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的首都。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電影《春光乍洩》中,導演王家衛把兩個主演張國榮和梁朝偉騙去這裡拍戲。電影中,獨特的南美洲風情,已讓許多人留意到這座城市。

如果說,我們是從遊客的角度去看這座城市的話,我們看到的是風景宜人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但對瑪麗安娜•恩裡克斯來說,阿根廷不僅是風景宜人的,更是光怪陸離、詭異魔幻的。

於是,她把真實的阿根廷圖景在《火中遺物》中訴說出來。

作為一名拉美文學的重要作家,瑪麗安娜•恩裡克斯的作品風格充滿了讓人迷醉的張力。這本《火中遺物》被人稱讚完美繼承了博爾赫斯的奇幻風格,又有些許愛倫•坡的詭譎之風。

這本書由十二則短篇故事組成,從充滿現代氣息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到悶熱荒蠻的熱帶叢林、荒僻的偏遠小鎮,從殖民地時代到現代。

瑪麗安娜•恩裡克斯將阿根廷歷史傳說、社會事件糅合在一起,站在女性的角度去看這一幅色彩濃烈、詭異魔幻的阿根廷圖景。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1、女性視角下的阿根廷社會邊緣人:外表不近人情,內心溫暖的小人物

十二個短篇小說,每篇小說的“我”無一例外,都是女性。

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個阿根廷的首都。

在女性視角下,不僅僅有著黏膩熱情的阿根廷風格,更多的是被社會所遺忘的一群社會邊緣人。

①老舊街區的小人物

髒男孩,是這本書中最令人惋惜的一個人物。他從小跟著母親乞討,他的母親是個流浪的女人。沒人知道她肚裡的孩子是誰的,只是他們兩每天都在地鐵裡靠賣徽章掙點錢,男孩髒兮兮的身子和行為久而久之大家就叫他“髒男孩”。

有一年夏天,我在家附近看到髒男孩。看他可憐的眼神和神態,我帶著他去買了雪糕,並請他吃了一頓飯。可突然有一天,髒男孩消失了。但他母親,卻依然在這個社群乞討。

沒人會對這個男孩的失蹤好奇,畢竟男孩只是一個貧民區的不起眼的流浪兒。

可是在整個社會中,每天又有多少人消失呢?是不是這些底層的人物,不配得到重視呢?

作者藉由《髒男孩》這個故事,告訴這個殘酷的社會一個事實:沒有誰的生命不配得到重視,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今日對生命的漠視和對底層人物的忽略,我們傷害的其實是自己。

《綠、紅、橙》講述了一個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的抑鬱症患者馬爾科的故事。故事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其中所探討的內容卻引人深思。馬爾科們(御宅族)的出現無疑是基於他們對社交的恐懼,但虛擬的網路世界終究不具備現實世界的真實性,

正如主人公感慨說,那些網友“曾經存在時比真實的生活還要真實,但是現在卻比陌生人還要遙遠”。

而有關御宅族和沉迷網路的年輕人們無意間進去了一個奇怪的網站。裡面的內容大多是負面的。負面的內容其實則是想告訴我們,網路雖然是虛構的,可那裡也是一個小世界。

而世界,除了美好,也有著陰暗。我們不能因為沒有遇見就假裝其不存在。

馬爾科其實跟《不求上進的玉子》中的玉子很相像。

畢業後,因為各種原因恐懼社交,不願出去工作。沉迷虛擬世界,不願接受現實。

馬爾科和玉子一樣,都是這個社會的邊緣人物。他們不願工作,不願社交,只願躲在自己的小世界,或者是虛擬的世界裡。而這,並不是個例。

不管是馬爾科,還是髒男孩。他們都是這個社會不被受到重視的一個群體,也是被我們所忽略的群體。作者瑪麗安娜•恩裡克斯藉由這十二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這群邊緣人物的苦難和不為人知內心的痛苦。

其實,最痛苦的不是自身行為的“奇異”,而是社會對他們的漠視和忽略。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②女性視角里的髒男孩和馬爾科是阿根廷社會和時代的縮影

作者瑪麗安娜•恩裡克斯1973年出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這裡也是她小說裡許多故事發生的地方。在作者的成長時期,1976-1983年間,這個國家發生了許多不好的事情。

這些事情,造成了當時數萬家庭的妻離子散。

恐懼,成為了阿根廷人難以忘記的精神創傷。

這也給作者瑪麗安娜•恩裡克斯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她把無處宣洩的憤懣情緒,將“失蹤者”的故事投射到這本書中,又與拉丁美洲傳統的魔幻現實主義結合,將視角轉移到社會弱勢群體和小人物身上,形成了集迷離、懸疑和詭譎於一身的“驚悚小說”。

這些故事發生在現代的阿根廷,

主角是光鮮亮麗的大城市陽光照不到的灰暗地帶的邊緣人群。

在這12個故事中,有的取材於真實發生的案例,有的來源於朋友青少年時期的精神疾病,有的發生在警察學校。

馬爾科和髒男孩,並不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他們極有可能是活在我們身邊的“大多數”。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2、女性視角下的阿根廷社會問題:男女不平等、迷惘等社會問體,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

《火中遺物》這本書,不僅僅有著懸疑色彩,更重要的是,作者瑪麗安娜•恩裡克斯在這些詭異魔幻的故事中,暗喻著社會的不公正和社會現實。這種不公平,不僅僅出現在阿根廷,也是世界的一個共同難題。

①《火中遺物》:男女不平等

《火中遺物》講述了一個女性透過自焚來反抗男性焚燒她們的故事。故事大致講述阿根廷出現了一個怪事:許多女孩被另一半燒傷,但是這些男性紛紛說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反而是這些女性自己燒傷自己。

如果這種事繼續下去的話,男人們,你們可得習慣起來了。大部分女人會變得跟我一副模樣,當然,前提是她們能活下來。這真美妙,對嗎?一種新型的美。

這樣的設定從表面上看非常的荒誕,彷彿女性出於對男性的報復,要打造一個由男人和怪物女人構成的新世界;但細細想來,為什麼這些女性要虐待自己?

其實,女性虐待自己的背後,是她們對悲慘命運的反抗,她們寧願自殘,也絕不願受到男性的虐待。

姑娘,放火燒女人是男人愛做的事。他們自古就燒咱們。現在我們自己燒自己。但是我們不會死,要讓他們看看我們的傷疤。

而她們之所以會採取如此消極的形式,不外乎是因為她們無法透過正常的手段獲得社會的支援與關注。

從古至今,大約有四個世紀。男人們都不把女人們當成“人”來看待,在書中可以看到男性可以燒女性。在阿根廷的傳統中,男權思想非常嚴重,婚前,父親掌握著女性的決定權。婚後,女性被認為是丈夫的附屬品,女性在整個社會中基本沒有什麼地位可言。

毫無疑問,瑪麗安娜想透過這個故事,譴責曾經的“大男子主義”和社會對於女性的不公正。

重男輕女,這件事情,不僅僅發生在東方世界,也發生在西方世界。

瑪麗安娜透過這個荒誕的故事,不僅僅是對當局在女性人權問題上的無作為進行控訴和譴責,更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對女性地位和遭遇的重視。

好在如今的阿根廷女性已不同往日,不僅她們的社會地位逐日提高,還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涉足政壇,活躍於各個社會、經濟領域。相對整個拉美地區,阿根廷女性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而這也逐步影響著世界其它各國對女性地位的重視。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②《小巴勃羅釘了一顆小釘子》:為了孩子,夫妻雙方都忘記了自我

這個故事講述了小矮子與導遊巴勃羅家裡緊張的家庭關係交織在一起。導遊巴勃羅在旅店中似乎產生了幻覺,能清晰地看見小矮子的幽靈如影隨形地跟在他的旅遊團裡,使得讀者不由得為巴勃羅的精神狀態擔憂,生怕他做出什麼過激行為,好在最終並沒有什麼血腥事件發生。

雖說本篇故事的結局相對開放,但這並非意味著故事真正的結束,無論是小矮子的幻象還是緊張的家庭關係,都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相反巴勃羅最後真的找到了一枚釘子。接下來,他是否會藉由小矮子的案件得到的啟發,就像是在對方的慫恿下犯下與其同樣的罪行,以此來排解他壓抑的情緒?

畢竟巴勃羅曾對自己兒子的出生感到了後悔,認為是他的出現導致了家庭內部情感關係的巨大改變,甚至隱隱的討厭自己的兒子。如果不是兒子的出生,夫妻關係並不會這麼疏遠。

巴勃羅的困惑,不僅僅是個例。

也是發生在許多家庭的普遍情況。

由於孩子的出生而導致夫妻關係的改變顯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時妻子對孩子過於關注而忽視丈夫也是非常常見的問題。

當妻子過於重視孩子,這也導致了丈夫的情感需求被忽視,同時來自經濟上的壓力也會使其產生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導和排解,便會發生一些互相傷害,讓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情來。

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這種事情也並不是少數。當孩子出生後,妻子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丈夫稍微想幫忙做些事,但是被妻子呵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喪偶式婚姻和喪偶式育兒。

妻子一邊抱怨帶孩子的辛苦勞累,抱怨丈夫的不幫忙。但是丈夫卻認為,自己想幫忙,卻不被重視,而孩子的出生也讓和妻子二人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但是,夫妻雙方無疑都在這照顧孩子的時間裡,失去了自我。

怎麼樣均衡夫妻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使父親能更多的參與到育兒之中,同時也能使之感受來自妻子那始終如一的愛,並且還能找回自我。這是夫妻雙方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

不要

一昧

的呵斥,也不要無視妻子的辛苦勞累。

我想,比起之後細思極恐的結尾,瑪麗安娜更希望藉由這個故事給所有的新晉爸媽提個醒:不要為了孩子,放棄自我,忽略另一半。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③《中毒的歲月》:泡沫經濟後迷惘的一代

《中毒的歲月》講述了阿根廷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至90年代初期,惡性通貨膨脹下的年輕人瘋狂而墮落的歲月。由於當時阿根廷靠印刷鈔票彌補財政赤字,致使惡性通貨膨脹。為遏制通貨膨脹,將本國貨幣比索與美元掛鉤,採取了比索與美元1比1的固定匯率制度。他推行市場經濟政策,大力推行公共財產私有化,短短几年就把高達5000%的通貨膨脹率降為0,在當政10年間,國家經濟迅速轉好。

但是惡性通貨膨脹初期,人們對市場經濟的不安與絕望,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人們的擔憂也藉由作者瑪麗安娜之筆躍然紙上。大人們每天因生存的艱辛而愁眉不展,孩子們則藉助各種各樣的荒唐逃避現實,揮霍青春。

故事中,三個女孩的特殊的情感紐帶使她們形成了一個自我保護和自我封閉的小世界,並且這個世界幾乎容納不下更多的人。富家女希梅納僅被她們視為提款機,羅莎娜也不過是個能供應荒唐玩樂的撒謊精而已。

除此之外,故事中還有一個反覆被提及的那個突然選擇在公園下車的神秘女孩。這個神秘女孩代表了她們所追求和嚮往的倔強與神秘,以及對社會現狀的反抗。在她們看來,那個女孩猶如英雄一般,“沒有人能傷害到她,只可能是她傷害別人”。

三個女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如同那個神秘女孩子一樣的倔強和有魅力,只不過她們選擇了錯誤的道路,以逃避的姿態對抗著這個世界,既可悲也可嘆。

其實,故事中的三個女孩子,不也正像我們的縮影嗎?

泡沫經濟,不僅僅發生在阿根廷,也發生在美國和日本,甚至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面對著高昂的物價,有的人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裡描述的,天天過著一種紙醉金迷的生活,每天開派對、邀請客人。

但也有的人,如同《不求上進的玉子》中,面對著高昂的房價和物價,並不願努力,只想當條鹹魚,頹廢喪氣的過完一生。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活著是為了什麼?工作是為了什麼?

總結說來,不管是紙醉金迷還是頹廢喪氣,其實都是在泡沫經濟後,找不到未來方向的年青一代們的普遍情況。但不管是逃避的窩在家裡,如同馬爾科一樣,還是透過金錢等方式來虛度自己的青春,其實都是逃避現實的殘酷,在虛幻的世界中不願醒來。

迷惘,不僅僅是一個地區,一個年輕人的焦慮和困惑,更是一個時代,年輕人們對未來的抱怨和失落。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3、女性視角下的阿根廷社會心理矛盾:叛逆與順從、瘋狂與理智

一樁樁離奇、匪夷所思的故事發生在現代而多種傳統文化交織的阿根廷,從被遺忘的陰暗角落裡發出的求助與吶喊,像拉普拉塔平原上的火與阿根廷海之水的交融。

這或許是真實,也或許是虛幻。所有對立的矛盾,在這本書中描繪的淋漓盡致。

①叛逆與順從:乖乖女也會撒謊

《我們的無肉之軀》講述了主人公因為無意間撿到一個殘缺的顱骨,不僅拋棄了對此感到忌諱的男友,成功騙取母親,得到了對方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她還打算把這個拼湊完整。

如果從母女二人對話的內容上看,就不得不看出母親強大的控制慾了。這種控制慾,不僅僅體現在女兒身上,也體現在母親的男朋友身上。她居然會相信女兒所謂的“萬聖節聚會”的謊話,明明對方既沒有組織過聚會,也很討厭過生日。男友沒有那麼容易控制,並不會百分百聽她的話,於是她毅然決然地將這個不聽話的傢伙掃地出門。

面對著母親強大的控制慾,女兒一方面聽從母親的話,成為了所有人公認的“乖乖女”,但另一方面,面對著喜歡的事物,她不惜撒謊來欺騙母親,只為了想得到她喜歡的。

叛逆與順從,到底女孩真實的一面是什麼呢?我們無從得知。

但這正如人的兩面性,沒有誰是善良的,也沒有誰是邪惡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從相信童話到質疑童話,最終我們在心裡為童話留下了一個灰色地帶。

乖乖女只是乖乖女,卻又不止如此。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②瘋狂與理智:被壓抑的自我如何解脫

《學期末》講述了一個名為馬爾塞拉的學生自殘的故事,她原本是班級裡存在感極弱的學生,卻因為一系列瘋狂的自殘舉動而在學校迅速成為名人。若是從心理學上看,她應該患有精神分裂和重度抑鬱症,可這一切引發了我的好奇,那個讓她自殘的人到底是誰?

我不會忘了結尾,我去她家,她看起來是個健康正常的女孩,卻對我說:“你會知道的,他某天會告訴你的,我相信他很快就會告訴你的。”

在回程的公交車上,我感覺到昨晚在床單下用小刀在大腿上劃出的傷口在顫動,不疼。我輕輕地摸著腿,但稍一用力血就噴了出來,在我天藍色的褲子上劃出了一道溼溼的細線。

如果從馬桶中的男子擁有如修道士的形象來看,很可能他所代表的是一種約束與壓抑,而無論是馬爾塞拉還是我的行為中,都存在流血的狀況,或許血代表著我和馬爾塞拉。

我們能憑藉自己,來衝破學校和社會環境對我們的這種束縛。

《火中遺物》:女性視角下現實和魔幻糅合出色彩濃烈的阿根廷圖景

《紐約時報》曾評價,《火中遺物》:“光怪陸離的美洲大陸,奇詭迷人的都市怪談。一部色彩濃郁、陰森銳利的故事集,剖析人性的至暗深處,探討縈繞現代生活又深深植根於歷史的恐懼。”

但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部魔幻、離奇的小說。

在這些看似荒誕故事的背後,其實是阿根廷社會邊緣人物的縮影。他們有的逃避現實潛伏在家,有的因為迷茫而虛度青春。這些人,並不是個例,而是大多數。

瑪麗安娜希望透過這個故事,去揭露繁華背後的灰色地帶和所謂的“社會現實”。

在瑪麗安娜的筆下,阿根廷不僅是美麗的城市,在美麗背後,更有著鮮為人知的黑暗和不公。同時,瑪麗安娜也希望借這本書告訴人們,無論如何都要珍惜生命,好好愛自己。

雖然是阿根廷的特殊社會圖景,卻也是人類世界隱藏著的一些問題,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