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的少年成長軌跡和歷史的偶然性

康有為,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飽受爭議的人物,對其評論一度譭譽參半,有的稱之為康“聖人“,有的卻認為其是偽君子。但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康有為在政治、思想、教育上都有一席之地。

新玉親赴康有為家鄉,佛山南海銀塘鄉(現為丹灶鎮)的故居和博物館,對康有為青少年時代的成長軌跡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覺得廣東當時出了個康有為,是歷史的偶然,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康有為的少年成長軌跡和歷史的偶然性

康友為故居所屬康園一角

佛山市政府對康有為故居及博物館的建設和開發可謂是大手筆,前期啟動資金就投入了2。5億元,並圍繞博物館和故居建設了“康園”,規劃面積達400多畝。其間亭臺樓榭,綠樹紅花,掩映成趣!

進入康園博物館前,有一個以康有為為主題的雕塑“巨人的肩膀”。從萬木草堂、公車上書到維新變法產生的中外影響來看,康有為在思想上可謂巨人。但是到後面的保皇黨,以及“衣帶詔”之名圈錢之說,以及個人的生活作風傳言等等,如屬實,巨人則又成了行動上的矮子。或許這個雕塑沒有站著似乎又說明了什麼!

康有為的少年成長軌跡和歷史的偶然性

康園雕塑“巨人的肩膀”

那我們到博物館去看看吧!

康有為博物館透過雕塑、電子圖片等各種方式,生動的展示了當年廣東以及南海的地理經濟風貌以及康有生平。看了後,我有三點感慨:

其一、近現代中國革命多發生在廣東不是偶然。

從三元里抗英到康梁的維新運動,再到孫中山主導的辛亥革命,這些壯舉無不名垂史冊。以致有“廣東人革命、湖南人流血”之說。蓋因為自1840年以後,廣東口岸的對外開放,受外來的影響較深,人民的思想覺悟,對外國勢力的認識都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就拿南海這樣的一個縣來看,位於珠三角中部,有千年口岸,當時就為廣東最富饒的地區之一,自然得近代風氣之先。從發明了中國第一臺照相機的清代科學家鄒伯奇,到開辦第一家中國民族資本的近代工廠的資本家陳啟沅,以及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這些人物的思想無不走在時代前列。

康有為的少年成長軌跡和歷史的偶然性

愛國華僑、著名民族資本家陳啟沅

其二、康有為青少年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與後來的人生成就有端可尋。

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封建官僚家庭。家族世代都以理學傳家,到其祖父及父親一代,均曾為地方官。康有為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但是在廣東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接觸了當時的一些進步思想,對世界局勢有一定的瞭解。

康有為的少年成長軌跡和歷史的偶然性

康有為六歲就學理學,拜簡鳳儀為師(博物館雕塑)

這樣,也註定他不會像湖南人譚嗣同那樣成為“為國流血第一士”,更不會向他鄰省廣西的洪秀全那樣,在中西方教育薰陶下,借“天父”之名造反。

康有為的少年成長軌跡和歷史的偶然性

康有為11歲跟隨祖父,除接受封建傳統教育外,還接觸時政

康友為在廣西的時候,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剛剛過去了五年,且康友為叔祖父作為地方官曾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雖然歷史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我們不難推斷出,太平天國起義對康有為或多或少帶來了一些影響,他後面成為保皇派,或許對徹底推翻封建政權的革命手段在青少年時期就不贊同吧。

其三、佛山的人文環境對康有為的成長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歷史有些不起眼的職業變動,可能導致大風暴。明代精簡驛站,導致驛站驛卒“李自成”失業,後來這個失業的驛卒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1851年,多次科舉考試不中,幾度傷心欲絕的37歲的廣西落第童生洪秀全終於“跳槽造反”,發動了太平天國起義。

1871年,太平天國過去二十年,同樣童生考試不中的康有為回到家鄉澹如樓。雖然這時康有為才13歲,但對於5歲就能熟讀唐詩數百首,從小聰明伶俐,深受家族器重的他還是深受打擊。這時,他在一個藏書樓-澹如樓竟然看到了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畲《瀛環志略》,這些世界地理之類的書可謂是開眼看世界之作。

康有為的少年成長軌跡和歷史的偶然性

康有為讀書澹如樓(博物館雕塑)

傳統歷史上把1879~1880年康有為讀書西樵山白雲洞,廣泛閱讀世界地理以及經世之作,漸收西學之書看成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的一年,但新玉認為,其實他在13歲的時候已經透過書本開始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與他祖父講的不一樣了。

不管是1871年,還是1879年,佛山的藏書對康友的影響都可謂巨大,如果沒有澹如樓,白雲洞抑或佛山有那些在當時先進的藏書,康有為是否或有那麼快的轉變,也說不定了。這些書就好比亞當時期的蘋果,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馬列主義”書籍一樣。

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一種必然,由個人來推動這種發展趨勢則具有偶然性,但是,個人更是社會的發展的必然所成就的,得時代風氣之先的廣東出了個康有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康有為在“維新變法”前後鼓與呼,但在清王朝被推翻後,卻與張勳、袁世凱之流成為保皇黨,豈不是“逆天改命”!沒有看到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從長遠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匆匆的過客,若干年前,終將隨著歷史的潮流滾滾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