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記憶裡有在紅磚老房子生活過的印象,於是耳邊總會浮現踩在老式地板上嘎吱嘎吱的聲響。

城市的拆建似乎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當熟悉的生活氣息逐漸被鱗次櫛比的高樓所替代,上了年紀的老建築便成了一種情結。

它們像坐在歷史門檻邊上的老人,背後串聯起過去的輝煌,前方還得邁向新時代,尋求新出路,才能迎來新的生機。

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從前慢,是路途漫;如今慢,是交心慢。

老房子也許只是從前更為濃厚的煙火氣息的一個縮影,是如今覺得交心難的城市年輕人所懷念的一種生活方式——鄰里和善、親朋常聚、人與人之間簡單而心安。

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我喜歡在充滿歷史人文氣息的街巷裡走走停停。

可能在很多土生土長的漢口伢小時候,青山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也不出來,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小社會封閉卻五臟俱全。

小社會里的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帶著“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的信念,從遙遠的上海、北京、瀋陽等大都市拖家帶口來到陌生的武漢,全國十多個省、五萬多名工人和七萬多名家屬,從此紮根於此,只為響應國家號召,以發展國家工業為己任。

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他們在武鋼奮鬥著,在青山結婚生子,一晃就是大半輩子。

紅房子被規劃成家屬生活區,在中蘇友好的年代,第八九十街坊是蘇聯專家設計,從紅房子上方俯瞰,它的佈局是一個“囍”字,符合中國傳統的美好寓意。紅色的背景,三層的小樓,冬暖夏涼。

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武鋼是個自給自足的小王國,有自己的學校、醫院、發電廠、快餐公司甚至汽水品牌;有自己的無軌電車、貨車,還有影劇院、文工團、報紙和刊物。

那時候,“家有武鋼,心裡不慌”,說起自己是武鋼的,心裡都帶著一種濃濃的優越感,武鋼人屬於國企員工,工資穩定,福利待遇好,還分房。

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在它鼎盛的八十年代,武鋼的面積接近於半個漢口,養活了整個社群裡的三四萬人;

九十年代單位給職工發放了家用電烤箱、電話、空調,好不時髦;

子女的教育幾乎不用花錢,考上武鋼職業技術學校或者武鋼幹部管理學校後可以直接派入武鋼。

那時候,廠職工、廠子弟是多麼氣派的倆詞兒。

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如今,青山紅鋼城也面臨被拆的危機:

壽命25年的房子用了半個世紀,紅房子普遍存線上路老化、抗震能力差、外牆風化嚴重等問題;

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在現代生活中顯得日漸擁擠;

為了滿足城市化建設的需要,特別是地處濱江商業圈,非常有優勢的一塊資源:種種因素都告訴我們,老房子已經不適合當今人們居住了,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了,該拆。

曾經滄海難為水,它們與共和國共成長,紅鋼城也是中蘇友好的見證,如今卻不得不面臨從青山地圖版塊中消失的命運。

最是人間留不住:老房子何去何從

我們是否有過思考,為什麼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房屋的拆遷頻率那麼高?

資料顯示,我國建築的平均壽命為25-30年,而英國、法國、美國的建築平均使用壽命分別為132年、85年和80年;

在材料方面,中國的建築,主要以木材為架構,而歐洲的建築則以石材為上選;

在文化方面,歐洲追求宗教意義上的永恆,而中國則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

在建設方面,中國建築的設計建造週期過短,對於建築的永續性沒有足夠的考慮;

在維修方面,房子建造完成後,幾乎沒有維修費用,並不注重維修保護。

歷史的發展不可逆,人民的需求和生存現狀依然存在矛盾:文化保護迫在眉睫。

文化遺產直觀地反映出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序,紅房子不只是一幢建築,它們是連線歷史的橋樑,具有歷史、社會、經濟、審美等諸多價值,是我國工業發展、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也許人間留不住,那就留在紙張上,留在影像中,留在記憶裡。不要讓歷史在遺忘中消散殆盡,便是我們能給子孫後代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