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式共同富裕,困境中為什麼還分這麼多錢?

財散人聚一直都是華為的火箭式成長的推進器。問題是“困境”中的華為利潤增長還能持續多久

文/常青

華為業務已經式微,為什麼華為公司還能有那麼多利潤分紅?近日,關於華為公司分紅500億的資訊,格外引人關注。

華為為什麼持續分這麼多錢給員工?一是任正非的格局,財散人聚的大格局之下,成就華為今天的大業。二是,華為獨特的“財經體系”運轉需要。

此前,《常青》提到過一個故事,清華電子系晶片領域的幾個大學同學,有人加入了中興通訊,有人成立了展訊科技,也有人加入了華為海思。

從來只見到海思聰各個公司挖人,見不到其他公司從海思挖人,尤其是牛人。為什麼?

華為是真捨得在員工身上砸錢。海思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把研發中心放在CBD的半導體公司,在上海金茂大廈,華為租下了最貴的寫字樓來招聘研發人員。

另外,就是華為內部所謂的激勵制度,從虛擬受限股到分紅激勵的組合拳,在華為成為全世界通訊龍頭背後,華為公司也是通訊領域員工待遇最好的公司,比諾基亞、愛立信、阿爾卡特等跨國巨頭收入更高。

華為式共同富裕,困境中為什麼還分這麼多錢?

財散人聚,任正非說到做到

激勵體系之外,華為需要透過虛擬受限股的發放向員工融資,或者說集資,即實現了與員工的利益捆綁,也不分解決了華為的發展資金。

不需要上市,避免了將華為的發展分紅於外人。也沒有讓公司背上沉重的財務成本包袱。

問題的兩面是,當公司發展順利之時,足夠好的分紅可以由此吸引、捆綁住員工,讓員工巨資購買公司的股票,享受高額的分紅,實現共贏。

但是當公司遇到困難,分紅降低,部分員工也就必然選擇拒絕購買股票,背上風險,逃離公司。毋庸置疑,最近兩年,有相當多的華為的員工,甚至核心技術和管理者離職。

未來幾年,華為能有多少利潤用於公司的分紅?有幾個方面會成為華為的現金奶牛,利潤來源?

最重要的仍然是手機。幾天前,媒體在採訪《常青》的時候,簡單提及但是沒有說清楚。

華為手機業務雖然銷售額和份額大幅下滑,但是不要忘記,華為手機的存量仍然無比巨大。這一部分存量使用者,會產生大量的網際網路廣告收入,包括瀏覽器、APP store等等,這些手機賣給了使用者,但是華為仍然在持續經營這部分業務。

這一領域的收入會有多大?蘋果公司這部分收入一年在800億美金,利潤率的估算超過80%。小米這部分業務收入一個季度有50億人民幣左右。

華為的規模比小米大得多,另外,華為使用者的價值可以貢獻的收入比小米使用者要多得多。華為手機的均價是小米的兩倍多,以此簡單估算,華為手機的網際網路貢獻利潤,每年應該在400億以上。

鴻蒙系統的意義可能就在於此。透過鴻蒙系統吸引使用者更新,變相維繫住了這部分使用者群,讓華為得以繼續保有這部分使用者的經營、變現。

除此以外,華為的摺疊屏手機業務蒸蒸日上。可靠渠道的資訊稱,2021年一年當中,華為摺疊屏手機硬體業務的利潤貢獻應該超過10億美金。

2022年,華為儲備了兩到三款機型繼續發力摺疊屏手機市場,據估計其規模應該是去年的3倍左右,應該能超過600萬臺。

華為式過冬,甩賣資產是一貫的做法,這一次是榮耀。坊間傳聞,華為為榮耀的估值高達500億美金。這一筆錢將會隨著榮耀的上市,給到華為,成為華為一筆額外、非經常的收益。

華為的投資業務能成為現金奶牛嗎?或許。

華為式共同富裕,困境中為什麼還分這麼多錢?

華為鴻蒙的真正價值在於,可以幫助華為挽留部分手機使用者

從現有的價格表現來看,類似天嶽先進這種財務投資,華為有大筆的收益。華為似乎也開始在堅持一些財務投資。

但是,華為系似乎一直輕視這種財務性的投資。財務性投資或許只是為了培養國內產業鏈的技術能力,而非生財之道。

坊間傳聞,失去手機業務的華為在培養一些新的領域,比如光伏。過去幾年,藉助自己在政府招標等方面極為純熟的戰法優勢,華為成功崛起為全世界最大的光伏逆變器廠商。

接下來,在此輪光伏矽料價格畸變導致的光伏市場危機之後,光伏市場預期將迎來新的飛躍式發展。華為會在這一市場當中有新的拓展嗎?

更大的可能性是華為藉助ICT的優勢,繼續在智慧電網以及逆變器等市場穩步增長。

最值得關注的是華為的汽車業務。可以忽略掉華為車BU的所謂車聯網業務,沒有華為的技術幫助,在特斯拉、豐田等巨頭競爭下,北汽等落後國企產能會逐漸退出市場。

在華為汽車技術、戰略的引導下,北汽等國企會加速退出市場。

華為在汽車行業最大的增長應該來自於小康。如果坊間傳聞成真,小康M5能取得20萬左右的銷量,華為當能拿到不小的運營分成收入。

新興市場的高增長,原有業務的高利潤,將會成為激勵華為員工共同富裕的利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