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我眼中的歷史(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在民間,言起殷商,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是明朝神話小說《封神榜》中的商紂王和妲己,以及“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然後就是刻在龜殼、獸骨上的甲骨文、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及我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司母戊鼎等等。

《讀史》—我眼中的歷史  (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在學術界,隨著我國考古學的發展,殷商大量文物的出土,對商朝的研究有了更多的發現。21世紀初,我國曆史界透過大規模的考古研究,發表了《夏商周年表》,對商王朝建國與滅亡的時間,以及商朝前期歷代帝王的世系與後期歷代帝王的在位年限,都作了明確的考定,無形中更進一步肯定了《史記。殷本紀》的科學價值。據《夏商周年表》,商朝自成湯至殷紂它的統治年限為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共歷時554年,共三十王當政。

《讀史》—我眼中的歷史  (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我們在這裡又談論什麼呢?我們在這兒討論的並非殷商的歷時紀年,也非去追尋考證那些傳奇神話故事,更不會去研究那些甲骨文和金文,以及歷史文物的工藝、圖騰。我們要試著討論的是,透過學習史學家的著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讀出多少興衰、多少失敗的歷史經驗教訓和啟示。那麼,對於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我個人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是不二之選,應該首先詳細的閱讀。

據《史記》記載,殷的始祖叫契,是帝嚳一脈,由於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這個地方(今河南商丘一帶),這支部族經過幾代的繁衍和變遷,氏族的權力傳到了一個叫湯的人手上,這個湯,就是商朝的開國之王,後人叫他商湯。當夏桀驕奢淫逸、窮兵黷武、四處征伐時,湯正領著他的部族韜光隱晦、暗自發展。湯發展生產、繁衍人口,到處尋訪治國之才;他內安人民、外行德政,使得周邊小氏族、小部落都歸附於他,慢慢地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著這麼一個小故事,“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這就是著名的“網開三面”的故事。

《讀史》—我眼中的歷史  (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湯的德行傳得很快,可終究未引起不可一世的夏桀的重視,不久,湯得到了一個叫伊尹的賢人,商部族加快了發展的步伐。這個伊尹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胸懷治國大志,卻苦於無法見到湯,於是就委身於湯的妃子的家中做了一名廚子,用做菜的道理比喻治國之道。湯慧眼識才,發現了伊尹,破格重用,委以國政,商崛起。後伐桀,桀被滅,夏亡而商立。

商王位世襲到了湯的孫子太甲手上,太甲是個昏庸暴虐之王,不遵守商湯定下的制度,德行醜惡,伊尹便把他廢黜,放逐到桐宮,讓他去守商湯之墓,伊尹代行國政。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他悔過自省、改惡從善,伊尹便重新把他接了回來,把政權換給了他。太甲重興德政,商繼續強盛,百姓生活安寧,其後得“太宗”美譽。

(有感:歷史上有很多著作和學說對這個故事產生質疑,認為太甲是被伊尹政變篡權,然後再奪回的政權。司馬遷這樣寫太甲和伊尹自然有其道理,不外乎蘊含著他對“聖君德臣”的嚮往。爭論真與假、是與非並不重要,認識角度而異矣。)

《讀史》—我眼中的歷史  (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太宗崩,子沃丁立,沃丁之時,伊尹卒,殷道復衰。後位傳太戊,太戊在位時,君臣團結,商王權中興。其後,商朝又經過盤庚、武丁等幾代賢王,並多次遷都,商朝發展平穩,到了武乙之後,漸顯衰像,武乙死後,其子辛繼位,即後來的商紂王,這時的商朝已顯亡國之像。

商紂王是個本事較大、能力較強的君王,《殷本紀》說他:“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但是

,一個當權者才幹太強,如果不注意修行於德的話,他就危險了

。史公筆鋒一轉:曰“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於己之下。”說他的

才智足以使他擋回任何勸諫,能言善辯足以文過飾非,在群臣面前誇耀自己的才幹,希望自己的名聲高過普天之下的任何人,認為天底下沒有一個人能於他相比。人啊,一恃才傲物,緊跟著的就是驕奢淫逸

。紂王最終變成:“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粱。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以酒為池,具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只要有對此表示怨恨的,殺!部落勢力有表現背叛的,伐!文武百官進諫,他就施以“炮格”。商朝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逐漸走向萬劫不復。“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像商湯伐桀一樣,在商紂王逐步將商政權推向深淵的時候,有一股力量正在慢慢地興起,它就是周!

《讀史》—我眼中的歷史  (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周部落在紂王時代,它的領袖叫昌,也就是日後的周文王姬昌。姬昌看到商朝在紂王的暴政下慢慢走向衰落,他 開始修德行善,拉攏周邊的部落,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商紂王引起了一定的警覺,曾經將姬昌囚禁在羑里,閎沃等姬昌之臣找了些美女、珍寶、良馬等獻給紂王,紂王出獄後又將一些領地獻給紂王,以表衷心,紂王放了姬昌同時還封他做西方各部落的首領,故姬昌也叫西伯昌。姬昌回到周後,堅定了伐紂的決心,繼續強大自己的實力,逐步讓其他部落歸附於他,而紂王卻繼續荒淫無道,背道而馳,他的賢臣們都離他而去,他的叔叔比干由於死諫被“挖心而亡”。周文王亡,子周武王立,認為時機已到,率領天下勢力舉師伐紂,兩軍交戰於牧野,紂王大敗,逃回朝歌城,一把火燒了鹿臺,跳火自盡,周武王軍隊進入朝歌城殺了妲己,釋放了被紂王關押的大臣,重修比干墓,安撫商朝的民眾,讓紂王的兒子住在朝歌城。至此,商朝滅亡,周朝興起。

《讀史》—我眼中的歷史  (四)殷商,上古時代的“句號”

夏商並稱為“上古二朝”,尤謂商是我國奴隸社會發展的高峰,它對我國古代歷史文化和政治發展影響頗大。太史公筆下的夏商二朝,不管從描寫人物還是朝代興衰,“正反”對比非常強烈,這體現了史公對“聖明政治”的嚮往和對“強權統治”的憎惡。《夏本紀》和《殷本紀》也大概勾勒了我國王朝時代興衰的一般規律,什麼規律呢?

其一,在中國古代的家天下的帝制社會,皇權的交接,是最核心、最敏感的話題,為了爭奪權力,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君臣相叛,期間爾虞我詐、充滿血腥,它們幾乎貫穿了整個帝國時代的權力爭鬥,是我國古代歷史問題的核心之一。“權謀學”的研究就起源於這種爭鬥之下。

其二,王朝“動盪五大因素”,無出其右,可以囊括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動盪、所有改朝換代的因素。這五個動盪因素是:1.“部落或者諸侯”(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地方力量”,中央力量一薄弱,勢必地方勢力就會強大,這幾乎是我國古代史不爭的事實。)、2.“皇帝身邊的親信和他的親戚”(他們最接近權力、最清楚內幕、最諳熟陰謀,他們甚至是權力的構建者、是內幕的製造者、是陰謀的策劃者,他們可以幫助他們的領袖打敗敵人,但是!他們同樣可以暗算自己的領袖,什麼原因?圈外人看起來可能十分複雜、十分神秘、甚至十分的神聖的問題,但是在圈內人看起來也許極其的簡單、極其的直白、乃至極其的卑鄙,這些親信、親戚用卑鄙的手段來制裁和施加於他們卑鄙的主人,也許就不認為是卑鄙了。)、3.“領袖本人”(專指愚蠢的領導者。什麼是愚蠢的領導者?就是該明白的你不明白,而不需要明白的,想去弄明白;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卻做了。)4.“底層民眾的反抗”(“天道”即“民心”,民心一失,天下不穩。)。5.周邊少數民族由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概括起來就是:領袖、親信、地方、民眾、外族。

以後我們在後續的歷史中所談到的,無非也是這五種因素裡其中的一種。

商被周所取代,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中國歷史從此又走進一個跨時代嶄新的階段,那就是西周,西周標誌著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

(請看下篇:西周—“封建”的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