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西遊取經大計就是這一天定下來的

文/趙九九

中元節起源於原始祭祖,七月份糧食收穫,人們要用新糧食向祖先祭祀,感謝祖先的保佑並向祖先祈福。華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祖先崇拜。和遊獵民族不一樣,中國很早就進入了農耕文明,開始定居某一地,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地方,死了也葬在那裡,很容易發展出“祖先崇拜”,中國的祖先崇拜是和神靈崇拜合一的,祖先就是神,或者半神半人,半鬼半人,人與鬼神的界限並未判若分明。對於自己死去的祖先,人們認為透過祭祀,就可以獲得他們的保護,祖先之靈有著先知先覺的神性,他們時刻關注著子孫後代,這也就在官方和民間都形成了祭祀祖先的活動。

道教把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正月十五為上元,十月十五為下元),這一天是地官生日,所以在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經過人們的祭祀以及道士的超度,他們得以減輕罪孽而安息,道家經典《修行記》曰:“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唐代的《藝文類聚》引《道經》也說,七月十五,中元地官赦罪,道士唸經作法,可以使得囚徒餓鬼,免於眾苦,得還人間。道教的中元節一開始並沒有直接和“孝”發生聯絡,而在其後的不斷髮展中,正好與中國傳統的祭祖時節重合,才漸漸加強了對這一因素的強調。

中元節:西遊取經大計就是這一天定下來的

佛教融入中元節, 始於魏晉,佛教徒們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供養佛、僧,超度亡靈,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與道家對外超度不同,佛教是對內部團體進行的一種法會。

中元節:西遊取經大計就是這一天定下來的

1884年《點石齋畫報》描繪的北京盂蘭盆會

“盂蘭”意思是“倒懸”,“盆”意思是“救器”,“盂蘭盆”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義就是用盆子裝滿百味果品,供養十方佛僧,可拯救地域苦難眾生。這個信仰的來源據說和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簡稱目連)有關。傳說目連的母親因為做了壞事,死後下了地獄,在地獄中捱餓,目連神通廣大,想解救母親的痛苦,於是施法將食物送到母親嘴邊,結果食物一到嘴邊就化為烏有,目連向佛陀求救,佛陀指點他,要在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法會,靠眾僧的力量,才能拯救其母,也可濟渡地獄中的其他苦難者,目連按佛陀之言而行,終於使得母親得到了解脫。這就是後世不斷流傳的目連救母的故事。盂蘭盆法會,推其源,大概最早興起於梁武帝時期,因其宣揚孝道,後世不斷遵循效仿,此儀式中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內涵不斷得到加強。地藏菩薩也是佛教中盡孝的楷模,其本願故事記載,地藏菩薩那時為婆羅門女,其母修習邪道,死後墮入地獄受苦。此婆羅門女賣掉家宅財產,修建佛塔佛寺,供養十分虔誠,最終透過信佛唸經,普度眾生,為母親積累了功德,使得母親脫離苦海。這個故事經過不斷改編,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世人一般視佛家“割愛辭親,出家修行”為不孝,實際上佛教所謂的孝道與世俗所說的“孝”不一樣,佛家弟子儘管不能親臨父母,侍奉左右,但他們實竭盡一生普度天下眾生,為父母積德積功。佛教透過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法會”可以公開表明與儒家倫理的不衝突,也正因此佛教被人們廣泛接受。《西遊記》中也提到了這一節日,是在孫悟空被五行山壓了五百年,還沒有放出來之前,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如來曰:“今值孟秋望日,我有一寶盆,具設百樣花,千般異果等物,與法等享此‘孟蘭盆會’,如何?概眾一個個合掌,禮佛三匝,領會。如來卻將寶盆中花果品物,著阿儺捧走,著迦葉佈散,大眾感激。各獻詩伸謝。”後面是三首詩,即福詩、祿詩、壽詩,孟蘭盆會,在《西遊記》中這是與蟠桃盛會相對的佛教的一個盛會,小說中的這一節日已經世俗化,不侷限於孝道,其還與福祿壽等美好願景聯絡了起來。正是在此會上,佛祖談起四大部洲的風土人情,說南瞻部洲,“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為了解救眾生,其與觀音菩薩商量在南瞻部洲找個取經人來此取經,也就是說取經大計就是在七月十五孟蘭盆會上定下來的。而且《西遊記》中還寫道,在五百年前的孟蘭盆會上,唐僧的前世金蟬子,曾與鎮元大仙結交,所以在五莊觀,鎮元子臨行前交代手下,如果唐僧路過,打兩個人參果給他吃,他們是故人,手下不解,他解釋道“那和尚乃金蟬子轉生,西方聖老如來佛第二個徒弟,五百年前,我與他在蘭盆會上相識,他曾親手傳茶,佛子敬我,故此是為故人也。”可見七月十五孟蘭盆法會,在《西遊記》中是一個重要的背景符號。

西方有萬聖節,確切的說應為萬聖節前夕,這是西方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現在變得很熱鬧,而其起源上卻是充滿了恐懼的,傳說在這一天,故人的亡魂會回到故居地,他們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復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一切火源,讓鬼魂看不到活人,又裝扮比鬼魂更恐怖的造型,企圖嚇走他們,這一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死去的人是可怕的,哪怕是自己曾經最為親近的人。中國古代的觀念不同,不僅不熄燈,還要點燈,“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清龐塏《長安雜興效竹枝體》)在中元節這一天,人們往往點燃荷花燈,將其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蕭紅在《呼蘭河傳》中描寫了中元節的民間習俗:“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對於一些鬼魂,人們的心是善良的,慈悲的。

中元節:西遊取經大計就是這一天定下來的

總之,中國的中元節受到了原始祖先信仰、道教祭祀鬼神信仰、本土佛教信仰以及民間信奉的影響。到了宋代,官方意識形成了以“孝”為核心的祭祀亡靈的節日,而在民間也保留著遍祭鬼神的傳統。但這一節日大概因為迷信成分過多的原因,到了近代漸漸式微。實際上,在古代宗法制社會,在這個節日,人們祭祀共同的祖先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中元節的存在也影響了人們對鬼神世界的認識以及人們在文學作品中表現人鬼殊途卻能相見的想象力,以及形成了人鬼交流的儀式,即在日常生活中“驅鬼”的程式化、習俗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