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唐代樊綽《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是雲南官方最早記錄製茶、飲茶的文字史料,也可以說是雲南最早的茶文化記錄。宋代李石的《續博物志》也有“茶出銀生諸山”的記載。南詔國(738年-937年)是中國唐代西南部的政權。銀生節度使駐銀生城即今普洱市景東縣城,管轄範圍相當於今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全境和臨滄市、大理州部分地區、緬甸景棟、寮國北部、越南萊州,是南詔國疆域最大的節度、都督。南詔國(738年-902年),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覆二年(902年)漢人權臣鄭買嗣滅亡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這個時期,建立了六個節度,它們分別是弄棟節度、永昌節度、銀生節度、劍川節度、拓東節度、麗水節度。早期的文獻資料中,“茶出銀生城外諸山”,這裡指的銀生城外諸山,有學者研究認為主要指的是無量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命為Thea sinensis。L,後又訂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名一般稱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稱為Thea sinensis,還有的稱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普洱茶四大產區

天下聞名的普洱茶有著名的四大主要茶區:其中古樹茶最多的是:普洱,西雙版納、臨滄和保山。雖然尚無最終的定論但世界茶源起源於雲南的普洱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各方查證多年,有這麼六個重要系列實物為依據:

一是景谷寬葉木蘭(新種)化石,時代為第三紀漸新世,距今3540萬年前,1978年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同發現於普洱市景谷縣景谷盆地芒線,現存於普洱市博物館。

二是中華木蘭化石,時代為第三紀中新世,距今2500萬年前,產於雲南的7個縣內,其中在普洱市內有3個縣,即景谷縣、景東縣、瀾滄縣。在普洱,至今時有古茶樹化石發現。

三是鎮沅縣千家寨野生型大茶樹,樹高25。6米,樹齡2700餘年,於2001年4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普洱茶國際研討會立有“世界茶王舉世無雙”碑,當年獲世界吉尼斯紀錄證書。

四是瀾滄縣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樹高11。8米,樹齡千年,經測驗繁殖器官為野生型,營養器官為栽培型,為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馴化栽培成過渡型的古茶樹,是存活至今的珍貴文物。1997年4月,國家郵電部發行的《茶》郵票一套四枚,此茶樹以名“瀾滄邦崴古茶樹”上了郵票,名揚中外。

五是瀾滄縣景邁芒景栽培型的萬畝古茶園,為普洱市古代濮人後裔布朗族及傣族世代栽培的原生態古茶園,迄今已有1800年曆史,現存古茶園有2。8萬畝,於1997年2月第二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外專家學者上山考察後得到共識,是迄今為止國內面積較大儲存比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園,是一份珍貴的農業遺產,2012年已批准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農業遺產專案。由此得出,茶樹發展的5個重要系列階段為:寬葉木蘭-中華木蘭-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普洱茶精製流程

六是在唐代樊綽所著的《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這是見諸於史籍最早最確切最可靠的記載普洱茶乃至雲南茶的史料。而文中“銀生”二字,指的是當時南詔國的銀生節度,其治所就在今景東縣城,這充分說明了普洱市景東縣其產茶歷史之久,是茶之搖籃,普洱茶之故地,也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之一。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古樹茶近景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古樹茶採集

七是景東,即銀生城所在地。《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蠻名猛谷一名。據景東縣的普查資料記載,景東縣全縣共有13個鄉(鎮)、102個村民委員會、802個村民小組區域均有古茶樹分佈。其中茶樹樹齡在50-100年間的有32744。79畝,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有4394。13畝。另有資料記載,景東縣內栽培型的古茶園約3。71萬畝,野生茶樹約28。6萬畝,其中屬無量山居群的約23。5萬畝,哀牢山居群的約5。1萬畝。

據《景東地誌徵集資料》記載:“民國9年(公元1920年)錦屏南攀箐原有茶樹6000株,新植2000株,產量200公斤,運銷省城(昆明);文井清涼原有茶樹9萬株,新植15萬株,200人栽培,產量2250公斤,運銷大理;安定老倉原植茶樹25萬株,新植30萬株,150人栽培,產量1000公斤,運銷大理;大街、花山者幹河一帶新植茶樹1500株,10人栽培;錦屏前所新植茶樹12000株,20人栽培,產量1500公斤,運銷大理。”由此可見,景東縣內古茶樹資源很是豐實。景東茶區又主要分無量山東坡的老倉福德,御筆;無量山西坡的漫灣,金鼎;哀牢山西坡:東山,大街,文崗,撇羅等。其中漫灣很是有名。

漫灣古茶山的種茶歷史可追溯至殷商時期。《逸周書·商書˙伊尹朝獻》和《逸周書·王會解》中記載,“僕人”曾向商朝獻“短狗”,向周王獻“丹砂”。“僕人”在古時又稱為“濮人”,或僰人,是雲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相關茶學者考證認為,最早馴化茶樹是濮人,是如今布朗族和崩龍族的先民,雲南種茶人的先祖。又見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西南八個小國其中有濮國,景東屬濮國領域內)支援……丹漆荼密,皆納貢之”。由此可見,納貢物品中的“荼”,便是濮人的特產茶葉,先秦至漢、隋,景東就是茶葉重要產地。另有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在瀾滄江沿岸景東境內的漫灣、曼等、林街等地所發現的新舊石器,後經專家考證為當時百濮族(西南夷)生產時用工具或兵器。從這些史料和考證來看,今普洱市景東縣內的漫灣鎮,在古代也是濮人的聚集區和雲南古茶樹栽培地,也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漫灣古茶山現已列入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的核心區,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 “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唐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總之,在陸羽撰寫《茶經》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餘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於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別的必要,於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公元758年左右)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普洱茶生長環境一瞥

一般認為在唐代中期(約公元8世紀)以前,“茶”寫成“荼”,讀作“tu”。據查,荼字最早見之於《詩經》,在《詩·邶風·穀風》中記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豳風·七月》中記有:“採荼、薪樗,食我農夫。”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致。比如唐代以前茶的各種異名很好的例子。3000多年前我們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但茶的起源肯定還要早得多。茶起源於何時?按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樹的親緣。據研究,茶樹所屬的被子植物,起源於中生代的早期;雙手葉植物的繁盛時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現,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堊紀地層中;在山茶科裡,山茶屬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群,它發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樹在山茶屬中又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所以,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何仕華先生 普洱茶泰斗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邊疆漫步之二

雲南的藍天白雲

普洱茶泰斗何仕華先生對普洱茶研究頗深。武夷山、雅安和大吉嶺都有世界茶的起源一說。到底看來,茶,是地球自然界給世界的饋贈,不僅僅屬於人類。寫在這5月12號對國人來講不一樣的一天,茶給我們的感悟不在於究竟哪裡是它的起源。更重要的是茶帶給我們的安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