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痴狂的微信

讓人痴狂的微信

01

你有沒有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原本你想拿起手機來看看時間,結果點亮了手機螢幕,發現隔壁老王給你發了一條微信。

你點開一看,他問你今晚有沒有空,要不要一起吃火鍋,這你怎麼能拒絕,馬上跟他確定了你最近心儀的一家火鍋店。

退出跟他的聊天,發現還有一篇你置頂未讀的文章,標題就是最近熱門的幼兒熱點事件,你迫不及待的點開,讀完之後覺得這個作者罵的真是痛快,立刻轉發到朋友圈。

開啟朋友圈,看看自己發的內容,再刷刷朋友們都在發些啥,然後點兩個贊。

玩了大半個小時,你覺得應該好好工作一會了,放下手機,正打算認真工作,突然你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現在幾點了?

02

為什麼拿起手機彷彿自己就失控了一樣,原本就是想看看幾點了,結果左點點右劃劃時間就過去了,而自己想做的事,一件都沒有完成。

因為人的行為都是受環境的影響,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不能依靠思維做出判斷。什麼樣的環境決定了什麼樣的行為,人是環境的反應器。

拿起手機,開啟微信,你就進入了一個鬆弛自有的環境,彷彿你進入了只有你和你朋友的一個房間,你已經不在辦公室,也不需要在乎時間,你只會沉浸在你無法拒絕的鬆弛安逸的狀態中。

只有當你關上手機的時候,你才從那個房間走出來,進入到工作環境。這時的你才會重新想起,原來我需要關注時間,集中精力,寫一份我不知道怎麼寫的報告。

環境的變化,決定著人的行為動作,我們常以為自己的理性可以強大到隨意操控自己的行為。其實,控制自己行為的方法並不是告訴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是讓自己進入到一個我們期待的環境。

03

前兩天重新看了一遍張小龍在騰訊內部的8小時演講。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公開的場合講述自己的產品觀。

演講一開始,他就給了一個產品經理的定位。“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這個定義看起來難免有些狂妄和自大,不過上帝在締造真實的世界,產品經理也在締造他的虛擬世界。

產品經理要了解人性,要洞悉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然後製造系統模擬規則,讓使用者在你的產品中構成群體,讓群體效應得到演化。

然而人性實在太複雜了,希望能夠解構人性,總結出一條條原則去遵循,只能是徒勞。沒有人是能夠像上帝一樣理解它的內部結構,人能夠做到的只是對人性管中窺豹而已。

環境的變化,帶來人反應的變化。產品經理能夠做到的,只不過是觀察這種變化的因果關係,把這些觀察複製到一個個場景中去。

看到紅燈,我們就會驚醒,會格外小心和注意,於是新訊息就會有紅點的標記。你不會去想這個紅點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紅的不是綠的,為什麼是圓的不是方的。你只會毫不猶豫的點開,而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被環境決定了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很多時候,我們的意志只是環境的一個應激反應。

紅點提醒只是一個看得見的小例子,還有更多看不見的,更本質的滿足人貪嗔痴的本性。

04

尋求與這個世界的關聯,表明自我的存在感,就是人最本性的貪念。

微信可以說將人對社交的貪念利用到了極致,它一直在做一件事,怎麼讓你更容易的和這個世界保持關聯,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這原本就應該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將微信上線以來所有版本與所有的功能做了一次統計,主要功能的幾個時間點如下:

11年5月,傳送語音的功能上線

11年8月,檢視附近的人上線

11年10月,搖一搖、漂流瓶功能上線

12年4月,朋友圈上線。公眾號平臺釋出

13年8月,支付能力上線。

14年1月,紅包功能上線。

14年9月,小影片上線。

從14年的微信6。0版本釋出後,已經將近三年半的時間,微信沒有再發布過大的版本了,你現在的微信依然是6。X。X版本。

事實上,它已不再需要什麼大功能,再多可能只會畫蛇添足。它早已完成了一個移動網際網路下,群體社交的環境構建。一個10億使用者的微信,已經是一個完美的群體效應的環境。

05

社交產品的本質就是群體效應的演化。

微信初期的功能迭代全部圍繞著關係鏈的匯入進行,一開始是利用一奶同胞的QQ郵箱引入好友,然後是騰訊微博的好友、QQ的好友,最後冒著法律風險匯入手機通訊錄的好友。

從已知的好友,再向未知的好友蔓延。檢視附近的人,不光提供了認識陌生人的可能,更多的是滿足了人窺視四周的心理訴求。

搖一搖、漂流瓶更加激發了人對社交需求的痴念。沒有人願意只偏居一隅,坐井觀天,每個人都有著天生的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

當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關係網路,全部移植到了虛擬世界中,每一個人都無法再獨立的存在,而必須與這個虛擬的世界時時刻刻保持關聯。因為人永遠無法擺脫自己對社交環境的依賴。

一旦人與人的關係形成網路,就會搭建出一個群體效應的環境。在現實中,大大小小的社會就是群體效應的最好體現。當一個群體效應的環境一旦完成。使用者就會形成群落,在這個環境中自我演化。

每個人的心理千變萬化,人與人的關係錯綜複雜,這些千變萬化錯綜複雜又彼此交織,構成了群體效應的隨機環境。

現在科學家已經透過量子物理證明,我們的世界是充滿隨機和不確定性的,人文的社會也是。

關係的環境下,每個人自由的碰撞,彷彿原子間的裂變聚變,產生著微妙的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人性從來都無法拒絕能夠讓你與這個世界發生關聯的環境。微信滿足了你對存在感的一切幻想。

移動網際網路讓這一切都順理成章的發生,你的貪嗔痴在手機中得到了全部的滿足,它讓你沉浸其中。但是否也讓你苦惱?

現在的你是否需要下一個“微信”來幫你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