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解謎——古人是怎麼發現經絡的?(上)

經絡一直都是個神奇的存在。

千古解謎——古人是怎麼發現經絡的?(上)

翻開中醫學的經典醫籍《黃帝內經》,“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清晰明白地描繪了手太陰肺經的走行路線,有主路,有分支,有起止點,屬絡哪些臟腑器官,非常明確。

這樣的線路共有12條,條條相連而且晝夜不息地在持續運轉,“迴圈往復,如環無端”。每條線路上又或近或遠分佈著一個個穴位,如同驛站,有自己明確的位置和具有深刻內涵的名稱。

除了12條主線路,還有任、督、衝、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等8條“奇經八脈”,均有明確的起止點和循行路線,而且透過特定的穴位與12條主幹經絡相通連。

經絡有什麼作用呢?“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作用如此強大。

比如手太陰肺經出了問題,會有什麼表現呢?“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反過來還可以治療肺病,“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從經絡及穴位的定位、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診斷到治療,清晰明確。每一條經絡都如此。

千古解謎——古人是怎麼發現經絡的?(上)

經絡理論一直都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指導著中醫的養生保健和臨床治療,效果卓著。

可是經絡到底是什麼?

透過解剖途徑,我們發現沿著古人描述的路線,沒有任何一個肉眼可見的組織與之相吻合。不是神經,也不是血管。那經絡到底是什麼?

我們國家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實施了一項863攀登計劃“經絡實質的研究”,由祝總驤教授牽頭。運用物理、化學、生光電磁及動植物學等多學科技術手段進行檢測研究,最後證實經絡不是虛擬的,經絡在人體確實客觀存在。

研究團隊發現古人描述的路線部位及穴位與非路線部位、非穴位相比,有其特異性,如電激發下高敏性、低電阻高電導、高振動聲線等,而利用這些特性在人體面板進行反向探測,把找到的特異點連成線後,又與古典經絡圖譜高度吻合。經過前後近二十年研究,最終寫成專著《針灸經絡生物物理學——中國第一大發明的科學驗證》(北京出版社,1989),有興趣可找來一看。後來祝總驤教授又提出“經絡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立體結構的調控系統”理論。

隨著科技發展,經絡到底是什麼的研究還在繼續。無論如何,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在現代技術視角下,似乎露出了端倪。雖然仍然是雲遮霧罩,但總算被證實了是存在的。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是怎麼發現這個肉眼看不見卻又客觀存在的經絡的呢?

我們最常聽到的說法是古人的經驗加思考的總結。真是這樣麼,我們現代人類不比古人笨吧,我們怎麼經驗不出來,思考不出來呢?如此清晰明確的線路,是思考出來的嗎?如果不是清晰得見,怎麼能描畫得如此清晰呢?

經絡是怎麼被發現的?

經絡是中國古人在“返觀內視”中發現的。

談到返觀內視,就不能不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醫這門古老的醫學之花,是根植於傳統中華文明的土壤中,在這塊沃土中誕生髮芽,繁花似錦。所以,我們要研究中醫,必須要看她生長的環境,才能真正瞭解她。

中國古代文明,與現代科學文明,完全是兩條不同的路。如果說,現代科技認識世界的方法是睜大眼睛向外探索,我們古代的文明則是閉上眼睛向內求索。注重內在修行,注重個人道德的提升,所以我們誕生了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凝結老子智慧的《道德經》時至今日,仍是國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打坐,禪定,是整個古代社會各行各業人的常態。先生要給學生教課前,都要調整姿勢坐好,調整呼吸,平心靜氣。

用我們當今時髦的話說,古代人過的是慢生活。

在這樣一個崇尚內修的社會大環境中,很多名醫自身都是修行的人。比如春秋時期的扁鵲,東漢的華佗,涪翁,東晉時期的葛洪,而唐朝的藥王孫思邈,本身就是道士。

讓我們看一段《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對扁鵲的記載:“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舍客長桑君過,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餘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洩。”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

很神奇吧?被後世稱為神醫的扁鵲原來有特異功能,經過老師長桑君十多年的考察後,授予了他醫書藥方,在服用了特定的方藥三十天後,他就能隔牆視物,給人看病的時候能看到一個人的五臟癥結所在。

華佗也是修身養性之人。西晉陳壽在《後漢書·華佗傳》中介紹華佗說,“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闢,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

出神入化的醫術背後,有這些名醫的修行。而經絡就是在古人這些我們今人很難理解體會的修行之術中發現的。

千古解謎——古人是怎麼發現經絡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