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二):風箏的傳說

風箏系列(二)

讀者們好,本期文章又是由我皮某人來為大家介紹風箏系列二:有關風箏的傳說和典故。

風箏(二):風箏的傳說

開始之前我要帶大家複習下上期內容。

上期我們簡單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和風箏的種類,說到風箏起源於中國春秋時代,最早的風箏製作者叫做墨翟,後來魯班改進了風箏的製作方法,隋朝因造紙的發達開始在風箏上用紙來裱糊風箏,宋代開始,風箏逐漸成為人們熱愛的一項戶外運動。我們也重新整理了知識,知道了風箏也可以用來傳送訊息。也為咱中國古代的經濟帶來了不小的進步。

後來我們又say到了風箏的種類:風箏的種類按不同方式可以分為好多類,上期我們主要按外形分為了:軟翅風箏,硬翅風箏,龍形風箏,板子風箏,立體風箏和運動風箏。又知道了我們通常放的風箏為板子風箏。

接下來步入正題!

風箏(二):風箏的傳說

首先說說風箏的歷史典故: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四面楚歌”的。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有關風箏的傳說(有關風箏起源的傳說)

PS:首先宣告:風箏起源於中國是世界人所公認的!

1。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2。 飛鳥說

從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是不是全是文字,感覺頭大?

風箏(二):風箏的傳說

沒關係,看的過程中學習下聯想,你就會發現,其實文字可以轉化成場景,這樣就不會頭大啦

好啦,本期文章就到這裡了,要想關注更多非遺知識: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帶你遇見非遺。每週不定時更新(但是肯定更新!)求粉求關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