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全職媽媽復出時,我30歲了。雖過去年年評優,1年6個月的空窗期卻讓我心虛,明明有5年工作經驗,卻只敢找執行崗。

入職後才發現直屬上司比自己小3歲,身邊同事都是90後。我一大齡85後,格格不入。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工作不忙,天花板橫亙在頭上,我按下心中一絲不甘,自我安慰道:“這樣安逸的人生也沒有什麼不好。”

當時工作已有8年,拿著幾千塊的月薪。還了房貸,孩子買個啥都要掂量掂量,更捨不得給自己買什麼。

有一天,我帶的新人吐槽薪水低。我才發現,新人認為的低薪,都比我高出一截。

現實一把拍碎我安逸的白日夢。

如果不主動打破安逸的舒適圈;外在的境遇會逼迫你面對自身的不足。

此時,沒有選擇,就更痛苦。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一、每一次機會來臨,都下意識退縮,原來中了“跳蚤效應”

回顧職業生涯前8年,發現自己一步慢,步步慢,錯過很多機會。

第一份工作在民營500強,BOSS要提拔我,我覺得升職會太忙,孩子沒人帶,就拒絕了;

後跳槽新公司,商務部門新成立,需要人才。我認為性格不合適也拒絕了。

找工作時,更好的行業或原行業的主管是可以爭取的,但我覺得空檔期是硬傷,從來沒投過。

生物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跳蚤放到1米高的玻璃瓶中,蓋上蓋子。跳蚤每次起跳都會撞到蓋子。過一段時間,再把蓋子拿掉,發現跳蚤雖然還能跳,但最多隻能跳到瓶蓋的高度。

跳蚤原本可以跳到1米多高,但因為已經自動適應了瓶蓋的高度,直到死去,它都再也跳不到原來的高度了。

這種內心默認了較低目標,不再改變的狀態,心理學家將它叫做“跳蚤效應”。

跳蚤效應是一種自我設限,放棄對未來的更高期待,從而讓自己的發展止步不前。

原來每次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的下意識退縮,都是中了“跳蚤效應”,活在自我設限中而不自知。總是告訴自己:

目標太遙遠,我辦不到;或者我還沒準備好,等我準備好了再開始。

現在這樣也挺好?

每天早晨醒來的空虛;看到他人充實的模樣內心的羨慕;每次想到如果這就是一生,沒有全力以赴過,問自己有沒有感到一絲可惜?我看著熟睡中的孩子,遲遲答不上來。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二、“跳蚤效應”的本質,是陷入“固化型思維”

“跳蚤效應”下的人,很容易認為外在環境無法改變,而自己的能力也已經到這了,其實這是一種“固化型思維”。

1。固化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智力都是固定的

弗洛依德的“原因論”認為現在的“結果”由過去的經歷決定。當我們過度認同“原因論”,認為過去經歷和性格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而過去無法改變。我們就會陷入“固化型思維”中,認為能力、情商、才智是不可改變的。

2。固化型思維希望確保自己的成功

固化型思維認為所經歷的事情,是用來證明自己是否“聰明”、是否“成功”的。而挫折就是失敗,所以他們格外關注事情的結果。因此,固化型思維的人希望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中,避免不可控。

3.固化型思維更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固化型思維的人特別在意他人的眼光,當他人有不同意見或質疑,固化型思維會自動判定對方在“否定”自己。為了避免別人認為自己不行,固化型思維常常逃避挑戰。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目的論”說:因為某種目的,人們才創造了這麼多無法逾越的“障礙”。

挑戰意味著可能失敗。比起要面對的風險,固化型思維的人寧願守著一定能成功的“陣地”,卻把不改變的理由推給了“外部環境”、“性格”或“天賦”。即使看起來是迫不得已,其實也是自己主動的選擇。

在沒底氣的領域,我也想要維持“正確”,而不是“成長”。但這種固化的思維,恰恰讓我總是“退後一步”。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三、用“成長型思維”看待世界,打破“跳蚤效應”

《終身成長》作者寫道:思維模式其實就是一種信念。它們是強有力的信念,但它們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意志,做出選擇的。

固化型思維是一種信念,如果要打破“跳蚤效應”,破除固化型思維,就要轉變自己的信念,用“成長型思維”來看待自我、事物和他人。

1。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養髮展的

《終身成長》中對“成長型思維”的定義是:

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透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

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被給予什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被給予的東西。

過去的經歷並不能定義一個人。

即使過去的經歷帶來創傷,人天生的性格、才能、興趣等各方面也都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努力來改變和成長。

2。面對挫折,成長型思維更看重能從中學到什麼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人一起做題,然後用儀器觀測他們的腦電波。當公佈答案時,固定型思維的人大腦最興奮;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在講解題目的推導過程時,大腦異常興奮。

一件事有沒有做成,並不是成長型思維特別在意的,能否從中學到什麼,才是他們最關注的。

成功了,獲得成功的經驗;失敗了,獲得了教訓,下一次再繼續挑戰,只要保持成長就行。

3。比起他人眼光,成長型思維更關心能否提高自己

正因為成長型思維不將挫折和努力等同於失敗,所以他們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面對挑戰,他們更在意這個挑戰能讓自己學到什麼,而不是“如果我失敗了,別人會怎麼看”。

對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人生的成功不在於成果,而在於成長。所以成長型思維會讓人更積極主動地尋找挑戰,讓自己快速成長。

在成長型思維下,即使有1年6個月的空窗期,即使大齡仍在做執行又如何?如果想跳出去,只要透過努力練習,仍舊能夠跳出新高度。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四、轉變思維後怎麼行動,能戰勝挑戰?

1。聚焦答案型策略提供改變的動力

每次有新的機遇來臨,總是習慣性地聯想到諸多困難。即使理智上知道迎接挑戰也可以邊做邊學,內心還是會被恐懼勸退。

此時,可以用

“聚焦答案型策略”

來解決。即不聚焦怎麼解決這些障礙問題;而是聚焦達成目標的方法。在心理諮詢中,這個策略叫做

“奇蹟問題”

,透過問自己三個問題,將對“障礙”的恐懼,轉化為“達成目標”的動力和計劃。

(1)如果一覺醒來,發現已經實現目標,你自己和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

(2)我具體做了什麼事,導致了這個結果的出現?

(3)回到現在,我下一步可以做什麼行動計劃,來達到這個目標?

比如希望升職加薪,我想象升職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能力更強更自信,接觸不同的人,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家庭經濟條件也好了。這個怦然心動的想象畫面給我帶來了積極暗示。

然後展開想象,我是如何做到的?放下做完美媽媽的自我要求,讓家人更多參與育兒;工作上挑戰更難更大的專案;主動拓展商務資源等等。

隨著這些想象,我給當下的自己制定了一系列行動計劃,一件一件去實現。

聚焦答案型策略是未來導向的,與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積極心理學一致。過去的原因或問題,與實現改變沒有直接聯絡。

達成目標的方式有很多種,逐一解開歷史問題的策略,會讓我們陷在造成問題的原因裡。直接思考達成目標都有什麼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更有效。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2。梳理成就事件,給自己改變的勢能

過去雖然製造問題,但也讓我們一步步走到今天。即使慢,人也是在成長中的。

用成長型思維看待過去,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到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從中整理出自己擅長的核心能力和才幹。

第一步

:用STAR法則梳理成就事件。ST代表事情的發生背景,面臨的任務;A代表行動,具體做了什麼;R指代達成的結果。

第二步

:挖掘這些行動中,具體運用了哪些能力?

第三步

:詢問自己,當時做這件事的驅動力是什麼?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成就事件並非是要達成多大的成績,工作中每一個小的成果,生活中令自己感到自豪的瞬間,都是成就事件。

比如以往工作中完成的專案,受到的好評;學習過程中取得的成績;生活中照顧好家庭,人緣特別好等等。

成就事件整理地越多,越能明晰自己的能力和才幹。其中,重複出現的能力和才幹,更是自己的核心才能。這些核心才能,就是我們挑戰新目標時的“助燃器”。

3。從目前能做的最小改變開始,積累信心直到成功

從制定好的計劃中,挑選目前能做的最小挑戰開始入手。每一次做成,都要再次梳理“成就事件”,為自己的“助燃器”增加燃料。這個動作能從心理層面給自己正面暗示。

逐漸增加挑戰難度,給予自己新一輪挑戰。如果失敗了,可以用STAR-AR模型汲取經驗教訓,鼓勵自己再挑戰一次。

這裡的ST仍指代背景和任務;第一個AR,指代錯誤的行動導致錯誤的結果分別是什麼;

第二個AR,指代做什麼樣的行動,能導致好的結果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覆盤,諮詢有經驗的同事,看書學習等方式,找到正確的行動,再試一次,直到成功,由此積累更多的信心。

比如當時我最怕的是跨部門交流和資源拓展,但是我的執行力很強。所以我把人際溝通當作做成專案的手段。透過達成一個個專案,來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隨著負責的專案越來越重要。我的人際溝通能力也越來越強,自信心也越來越高。

一次一小步,同時觀察有沒有偏離目標,及時作調整。最後,把答案交給時間。

我從剛進公司做最基礎的雜事,到成為小我3歲的上司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後來他調離,我接替了他的位置,成為部門負責人,歷時2年。

“新上司比我小3歲!”,工作8年才懂,職場“跳蚤效應”不得不破

總結:

約翰森·里根曾說過:生命中的挑戰並不是要讓你陷於停頓,而是要幫助你發現自我。

突破自我並非要達成多高的成就,多受人敬仰。

而是享受這個過程中,全力以赴的暢快,失敗也不曾後悔的坦然,以及達成挑戰時對自己深深的肯定:原來我可以!

對於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戰,我們要避免“跳蚤效應”,迎難而上,用成長型思維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3步行動幫助你聚焦實現目標的方法,增加驅動力,一步步挑戰成功!

1.聚焦答案型策略,選擇直接達成目標的有效策略;

2.梳理成就事件,積累改變自己的“助燃器”;

3.從目前能做的最小改變開始,積累信心直到成功。

我是@青禾說生涯 ,品牌營銷專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在職場打怪升級的路上,與你同行!歡迎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