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夜譚(上部)-王偉明

刺桐夜譚(上部)

“海都歷史名人茶話會”紀

——獻給第六屆“中國航海日”

獲悉公元2010年7月,泉州將舉辦第六屆“中國航海日”,泉籍大學者李贄、何喬遠十分興奮,身為泉州前賢,自當為家鄉盛事鼓勁出力,遂合計舉辦“海都歷史名人茶話會”。

茶話會址設清源山莊,邀請名人有王延彬(五代閩國泉州刺史)、留從效(五代清源軍節度使)、蔡襄(北宋泉州太守)、趙汝適(南宋福建路市舶司提舉)、蒲壽庚(南宋末期泉州市舶司提舉)、鄭和(明初下西洋欽差)、鄭成功(南明永曆朝延平王),諸公在天國均過著閒雲野鶴般生活,聞有為家鄉效力之機,均欣然受邀。

茶話會由歷史學家何喬遠先生主持,大思想家李贄先生點評。《刺桐時報》派記者採訪報道。

刺桐夜譚(上部)-王偉明

·感言篇·

何喬遠先生首先作開場白:此次茶話會,目的有三:一是通報資訊,二是交換意見,三是謀劃應用“名人效應”為家鄉鼓呼造勢。諸公都是泉州歷史上經略“海洋”之能人,貢獻卓著,因時間有限,請著重發表最主要之感言。

諸嘉賓一番謙讓,乃以人物所處歷史年代為序依次發言。

王延彬:五代時,我的二伯父王審知建立了閩國。我任泉州刺史達16年,其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閩王分析了天下大勢,認為閩國實力較弱,宜休養生息、保境安民。我經調查研究,認為泉州有對外貿易的傳統,要充分發揮海上貿易的優勢,所以制定政策,鼓勵與海外通商,一時中外商人紛紛來泉州貿易,互通有無,百業興旺。往後千年泉州一直成為東南沿海發達的工商經濟城市,正是此時打下的基礎,我因之被譽為“招寶侍郎”。我以為,泉州應藉濱海之地利,堅定不移地發展港口經濟,以港興市。

留從效:我對王刺史的見解深表贊同。在我治理泉州的17年間,亦高度重視海上貿易,我還推出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擴建羅城,開闢通衢,達於海邊,以利海外交通貿易,又將泉州郡城環植刺桐,所以後來泉州就被稱為刺桐城。中世紀西方一些國家的很多文獻,就是這麼稱呼泉州的。我覺得泉州城市的發展,一定要堅持對外開放。

蔡襄:我在北宋至和、嘉佑年間,曾兩度任泉州太守。大家公認我在泉州最大的貢獻是主持建造了“天下第一橋”——洛陽橋。確實,這座橋的建設非常不容易,從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歷時六年,耗資巨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但是我造這座橋初衷並不是為了搞形象工程。當時泉州作為重要的港口城市,主要腹地卻在中原內陸,物資轉運須經海灣船運十分不便,所以才下決心造橋。我深感一個港口城市也必須是交通樞紐城市,因此必須下大氣力不斷改善交通設施,這條經驗對當代的泉州也是管用的。

趙汝適:我在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任福建路市舶司提舉,寶慶二年(1226年)兼權知泉州。後人知道我的名字,是因為我著了《諸蕃志》,這本書已被後世公認為了解中國海外交通史的經典著作,而它可以說是泉州催生的。我在泉州任市舶司提舉時,一方面參考有關圖籍,另一方面詢問來泉經商的胡賈,終於寫成此書。我認為,一個開放繁榮的港口城市,必須有意識地瞭解所通商的國家、城市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才好擴大交流、物盡其用。當今泉州已經有了國家級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我希望今後以此為依託,興辦海外交通史研究院,加強專題研究,弘揚光大中華海洋文化。須知研究也能出生產力嘛。

蒲壽庚:在諸公面前,我可能是個另類人物,因為人們總愛用傳統的“忠義氣節”觀來評價我,我也因之備受爭議與困擾。客觀地說,在宋元之交,我之所以背宋降元,實在是為了保全泉州,使這個東方大港避免毀於戰火。猶記唐末黃巢大起義,烽火連天,廣州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中外商業網路損失殆盡,幾十年也恢復不過元氣。歷史總是在不斷爭論中前進的,我不計較個人是否光彩角色。我總結30多年治泉的切身體會,一要努力維護安定穩定的發展局面,二要為各種商業力量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鄭和:今天這個茶話會,主要目的是為泉州舉辦的“中國航海日”造勢鼓勁,我感到十分高興,因為“中國航海日”就是根據我首次下西洋的出行日子而定的,所以我倍感榮光。後世的人們都把我七下西洋視為中國人經略海洋的壯舉,說句心裡話,這與泉州對我的支援是分不開的。我的船隊中有很多的舵工、水手、通事、火長、雜役、武裝人員是泉州人,隨行人員中也有一些泉州人,我們一些艦船也是在泉州建造的。為了使遠航平安,完成永樂皇帝交付的使命,我第五次下西洋時還到靈山聖墓行香,到清淨寺禮拜,到天妃宮祈求媽祖保佑。而我們的一路航行,也充分利用了宋元以來泉州海商們建立的網路。在我看來,泉州對我下西洋起到重要的視窗作用和依託作用。我在此提一個想法,今後一屆又一屆舉辦的“中國航海日”,不妨邀請我下西洋經過的國家和城市派代表來參加,共襄盛舉。

鄭成功:諸位前輩的發言,使成功深有感觸,可以說,從五代以來,以泉州為核心的閩南,為中國的海洋文明譜寫了壯麗雄奇的篇章。在我所處的年代,人類進入由西方人主導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商業勢力與殖民勢力大舉東來,其勢也洶洶。1624年,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殖民勢力佔據了中國領土臺灣,還企圖在東亞建立殖民體系,我依靠閩南海商和閩南子弟兵的力量,將他們驅逐出臺灣,後世的人們,盛讚我驅荷復臺是維護中國領土完整、捍衛海洋權益的壯舉,海內外還有學者稱讚我堅決抗擊西方殖民勢力入侵,為被壓迫民族樹立了光輝典範,堪稱國際英雄。這些評價讚譽,自然還要任由一代代的後人評論,而我最深刻感想是,舉辦“航海日”的目的,應當要有前瞻性與戰略性。當今的21世紀,也是“海洋世紀”,人類必將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海洋進行大開發,中國要積極迎接“海洋世紀”,必須高度重視對海洋權益的捍衛,為此,應當建立強大的海上經濟力量和海上軍事力量。

·點評篇·

嘉賓發言完畢,李贄先生登壇點評。他謙遜地說,自晚明點評《三國演義》之後,卓吾此業荒疏已久,今日幸聞諸公精彩發言,不禁要重操舊業,然時代變化太快,需要惡補許多新學科知識方可勝任,姑且勉為其難。

綜合諸公之高見,卓吾先生梳理出五個方面的觀點。

其一,泉州“因海而生、因海而興”是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泉州的地理特徵是瀕海,最突出的優勢是用海。海洋哺育了泉州的生命,孕育了泉州的文明。宋元時代泉州成為世界大港,代表中華民族經略海洋事業達到輝煌的頂點。

其二,泉商長期從事拓海事業為中華文明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中國的海洋文化長期是由閩臺民眾扮演了主要角色,(主要是泉商佔據主體)他們的海上活動,是中國人民海洋文化活動最傑出的成就之一。中世紀泉州的繁榮興旺與成為“多元文化中心”,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都與泉商所進行的海洋經濟活動密不可分。泉商所形成的“愛拼敢贏”、“冒險犯難”、“相容幷蓄”、“務實逐利”的海洋性格,為中國的海洋文化注入了鮮活的生機。尤其是鄭成功海商集團的出現,代表了一種與農業社會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型別,具有美國學者麥尼爾提出的“軍事—商業複合體”的特徵,而根據麥氏理論,歐洲資本主義的歷史,在本質上是“軍事—商業複合體”不斷膨脹的歷史。歷史學家雷海宗先生雲,明代後整個民族與整個文化已發展到絕望的階段,在這種普遍的黑暗之中,只有一線的光明,就是漢族閩粵系的向外發展證明,四千年來唯一雄立東亞的民族尚未真正的走到絕境,內在的潛力與生機仍能開啟新的出路。可謂精闢之論。

其三,泉州人民的海洋活動開啟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先聲。泉州早先的原住民閩越人是一支善於航海的民族,南遷的漢人與之融合後,繼承了這一優秀技能。閩人“以海為田”、“泛海逐利”成其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大特色。從宋朝開始,泉州人民積極南下南海諸國,與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建立了密切的海上貿易聯絡,打開了閩南地區與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遠洋交流,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跨越印度洋,連線南中國海,並直達臺灣海峽的龐大海上商圈,促進了佛教與伊斯蘭教向中國的傳播,並在這個基礎上奠定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和中華文明的對外流傳。《閩南人的海上世紀》作者湯錦臺先生說,沒有閩南人早期在海外各地的活動據點,就沒有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可能,沒有閩南人先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通,就不會有後來歐洲人繞過非洲開啟東來亞洲航線的知識基礎。

其四,泉州人民經略海洋的經驗對當代中國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使泉州必須依海而生,向海洋求發展。從五代以來,一代代的泉州人都積極開拓海洋事業,湧現出王延彬、留從效、蒲壽庚、俞大猷、鄭芝龍、鄭成功、施琅等一大批開疆拓海的傑出人才。他們經略海洋的經驗十分豐富,值得系統整理、挖掘,對當今中國迎接海洋世紀,實現強勁崛起仍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不誇張地說,泉州是國人瞭解海洋文明、增強海洋意識的重要視窗。

其五,泉州文化的海洋特質具有普世價值。宋元時期的泉州,不但是繁榮富庶的世界大港,也是各個民族、各種宗教和平共處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相容幷蓄、互動共榮的胸懷與品格。人類學家李亦園先生說,它所表現的寬容、不歧視不同宗教信仰的精神,對於化解當前世界上不同宗教的仇視與衝突,更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學習物件,是追求全人類和平共處、相容幷蓄的好典範。

·建議篇·

茶話會後,李贄、何喬遠兩位先生在清源山莊閉門一夜,擬出《打造泉州成為中國海洋文化之都的建議》,意在為後人謀劃泉州發展路徑提供參考。要略如下:

(1)繼續推動“泉州海絲史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精心策劃、調整申遺策略,加強在國際上的宣傳力度,擴大同歷史上“海絲之路”國家、城市的交流,考慮聯合申報事宜,共同舉辦國際性協商會議,商定共同申請策略,促使申報過程成為引發國際關注、增強國際影響力的良機。

(2)豐富泉州作為“世界多元文化中心”的載體建設。善加利用泉州所擁有的龐大的宗教文化資源,廣泛開展國際性的交流活動。借鑑海南打造博鰲經濟論壇的經驗,著力打造“中國泉州(國際)宗教文化論壇”,定期舉辦國際性的交流活動,提高泉州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3)整合力量推進對中國海洋文明史的研究。規劃成立“中國海洋文化(泉州)研究院”,從事對中國古代海洋文明史的深度研究,著重加強對泉州經略海洋歷史文化名人的研究,適時舉辦學術研討活動,出版研究成果,相應發展出版、影視、文博會展等文化產業,加強與國內外航海類院校的交流合作,打造成為學生實習基地與學術研究基地。

(4)面向“海洋世紀”發展海洋旅遊產業。結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升級、城市經濟轉型的歷史背景,發展海上郵輪事業,促進海洋旅遊業。利用泉州與歷史上海絲之路國家、城市的密切聯絡,開闢有特色的郵輪旅遊線路。如:以“鄭和下西洋之旅”、“尋訪鄭成功之旅”、“大航海之路”等主題進行策劃包裝,藉此傳播中華文明,擴大海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