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穿國產軟體收入的天花板

仔細觀察國內軟體市場,包括傳統軟體產品和定製開發服務,以及流行多年的SAAS模式,再加上包括近幾年創投圈爆炒的大資料、人工智慧以及最新躥紅的無程式碼/低程式碼軟體等方向,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吸金能力不強、營收天花板較低。

這使得國內大多數以軟體和軟體服務為主業的公司,無論在做生意賺錢、估值投融資還是上市以及二級市場的表現上,或多或少都會因為財務上的疲軟而飽受詬病。

擊穿國產軟體收入的天花板

國產軟體,道阻且長

這個現象的背後主要還是因為國內軟體模式有幾個天然的劣勢,第一是市場對純軟體能力付費意願整體不強,第二是軟體智慧財產權生態環境尚未健全和保護意識不足,第三是軟體開發和服務能力供給較大,並直接導致慘烈的市場競爭而拉低收入、毛利和利潤。

但是國內軟體模式也不是沒有出路,我們可以向外學習,而全球範圍內如果要說到最佳模式,就一定要提蘋果的創新玩法,這是一種軟硬結合的雙迴圈模式。

蘋果透過作業系統和軟體功能升級,以硬體資源的更高消耗來置換新功能新體驗新價值的方式,

直接拉爆存量硬體

,從而推動更高效能硬體的大批次換代銷售。軟體本身能夠並從硬體銷售上獲得置換收入,並進一步推動軟體產品的研發迭代。

可以說,這是目前為止,軟體收入模式的最高境界之一,也的確讓人歎為觀止。

擊穿國產軟體收入的天花板

蘋果軟硬結合的產品形態

回到國內,對於軟體廠商而言,國內硬體市場和2C/2B市場無論在存量規模和成長潛力上都極其巨大,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國產軟體產品如果能夠找到可以深度融合的自控硬體產品和優勢市場,學習蘋果的模式,將能夠有機會進入一片構建在自由王國之上的商業藍海。

實際上,國內的跟隨者也不少,而且有機會後來者居上。

其中比較知名的例如小米。

小米無論在軟體(以MIUI為起點和核心)還是消費類電子硬體生態上,積累都非常的寬厚。最近,小米也高調官宣要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而如果這一步不踏空的話,

如果說未來會有一家中國廠商能夠在消費電子產品市場擊敗蘋果,我個人最看好小米。

擊穿國產軟體收入的天花板

小米鐵人三項生態模式

擊穿國產軟體收入的天花板

小米完整的消費類電子硬體生態

另外一家就是華為。

華為的電信級硬體能力和技術積累毋庸置疑,同時手機電腦電視等消費電子產品也是國內領頭羊。政企類軟體和解決方案雖然並不如人意,但是也有多年深厚的市場和能力積累。華為最缺的一塊就是消費級底層軟體平臺,但這幾年正是因為美國打壓的原因,反而促成了鴻蒙系統的加速孵化和市場化。

鴻蒙系統本身就是一個跨硬體平臺、跨行業生態的底層作業系統,而且在戰略上也比較開放,因此一旦和華為自有的電信級和消費級全鏈條硬體產品體系打通,以及和第三方硬體上實現價值整合,所能釋放出來的能量將是非常巨大的,也不由得讓人對其充滿了期待。

擊穿國產軟體收入的天花板

鴻蒙系統

擊穿國產軟體收入的天花板

鴻蒙的演進和開放

小米和華為還是從硬體起步,配合軟體能力進行產品組合並形成自己特有的價值優勢和壁壘。但是國內以軟體業務為主的廠商,如果能夠學習類似模式,嫁接在高頻迭代的硬體產品上,也有機會將軟體產品升級成為一個賺錢大殺器,發揮1+1遠大於2的整合優勢。

當然,這裡面的難度當然也是極高的,第一是具備高頻迭代特徵的硬體產品和市場的選擇。第二是硬體供應鏈的整合,這塊整合的好就是優勢,整合的不好就是虧錢陷阱。第三是軟體本身要有足夠的能力和價值,對硬體和整體產品效能體驗起到放大作用。

就第一點著重講兩句,硬體產品市場的選擇,我個人比較看好消費類電子產品,這個領域很容易複製蘋果模式,但競爭也非常的慘烈。對於小玩家或者創業團隊,還可以瞄準細分或者新興的工業和專業方向,特別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升級換代相對頻繁的細分市場,相對而言更容易突破軟體收入的天花板,打造出軟硬體結合、軟體帶動硬體升級換代銷售、硬體銷售補貼軟體收入和研發跌打的軟硬雙迴圈模式。

看上面模式落地的關鍵三點,每一點都是行業難題,沒有金剛鑽的功夫,的確很難做到,更何況要三點兼備。但凡事皆是如此,既要看到,也要做到,前者是天花板,後者是底線,價值回報在中間。要想拿到更高的回報,就一定要做足夠難的事,為人所不能為,認知和執行兩個層面皆不可缺,也不可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