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為什麼30歲是一個人的轉折點?

前兩天,和一群奔四的人,給密友圈裡最小的朋友過生日。

今年她這樣最後一批80後,也30了。

說30歲是人生的轉折點,很多人都有同感。

20出頭的時候,一窮二白,靠著腦力發達體力強健從0拼到1,攢了點經驗,也有了些資源,有些人撈到第一桶金,有些人有了自己的鐵桿。

可過了30歲就不一樣了,如何從1到100,是很多人的難點和痛點。

這也是

為什麼說30歲是一個人轉折點,一旦把握不住,就會一輩子停在1。

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1

30歲前做事,30歲後做人

我們從小到大都用勤奮來鞭策自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可越長大越發現,真正的人上人從來不吃苦中苦。聰明的人都懂得用巧勁兒。這個巧勁兒,其實就是人脈。

這些年,見過不少人,工作拼命,輸在缺少人脈。

英語裡有個單詞叫做Networking——

關係網

在美國找到工作的人中,70%以上,正是透過Networking找到的,而不是招聘網站。人際關係在中國社會有多重要,更是不用多說。

優秀的人都有串圈子的能力,他們會透過飯局聚攏資源。

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這是2017年年末,在烏鎮舉辦的網際網路大會,幾位網際網路大佬聚餐的照片,相信很多人已經看過。

他們的隊伍從2014年開始,逐漸擴大。

2014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時,丁磊第一次攢局,宴請的主要有田溯寧、張朝陽、沈向洋等8位大佬。

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2015年,李彥宏、馬化騰、張朝陽、曹國偉、梁建章等人也陸續加入。

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到了2016年,津驛客棧將三張餐桌拼到一起,飯局的人數已達到17人。

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隊伍一年比一年壯大,很多戰略性合作都出自這些飯局。

所以,不要輕視社會交往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30歲前做事,30歲後做人。

30歲前積累實力,30歲後要開始學習運用關係。

2

30歲前聽話,30歲後規劃

很多人說,30歲是一個人的職場瓶頸。

有些人過了30,就開始擔心自己失業,有些人卻突飛猛進,甩同齡人幾個段位。

我們公司就有一類人,30多,能力不弱,可就是怎麼看怎麼覺得沒前途。

老闆評價說:

和他們做專案特別累,你派的活兒,他肯定做的漂亮,可但凡你少說一句,肯定出現危機,因為他這人從來不想,你讓幹嘛他幹嘛,當然鍋也得你自己背。搞得公司幾個老闆怨聲載道,挑不出什麼毛病,抓不住什麼把柄,只好坐等他們被淘汰。

這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方式上的殘廢,好員工都很聽話,可優秀的員工光聽話遠遠不夠。

20歲的時候,覺得努力做好自己就行了,畢竟沒資本沒經歷,想出眾,就得靠業務能力,想發聲,也沒有話語權。

可年過30,情況就不一樣了,你要關心的東西越來越多,要填的坑也越來越大,真的不能每天只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了。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第一份工作在酷訊,當年也是紅極一時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且招聘門檻很高。

不過那個時候的他,技術不如清華的同事,經驗沒有,唯一特質是

“我工作是從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

雖然是工程師,只負責技術,但他能做到跟產品經理學設計理念並參與問題討論,甚至跟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也正是參與產品的經歷,對他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

微觀上能解決專業難題,宏觀上又懂行業,2009年張一鳴開始自己的獨立創業,繼續積累經驗,直到三十而立的他,創辦位元組跳動,設計出今日頭條這套演算法,一舉在網際網路江湖上佔了一席之地。

30歲前做好別人交代的事,30歲後主動規劃自己

,可很多人沒有完成這個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愛因斯坦有句話說得精妙:“同一層面的問題,不能在同一層面解決。”

光有一門技術遠遠不夠,30以前好比做演員,懂自己的角色,是片面的,但

30歲以後要有點導演意識,想想劇要怎麼進行下去,並能指揮全場

,演員是可以隨時被替換掉的,但每部劇都需要好導演。

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3

30歲前做加法,30歲後做減法

不久前,看了一個白巖松的演講,說起自己的前半生。

白巖松在29歲那年已經被破格提拔成了高階記者,學術頭銜是教授,就憑這一點也能知道年輕的白巖松有多優秀。

2000年悉尼奧運會報道的成功讓白巖松獲得讚譽不少,其實不光是體育,娛樂他也可以做,並且只要他願意,可以嘗試更多好玩的東西。

除了記者,主持人,還同時擔綱臺裡三檔節目製片人,如果說這屬於電視人業務範圍內的,那臺裡副主任的位置則是仕途上極好的晉升機會。

一切看起來如此完美,前途一片光明。

如果換做別人,一定會在而立之年勇往直前,但是白巖松心裡能感受到的只有“不對勁”,他不停地問自己:

“你究竟要做什麼?哪些東西要拋掉?”

於是他給自己做了個減法,停了自己的節目,辭掉了製片人,隨後一年都沒出鏡,當然還有拒絕了副主任的職位。

其實身兼數職是個挺常見的職場形態,甚至可以用來定義成功,但白巖松還是迴歸了自己的專業——新聞,對其他選擇說不,“我只能做新聞,我也最該做新聞。”

這個選擇才成就了今天的白巖松。

就像他給我們的忠告:“

30歲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要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處亂跑之後,要做一次減法的重要時機,否則就晚了。

30歲後,比勤奮更重要的3件事

30歲前,從0到1,必須野蠻生長,用勤奮換能力,用努力換經驗,但30歲後,更重要的是學會看懂自己,你不是什麼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事你都想去做。

有個朋友過30歲生日的時候跟我說,人到中年,壓力越來越大,體力也越來越差。

過去熬個三天三夜,還能參加好幾個小時的考試,現在,熬一晚,好幾天緩不過勁兒。

其實,我覺得或許是我們還沒能理解30歲的意義,30歲不是另一個20歲,所以我們也不應該用20歲的策略對待30歲。

30歲前,你可以橫衝直闖,不斷試錯,30歲後,更應該明白有比勤奮更重要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