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眼後面有很多雙抓錢的手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會上,有一條民生資訊倍受關注,說的是電子眼抓拍交通違章罰款的問題。之所以被關注,小編認為有幾點;

一是電子眼設定太普遍,看看全國縣以上的城市,哪個地方不是密密麻麻的電子眼和監控攝像頭,讓人頭皮都發緊。到底有多少數量,估計誰也說不準確,可以肯定的是,電子眼在全國15萬公里高速公路上和122萬公里的城區道路上不會有多少死角,加上其他的監控裝置,基本上無處遁形了。

二是受到罰款處罰的人和罰款數額太大,有資料表明,2020年全國此類罰款高達3000億元。。3000億是什麼含義?據統計,2020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4778億元,其中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786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992億元,就是說,這項收入比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全年的收入都要高。

三是處罰過了頭,變了味,從上面的資料就能看出,交通罰款比央企和地方政府企業的收入都高,不就成了大產業了嗎?一個行政執法措施做成了大產業,不就變味了嗎?統計表明,廣東省去年罰款總額為231。1億元,而天津人均罰款達到885元,更離譜的是瀋海高速上的一個路段設定了1。5公里長的實線,過往車輛沒有能倖免處罰的。這個點一年罰款達到了2500萬元,相當於一家農業上市企業2年的業績標準。

在這些瘋狂的資料後面是什麼在作怪呢?

一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地方財政對於行政執法部門的罰款有幾條政策規定,概括為“全額上交,比例返回,統籌撥付,節餘留用”,簡單的講就是收支兩條線,多罰多得。

這樣的政策對於經濟不發達,又實行差額撥款的地區和機構是很有吸引力的。不就是全額上交嗎,按比例返回才是關鍵。所以罰款成為地方財政彌補預算內收入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成為執法部門收入的重要來源。

現在情況有了改變,行政機關的預算基本能得到保障,形式上與罰款返回脫了勾,但是,政府財政永遠是填不滿的深坑,執法部門也有罰款又是一本萬利的大收入,怎麼能放手呢?

二是電子監控生產行業的潛規則推波助瀾,隨著電子監控裝置引入中國社會的治理模式,這個行業迎來了極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短短十年,湧現了一批巨無霸的龍頭企業,還有更多爭先恐後的拙金者。競爭的結果,一方面提升了產品的技術水平,但同時也伴生了很多潛規則。比如基礎建設領域的BOT和BT模式被匯入進來。這種建設,移交的政企合作模式一旦進入,就催生了用運營效益償還建設資本的迫切需求,使得本來用於社會管理的行政行為變為追求利益的商業行為,罰款就違背了立法宗旨,成為效益手段。

很多電子監控行業深諳其道。他們在做市場推廣時,盯著行政機關特別是執法機關下手,只要能和這些強力機關合作,咋都行,而私營企業和其他使用者,少一個子也不幹。

行業潛規則自然也包括權錢交換,巨大的利益空間成為了合作雙方腐敗的溫床。近年來不少落馬的貪官有很多就倒在這些交易之中。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智慧時代,而華為的崛起意味著中國成為5G時代標準的制定者,也取得了智慧時代的先發優勢。我們在把握機遇尋求超越的過程中,除了技術領先,更要做到法制和道德先行,不能逆其道而行之。

或許,本次人大會提出的這條提案,對於中國社會未來的走向有著更深的意義,希望電子眼在發揮監控作用的同時,能夠透視生產和管理者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