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借鑑依賴盟國反而被其所滅的歷史教訓,深謀遠慮,留足退路

本歷史事件因西周弱小,為了西周能在各諸侯夾縫中生存,從而制定出的應對方案。以解西周被各諸侯所滅之危險。

該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已無法進行詳細考證,但其應發生在戰國中期,此時西周領土漸漸被各諸侯國吞食,為了讓西周保持住自己原有的地位,周王各大臣竭盡所能,為國家出謀劃策,而如今西周採取的生存策略為依賴韓魏兩諸侯國而遠離秦國的策略。

周王借鑑依賴盟國反而被其所滅的歷史教訓,深謀遠慮,留足退路

但是此方案也是有一定風險,因此周王的大臣宮他向周君講了兩個春秋時期發生在兩個小諸侯國之間的歷史事件,希望周王借鑑歷史,學會居安思危,做出一些深謀遠慮的安排。

第一個歷史事件:以前有個西域小國宛國,因地少人口少,故此只能依賴強大的諸侯國才能生存,而與其領近的國家為晉國與秦國,此時宛國採取的策略為依賴於秦國,將宛國的生存依附於秦國,卻拒絕了晉國的好意而疏遠了它。有一年,秦國鬧大饑荒,國內糧食不足,人民譏餓,但宛國卻糧食充足。為了解決國內的饑荒,秦國派兵攻滅了宛國,讓其成為秦國的一部分。

周王借鑑依賴盟國反而被其所滅的歷史教訓,深謀遠慮,留足退路

同樣還有一個歷史事情,即鄭國依賴魏國而疏遠韓國,卻被魏國藉著盟友關係,無防備之機,趁勢圍攻其都城,一舉攻滅了鄭國,將其領土劃歸魏國所有。

該兩個歷史事件,被滅掉的鄭國與韓魏接壤,被滅掉的宛國與秦晉接壤。但都因只與一方搞好關係,而疏遠另一方,反而被盟友攻擊而覆滅。這充分說明盟友也未必可信,最重要還是利益。所以兩國被滅的原因無非為與盟友方太過親密,而導致過分信任對方,但卻疏遠了同樣可以幫助自己,同樣可以制衡秦魏的晉國與韓國。因此當鄭宛兩個小國被攻擊時,與其接壤的另兩個大國晉國與韓國卻袖手旁觀,眼看著其覆滅而不顧。

周王借鑑依賴盟國反而被其所滅的歷史教訓,深謀遠慮,留足退路

如今西周也面臨如此情況,西周國土面積西與秦國接壤、南與韓魏接壤,東與趙國接壤,現大王採取完全依賴韓魏而疏遠秦國的策略,萬一韓魏如以上歷史事件般,大王該如何應對呢?

不如大王私下裡可以與趙國交好,獲得趙國的支援,如此一來萬一西周受到秦國的攻擊,必然會有大王依賴的韓魏兩國支援;如若是韓魏兩國想違背三方的盟誓,趁著大王的毫無防備而瓜分西周,則可以依賴趙國來制衡韓魏兩國了。故此計劃要是能一直很好的執行下去,則西周就無太大憂慮了。周王聽後,屢屢點頭,採取了宮他的策略。

周王借鑑依賴盟國反而被其所滅的歷史教訓,深謀遠慮,留足退路

過去的事件已成為歷史,我們學習這些歷史目的在於以史為鑑,此類歷史事件告訴我們,第一,我們所謂的盟友並非是完全可信任的。就如歷史事件一樣,一些盟友往往會給你致命的打擊,所以對於所謂的盟友,除了要有該有的信任之外,也要有一定的防備之心。否則一旦疏忽,這些打擊往往是致命的。

周王借鑑依賴盟國反而被其所滅的歷史教訓,深謀遠慮,留足退路

另外還告訴我們第二個道理,當自己弱小,需要透過盟友才能獲得很好的生存空間時,一定不要與另外的可以發生利益關係的對手撕破臉,否則一定你的盟友背叛你,你根本找不到可以支援你的物件。

當然若一定要與對手斷絕關係,那麼也一定要想好斷絕關係後,當盟友背叛時是否有其它的利益方可以支援你。就如西周一樣,雖然與秦國斷絕了關係,但它也考慮到了一旦盟友背叛,其已經與趙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可以找趙國做作為支援。

周王借鑑依賴盟國反而被其所滅的歷史教訓,深謀遠慮,留足退路

人生之路就是一步棋局,特別是走的越高則風險也越大,故此我們必須深謀遠慮,三思而後行,為自己找好退路,這樣才能讓自己利於不敗之地。你們是否也這樣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