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三國演義》以小說、戲劇的形式,從宏觀上記錄了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到西晉咸寧六年(280年)的歷史,從董卓之亂到三家歸晉,時間跨度近百年,不可謂不恢弘。

但歷史演義畢竟是歷史演義,不可能不參考史料,而如果所參考史料是經得起推敲的正史,還說得過去,而一旦作者受當時的輿論結果所影響,即參考一家之史,則極易造成對這一段歷史的理解偏頗。

就比如本文我所要分析的“劉備借荊州”,便是羅貫中先生受東吳《吳志》一書影響,最終給後世讀者一種劉備確實“借”了荊州之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孫權才是歷史頂級輿論操盤手,甚至比現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都要強。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其一、赤壁之戰,是孫劉兩家共同出力對抗曹操,但在《吳志》中卻被描述為東吳一家帶領孫劉聯盟擊潰曹操。東吳成功將其渲染為一家出力,而劉備僅為附庸的一場戰役,這也為戰後全面奪取荊州,成功的佔領了輿論先機。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

赤壁之戰,曹操攜數十萬兵甲南下,劉備自當陽敗逃至江夏郡時,收斂殘部萬餘人,外加關羽鎮守江夏兵士萬餘人,合計兩萬餘人。而周瑜向孫權請兵十萬,則只被孫權批准三萬,由此可見,孫劉雙方兵力可以大體對等的,即便東吳方向兵力略多於劉備,估計上下應該也在五千人左右。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因此,不存在赤壁之戰,是東吳出力最多,而劉備僅為附庸的說法。因此戰後,荊州之地至少應該是平分的。

其二、戰後攻取荊州重要樞紐南郡,仍為孫劉兩家共同出力,並非周瑜一家帶兵取勝。換句話說,在奪取南郡這個問題上,劉備亦可瓜分一半土地,亦不存在周瑜全力攻取南郡,後借與劉備的說法。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回顧正史,我們發現南郡攻防戰作為赤壁之戰的餘役,孫劉兩家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仍是以聯盟形式作戰,即劉備、周瑜為主帥,關羽、甘寧、張飛、程普等為副將攻擊南郡。

特別是關羽在切斷曹仁援軍,即徐晃援軍,張飛切斷南郡與襄陽的聯絡,都為周瑜攻下南郡立下了關鍵性功勞。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但就是這樣的史實,卻被東吳史書《吳志》以及《三國演義》改編為,東吳一家出力。特別是三國演義更是直接將其描繪為諸葛亮神來之筆,趁著周瑜曹仁激戰正酣之時,偷偷拿下南郡這種顛倒是非黑白的情況。

其三、劉備借荊州的時間點很值得考量,但是這點卻被《吳志》選擇性忽略。這個時間點,即劉琦新亡,荊州刺史無著落。

為什麼早不借晚不借,非得等到劉琦病逝,才去借。要知道此時赤壁之戰已結束一年有餘,劉備完全有時間去借荊州,但是他沒有。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除卻荊州本為劉表所有,劉琦作為其子,繼承荊州順理成章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在劉琦病逝,其已失去佔領荊州地名分外,劉備擔心貿貿然接管荊州,會招致孫權的攻擊。

畢竟當時荊州分為三部,荊北三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在曹操手中,而荊州樞紐南郡一部分地區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則在孫權手中,劉備手中只有易攻難守的荊南四郡以及南郡南岸貧瘠之地,土地資源,遠不及已坐擁江東六郡八十一州近十年的孫吳集團實力雄厚。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在此基礎上,劉備決心親赴柴桑,為自己佔領荊州,尋求一個戰略援助,避免腹背受敵。但是後世,特別是東吳、乃至羅貫中先生卻據此認為,劉備借荊州,從此就再也不還了。

其四,為何我說“劉備借荊州”是一部徹頭徹尾的騙局,後世完全被東吳一家所矇蔽。除去以上三條,還有一個結論性的證據便是發生於建安二十年(215年)的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後,劉備認為孫劉兩家已經徹底解決了赤壁之戰延宕至今的荊州歸屬問題,原因就在於兩家出力均等,平分荊州很正常,湘水劃界即是雙方平分荊州。

淺析“劉備借荊州”,一場在東吳輿論引導下的三國最大騙局

但是由於前期擔心孫權偷襲,劉備對於“借”這一字,隱忍不發。最終為孫權、為後世留下把柄,這也導致了孫權一心全取荊州。

綜上,可以看出,劉備所謂的“借”更多的是出於維護聯盟考慮,以及戰後評估自身出力情況後,提出的正當要求。

這也是為啥後來孫劉兩方湘水劃界,劉備認為荊州問題已經解決,但孫權一方卻不以為然的癥結所在。但後世輿論從來都是聽取更擅於進行輿論宣傳性的人的。最終,東吳一方成功將劉備“借”荊州,描繪為一篇三國史上最大的歷史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