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

過完國慶假期,在回北京的高鐵上,趁著兩個娃坐我身邊互相打鬧扯皮的機會,我老公發給我一篇文章,提醒我看微信的時候,還不懷好意地衝我一笑。

我開啟微信文章一看,只見標題豁然寫著《現代教育的主要問題,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

9102年了,世上還有思維如此古樸的家長這不奇怪,但我老公長期受到先進育兒理念薰陶,也覺得這篇文章“有點道理”,這個問題就需要正視一下了。

對於我爸媽這一代家長來說,打小孩太正常了,當然由此造成的心理問題也絕對是以“代”為計數單位的。但是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最糟糕的還不是“我是被打大的”,而是:“我能有現在的成就,全靠父母揍的”;然後接過父輩的棍子,滿懷深情地繼續揍自己的孩子,繼續為這社會源源不斷地製造自卑、抑鬱、焦慮……的人格。

他們大概從來沒有想過:如果小時候沒有挨那麼多揍,自己會不會活得更好?

這就好像一個人靠燒煤取暖來熬過寒冬,卻不知道世界上別的人都用上了像天然氣或者電力這樣的清潔能源。

在他的概念中,燒煤是頂級待遇也是唯一選擇。所以當有一天即使有更好的選擇,他依然緊緊抱著他的煤球,理由也很簡單,他擅長燒煤,卻不會擰天然氣的開關,儘管那其實並不比燒煤困難。

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

就像那篇文章的作者,因為在他的知識體系裡,沒有提供足夠多的教育方式的選項,打孩子就是教育的頂配。即使有人告訴他比打孩子更好的方法,他依舊不認為生命值得被更好的對待,因為他在教育方面,除了打孩子什麼也不會。

於是他想了很多理由來支援自己的行為,列舉了一大串打孩子的“優勢”。

乍一看他的很多理由還很經典和具有代表性,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打孩子”的道理拎拎清。

1

理由一

不捱打的孩子,身體和精神的抗壓能力差。

某位作者的觀點

那我們就得具體分析一下,所謂的“抗壓”,抗的是什麼壓。

如果我們把抗壓能力,等同於“受氣”能力,那經常捱打的孩子肯定是更能受氣的。因為自己親爹親媽對自己就是拳腳相加。

在長期的家暴中,他們會覺得捱打是一種正常現象、合理待遇,因此也就更容易接受別人以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自己。

但這真的算是一種能力嗎?

這不過是一種長期受欺負而造成的習慣性麻木而已。就好像魯迅筆下的閏土,天生覺得自己就矮人一頭,合該被人輕視。

我不知道這種特質有什麼值得家長沾沾自喜的?

而真正的抗壓,是在對自己的價值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上,能以最快的速度從挫折中站起來,恢復信心、再度出發;是不論遇到怎樣的打擊和否定,都堅信自己有能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這種能力,你打孩子,是打不出來的。

因為這種抗壓能力的根源,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接納、包容、肯定,這些是父母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種下的最寶貴的種子。

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

你會看到一個捱打長大的孩子可以在惡劣環境下工作,但你沒看到他的自卑和壓抑;你會看到他善於見風使舵,迎合別人的口味,但你看不到他對自己的鄙視和厭惡。

而一個不捱打的孩子會和上司從容地討論問題而非片面服從,因為他並不盲目地畏懼權威;他也會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可以退讓的,什麼是必須守住的邊界,使得周圍的人不敢隨意欺負和利用他。他們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重視,更容易與這世界進行的良性互動。因為那是他們出生以後一直都在做的事。

當然,他們也會更喜歡自己,活得更自在、更舒心。他們會長著一張沒有受過欺負的臉。

所以不要憑想象去臆測不捱打的孩子就不優秀,他們的優秀你想象不到。

1

理由二

打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機警和敏銳。因為孩子捱打時會注意力集中、靈活躲避。

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

某位作者的高論

遭遇攻擊的時候,人的腎上腺素會加速分泌,帶來更快的反應速度這是沒錯。但我想中國的父母大概並不都想把自己孩子訓練成心理變態的格鬥高手吧?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說,你覺得對孩子來說,什麼素質是最重要的?

是擁有基本的安全感,具備健康的人格,能自信從容地面對世界?還是整日惶恐警惕、神經緊張,隨時準備躲避傷害?

作者提到,有個體育教練跟他說過,但凡孩子遺傳沒有什麼問題,送到省隊去打一打,都是一塊好材料。

這話真的沒錯。

但問題是,一個課外培訓班就能解決的問題,你竟然要賠上孩子的安全感,破壞掉孩子和父母至為珍貴的親子關係,毀掉他的自信和自愛,用“打孩子”這麼賠本的方式來解決!

能讓孩子變得機警的方式太多了,跆拳道、綜合格鬥、詠春拳……即使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一年的訓練費用也就幾千塊。

論閃轉騰挪、拳打腳踢,教練比你專業一萬倍,你非要自己上手打孩子。會不會太節省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

打打詠春拳,不比挨父母的揍來得帥氣?

可能有人會說,別人打也是打,不如自己打。

還真不是這麼回事,打孩子這件事,別人打得,家長打不得。

在孩子真正發育長大、人格獨立之前,他和父母是一體的。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感覺到世界是美好的、安全的、充滿善意的。這樣他們才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珍貴的,才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面對人生的困苦,對抗來自外界的種種惡意挑釁。

父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孩子從和父母的親密關係中得到最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孩子是一棵樹,別人打孩子,傷的頂多是枝葉;而父母打孩子,傷的是根本。

被外人傷了的孩子,抱著媽媽哭兩聲就能痊癒;被父母傷過的孩子,長大以後滿腦子都是“人間不值得”,因為父母早就用拳頭告訴過他:“因為你不值得。”

不值得被尊重。

不值得被珍愛。

不值得被理解。

不值得被包容。

然後這位作者按照自己的經驗做出一個結論:

如果你長期不打孩子,只跟他講道理,只會因為囉嗦而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看到這裡也就不難發現這位作者的邏輯,由於他的教育方式只侷限於“打孩子”和“講道理”兩種,而羅裡吧嗦講道理肯定是不好使的,所以他認定,只有“打孩子”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我還能說啥?

每一個捱打的孩子,都在為父母的無能背鍋。

我要怎麼才能讓這樣的父母明白:真正有效的教育,既不是打孩子也不是講大道理,而是藏在孩子成長每一個瞬間的父母與孩子的親密互動。

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

比方說,襁褓中的嬰兒哭泣的時候,你如何迴應?

孩子貪玩不睡覺的時候,你怎麼讓他上床?

孩子在商場耍賴要買玩具的時候,你用什麼方法讓他跟你乖乖回家?

……

那些人們以為是“不打孩子”造成的問題,其實都有別的原因。我們都完全可以用“不打”的方式,讓他們獲得成長。

只不過因為你不知道正確的方法,你就以為“打”是王道。

畢竟,打小孩人人都會。本來就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事。

可笑的是有人已經錯得離譜,還洋洋得意地以為自己走在最正確的路上。

大家想必都知道人口只有500萬的芬蘭,國家法律嚴格規定父母不得打罵孩子,但其教育水平被認為是全球第一。

不要說什麼“孩子不打不成材”,那只是家長不知道如何讓孩子成材,而為自己開脫的藉口罷了。

聽了我的分析後,老公說:你說的再對也沒有用,你寫的文章沒幾個人能看到。

那我只能寄希望於,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可以扔掉手中的“兵器”,堅定地成為孩子的守護者,而不是傷害者。

畢竟有一個算一個,總好過全民喜大普奔地打孩子。

所以,還要不要打孩子,親們自己看著辦吧。

看完這篇文章,你自己決定要不要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