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與上古術數的淵源

又到了七夕,我寫一篇七夕的文章吧,閒著也是閒著……其實不太愛寫文章,寫1000字就是極限了。所以最近在籌劃做短影片、直播、音訊來做易經和命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期待一下。

我國很多傳統節日,若追溯它的源頭,想了解它是怎麼來的,答案一定眾說紛紜,因為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已經裹挾太多的歷史文化和無數代人的情愫記憶,成為了一個知難行易的存在。如說今日七夕,又稱乞巧節,華夏女子在該日盛宴香花,向天孫織女乞巧,祈求自己心意玲瓏,巧手持家。有問,既稱乞巧,那為何又稱七巧?七字緣何而來?有說乃該日七月七之謂,又問,乞巧何日不可,何必要定在七月七這一天?網路解釋含糊其辭,說「七」與「吉」諧音有美好之意。

其實這個問題,若在中國古代的術數中找答案就比較明白了。中國文明溯自羲黃,而羲黃之術起源於數理,我國上古聖哲就已經知悉數不僅僅能為計量計算之用,且十數皆有其獨特的哲學涵義,如數字9表崇高和至上,故有「九五之尊」「九重霄漢」。數字3表穩定和全體,「三真數也」「三生萬物」。如數字6表迴圈,如一卦六爻,等等。而數7,則冠之“巧”的涵義,七者巧也。7這個數字它的體用本身就具備了「巧」的涵義,不落言詮,勿需文字,乃至可以說在文字創制之先,數字本身就能表意——這種數的觀念是是中國文化獨此一家的。

那數字7「巧」在哪裡?其中的道理實在一言難以盡述,我們僅舉幾個例子來管窺一下,如(一)7與數學意義上的圓互為表裡,我國古代數學有“徑七週二十二”的密率,也就是後世的圓周率。我們用7去乘以π(3。14159。。。)將無限接近於22。(二)若用1至10中除7以外的九個數分別去除以7都會得到142857的數環,也就是後來所謂埃及人先發現的著名的「走馬數」。除此之外,七月七日,重七為四十九,我們學易經的朋友都知道49是蓍數,幽贊神明而生蓍。以49來起卦占卜萬物,起心動念而通達神明,非“巧”何以致之?其他的例子太多了,「巧」之一字實在只有它當仁不讓。

而這些數字的學問都來自中華文明的河洛和易經系統,奧妙無窮。如今時迍世變,中華文化幾近湮滅,但民間尚能留存「七夕乞巧」一詞,使羲黃數理之學微光不滅,豈非先聖制器尚象創制節日以神道設教之大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