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贈蕭瑀》

唐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這首詩是唐太宗李世民對大臣蕭瑀的評價:在強烈的大風中,才可看得出小草堅強的韌性;在動湯不安的時局,才能辨別出臣子是不是對國家忠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

唐太宗勤政愛民、慧眼識人、知人善用,創造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的豐功偉績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這句話一直被後世所尊崇。

在明朝就出了這樣一個忠臣,他救國家於危難,扶大廈之將傾,只可惜他卻沒有遇到唐太宗那樣的明君,最終慘遭陷害,含冤而死的下場。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在“土木之變”後,明代就出了個傑出的民族英雄于謙。于謙是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受封過“少保”官銜,所以又稱於少保。他性格剛強,年幼時就立志要做個,像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那樣的人。

1419年(永樂十九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

後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這其間他到處訪貧問苦,興利除害,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

可是對百姓噓寒問暖,親如家人的于謙對於權貴,卻從不阿諛逢迎。每一次到北京辦事,從不像其他官員一樣攜帶禮品。這讓當時,接受慣了地方官員賄賂的京城權貴們十分不滿。

于謙對於這種腐敗現象十分不滿,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他本人也一直堅持這樣去做的。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於謙。。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可是于謙還是兩袖攜清風,不肯卑顏屈膝侍權貴。

筆者認為,人的性格基本上從出生那時就決定了,當然也和其生活環境有關。像于謙這種一身傲骨的人,很難在宦官專權,政治黑暗的宣宗時期有所作為,更不能善終。

太監王振專權時,還誤將於謙當做另一個得罪過他,而且姓名相似的御史,於是指使同黨誣陷他入獄,準備處死。後來,王振知道搞錯了,就貶了他的官,放于謙出獄了。

出獄後的于謙,在山西、河南官員和百姓的聯名上書下,于謙才回到了河南巡撫任上。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次年,就發生了瓦刺入侵,土木堡明英宗被俘虜的事。同年八月下旬,從土木堡逃回來的殘兵敗將,帶來了大軍慘敗、皇帝被俘、瓦刺軍很快要打過來的訊息,此時的北京從皇族到百姓,都驚恐萬狀,不知怎麼辦才好。整個京城都籠罩在愁雲慘霧中。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在這種情況下,皇太后只能匆忙讓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暫代皇帝管理國家),召叢集臣商討對策。當時有兩個陣營、兩種聲音。一種是侍講學士徐有貞要遷都南京的。一種是于謙堅守北京城的。

于謙當庭大聲斥責遷都派說:“誰說遷都,就先砍掉誰的頭!京城是國家的根基,一旦放棄,整個國家就完了。大家不記得南宋滅亡的慘痛教訓了嗎?”于謙義正言辭,動之以情,曉知以理。他堅守北京的主張,得到了許多有識大臣的強烈擁護。

面對人心不安定,局面混亂的局面。郕王對大臣們要求嚴懲王振罪行的要求卻無動於衷。這下激怒了大臣們,他們攔住走向內宮的郕王,郕王不得不同意抄王振的家。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可是郕王卻派王振同黨,也是宦官的馬順去執行。而不看死活的馬順,此時還狐假虎威,吆喝著要將大臣趕出宮去。憤怒的大臣們抓住馬順一頓痛打,把他打死了。但大臣們仍然大喊大叫,一時局面難以控制。

這時于謙擋住眾人,挺身而出,說:“殿下不要走。王振是罪魁禍首,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群臣也是一心為國家。請殿下明確宣佈王振的罪惡。”郕王照于謙的話做了,此事才得以平息。

為了儘快消除群龍無首的局面,于謙與群臣一道勸郕王趕快登基,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九月,郕王朱祁鈺即位,史稱代宗,年號景泰,尊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于謙升任兵部尚書,負責北京城的保衛工作。

剛剛上任的于謙,迅速採取措施,加強京城防務的同時,馬上調集遼東、山東、河南等地的明軍火速來北京參加守衛。又命令工部迅速籌備糧草物資、衣甲器械留以備用。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在這期間,也先想用送回英宗為誘餌,引誘明朝講和。于謙力排眾議,沒有上也先的當。這件事也為日後“南宮復辟”後,于謙被殺埋下了伏筆。

同年十月,也先再也等不住了,挾持著明英宗,攻破紫荊關,打到北京城下。紮營於西直門。于謙立即召開了軍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

大將軍石亨主張避其銳氣,把軍隊全部撤回城裡,城外堅壁清野,等敵軍疲憊後再出擊。但于謙反對說:“我軍退縮,敵軍會更加輕視我軍。現在各地徵調的大軍已有二十多萬,應該乘敵軍立足未穩,主動出擊,打掉他的驕氣。

”在於謙的帶領下,北京九座城門外,都建立起明軍的陣地。將士們懷著保家衛國的決心,同仇敵愾,與瓦刺軍展開了殊死戰鬥。

于謙親自率領人馬,列陣於德勝門外,與也先大軍正面開戰。他下達軍令:開戰後帶隊將領不顧部下率先後退的,斬將領。部屬不聽將領指揮擅自撤退的,由後隊將士將前隊官兵斬首。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在這種情況下,也先的瓦刺軍遭到了北京軍民的頑強抵抗。光在德勝門就遭到埋伏,損失一萬多騎兵。在西直門又被都督孫鏜與趕來的援兵圍攻,只能落荒而逃。在逃跑的過程中,又被爬上房子的老百姓,用磚瓦攻擊。

也先的軍隊在北京城硬撐了五天,又連連吃敗仗,而明朝的各地援軍還陸續趕來,迫於這種不利形勢,也先只好挾持明英宗逃出關去。北京城保衛戰取得了重大勝利,于謙乘勢收復了關內失地,並加強了各邊關的守衛力量。

明朝政治日愈安定。次年八月,也先見明英宗已經沒有用處,便把明英宗放了回來。明英宗的回來,讓于謙離殺身之禍越來越近了。

于謙為人正直,性情剛烈,難免得罪一些小人。像主張逃跑的、被他斥責的徐有貞,還有主張堅守北京城,不主動出擊的大將石亨,都很忌恨於他。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

誣陷於謙等和黃竑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之子。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

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明英宗明明知道于謙是無罪的,但他還是為了一己私慾殺害忠臣于謙。這讓本已衰落的大明王朝,更加快了衰敗的速度。

于謙做了什麼事?連乾隆都誇他丹心抗節,《石灰吟》是他一生寫照

其實于謙早已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在他的詩《石灰吟》裡就表明了他的心志。讓筆者和大家再誦讀這首《石灰吟》:

《石灰吟》

于謙〔明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筆者每次讀這首詩,都深深被于謙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一個人為了國家和民族,敢於捨身赴死,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是值得每一個正直的人學習的。

後世也沒有忘記每一為國捐軀的英雄。

明憲宗成化初年,將於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題寫匾額“丹心抗節”。

筆者在這裡想說:是非終有公斷,時間能證明一切。歷史會銘記一切忠於國家和人民的人,也會把那些奸佞小人牢牢地釘在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