓滿,求人不如求己,求物不如求心,內因才是變化的依據。

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要不斷地反省自己,如果自己很多事都沒做好,怎麼去要求別人呢?

只有不斷地反省自己,才能不斷地最佳化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

讀懂這六段話,你就讀懂了人生

6、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理,心外之物乎?

王陽明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後一座高峰,其內涵和意義猶如浩瀚大海,需要很長時間的細細體悟。

心學主張一切“理”由心出,只有你認識到的,才是真正對你有意義的。

心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王陽明晚年一直講的三個字:

致良知。

世間萬物錯綜複雜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怎麼才能分得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唯有人人“致良知”,才能有效減少社會矛盾,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陽明先生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你就所向披靡,可成聖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