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社群的三個標準,學習社群運營秘籍

在業界備受關注的一定是大型社群,這顯然和“小群化”認知不太一樣。那麼,大型社群和小群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可以從微信群和QQ群的人數上限變化中得到一些啟發。

在微信的影響下,人們逐步接受了群成員數為500人的上限。在過去,群成員數上限的調整是一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微信群在推出之初將群人數限制為100人,500人的大群需要申請特批。不久後,微信將群人數限制上調為500人。

這個數字是否合適呢?我在騰訊工作期間曾接到不少訴求,希望騰訊能取消微信群成員數限制,以便一些大公司能構建萬人以上的大群,將其員工或者合作伙伴分別納入其中。而現實中對於千人乃至人數更多的大群的呼聲也比比皆是。

類似情況曾在QQ群的組建過程中發生過。早期騰訊也對QQ群人數進行了限制,如普通使用者最多隻能建立100人的QQ群,活躍使用者及更高級別的會員可以建立200~500人的大群。在實際運營和使用者調研過程中,呼籲放開群限制的聲音此起彼伏,使用者希望擁有更大群的願望非常強烈。產品經理意識到:

人人想進大群,限制群人數是沒有必要的。

2015年2月,我也曾面向讀者做過一次調查,詢問他們“喜歡加入大群還是小群”,這裡的“群”是指微信群,這次調查在數天內吸引了124位讀者前來參與。其中,希望加入200人以上(含500~1000人群)大群的比例為42%,20%的人認為群成員只要超過50人就可以,還有26%的人喜歡小群(群成員數在20人以下)狀態。人們更希望加入大群。

但在對使用者行為習慣進行分析後,騰訊產品經理又發現,雖然人人都想進大群,大群數量仍然非常稀少,500人以上的QQ大群實際佔比很小。而大部分使用者長期活躍在4~6個群中,那多是由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同好密友所構成的不足20人的小群。這是社群中最小規模,也是最堅實的存在。

優秀社群的三個標準,學習社群運營秘籍

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多在小群中活躍。

以即時溝通為核心需求的群,人數越多,噪聲越大,對使用者的騷擾就越大。觀察使用者行為可以發現,大部分使用者加入大群后,最常採取的動作就是關閉訊息提示,這正是因為受無意義資訊打擾過重。當這種打擾持續增加時,使用者多選擇退群而去。因此,雖然使用者希望加入大群,但並不是每天都活躍在大群中,相反,使用者更多會在小群中進行頻繁和密切的溝通與分享。

過去我們所說的小群,往往不超過20人(秦海龍則將30人以內的社交圈歸為一類)。超過20人就可以稱為大群了,近年來在QQ群、微信群等影響下,人們漸漸習慣認為100人以下就是小群,100人以上才是大群。但在實際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中,仍以20人以下的小群為常態。

基於對在最終群成員人數和產品體驗之間取得平衡(當然,這項特權也成為QQ會員付費的動力之一)的考量,QQ將大群人數上限提升至2000人。

與電腦相比,在手機上使用微信時,被打攪的感受會更加強烈,騰訊因此將群人數限制在500人。未來或許會再度對群人數進行調整,但至少短期內將會停留在這個數字範圍內。

優秀社群的三個標準,學習社群運營秘籍

優秀社群的三個標準

不論是微信群還是社交圈,都顯現出“大群鬆散沉默,小群緊密活躍”的特徵。許多企業和運營者雖然眼望著大型社群背後的高轉化率和高活躍度,但這些結果恰恰是小群呈現出來的典型特點:在“三近一反”構建的基礎上,小群中的人們互相認識、互相信任有加,且高度活躍。

這三個特點甚至可以用作衡量一個社群是否優秀的三個核心標準:

1。人們相互認識

成員在社群之中能結識多少好友?這個指標代表了緊密度。一個成員在社交圈內部的好友越多,說明成員在社交圈中的地位越重要,質量也越高。在一個社群中,好友數量越多,人們在這個社群中留存、黏著,或者活躍的時間就越長。在現實中,許多社群安排線下活動時會佈置相當長時間的“破冰”,就是這個原則的實際運用。

在實際運營和運用社群時人們經常會產生一個困惑:在單一社群中,人數增長過快是不是好事?許多社群因為新人湧入過快,導致人群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互相認識,從而使人數出現下滑。解決方案取決於新加入的使用者和老使用者之間能否相互結識,或每位使用者在社群中結識的好友數量。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數對社群來說毫無意義。如果1000位新人不認識任何一位老使用者,就算平均數再高,也僅僅意味著某些使用者佔據了過多資源。只有大部分使用者互相認識時,社群才會持續活躍。

2。人們互相信賴

成員是否信任其他人?這代表信任度。信任成本最低是促成社群高轉化的基礎。如騰訊曾小範圍分析過QQ群的轉化資料,發現能達到50%左右,即每兩次分享到群中的商品資訊,會有一條產生銷售轉化。

我的寶貝得米在我寫作本書時已經兩歲了,在她的成長歲月裡,媽媽為她買下了大量玩具,也報了許多興趣班(這似乎是中國父母們的共同特點)。回顧這些決策,其中許多都來自媽媽群:我妻子所在公司中寶寶年齡相近的媽媽們組成了一個小群,對寶寶們的教育、成長等事情都在小群中互相分享、討論。因此經常會發生一位媽媽用過某商品後在群內推薦,大家一起團購的現象。其中就包括一起參加昂貴的興趣班、團購新上市的某些玩具等。

3。成員之間頻繁互動

互動次數和互動頻次代表著時間貨幣。衡量一個社群是否具備價值的一個核心指標是看社群消耗使用者的時長有多少。通常,使用者停留時間越長,表明社群對使用者的影響越大。其中最主要的消耗發生在成員之間的頻繁互動中。頻繁互動可以催生大家一致認同的社群變化,帶來資訊大擴散,是使用者快速增長的基礎。

業界經常討論的社群運營,幾乎都是指全力消耗使用者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方式方法。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這些運營方法分為兩種:“強運營”和“弱運營”。在稍後的章節裡,我會詳細介紹這些運營方法。不過在這裡,我們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在使用者消費無數社群的當下,如何才能吸引他/她在“我的”社群裡長期活躍和互動?

優秀社群的三個標準,學習社群運營秘籍

三個標準深度影響著社群的日常運營和運用,它們在後續章節中的諸多案例和細節中也會有所體現。

這實際構成了一個矛盾。早期吸引企業關注社群的原因,可以總結為“兩高一低”,即

高活躍、高轉化、低門檻

。今天,企業進入或組建一個社群貌似非常簡單,新產品的不斷推出都在持續降低著社群門檻(同時也改變著社群形態)。當資訊進入社群時,轉化比例通常高於其他推廣形式,這對許多企業的推廣和營銷部門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訊息。本章前面提及的數個案例都在驗證著這一點。

只是,使用者體驗(資訊騷擾程度)和小群形態又為社群建置了新的門檻。當企業或品牌將使用者、粉絲透過社群的方式維繫、組織在一起時,資訊騷擾會限制人群規模和轉化效果。要形成大群效應,必然要解除這些束縛。因此,大型社群面臨兩個關鍵考驗:

一是社群的組織方式

。在當今移動狀態和社交網路帶來的人人平等、人人都可發聲的架構下,噪聲和騷擾非常大,遴選有價值資訊的成本也十分巨大,使用者逃離或沉默的比例急劇上升。因此,將一大群人直接圍攏在一起的方式必然變得不可行。但如果自己去管理和運營一個個小群,也註定無法成行,成本會成為最大的阻礙。

組織方式考驗的是,使用者已經活躍在一個個小型社交圈中,大型社群要透過什麼方式,才能將無數小圈子、小群牢牢凝聚在自己周圍?

二是資訊的傳播擴散方式。

在使用者活躍的小群中,關係鏈就像是一道天然防火牆,將企業阻擋在外。因此,資訊的傳遞方式也是一種考驗:如何才能穿透並觸及無數小群,影響和覆蓋應有的目標人群?

在很大程度上,實際運營或運用社群就像一個遊戲:大型社群運營提出了兩個關鍵命題,小群效應負責解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