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衝擊下生意難做的三四線城市,普通人何去何從?

網上與身邊抱怨實體店難做的聲音越來越多。確實,各大城市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購物中心、步行街、商圈也是普遍冷清,早沒有十多年前那種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熱鬧。很多人把這種現象歸咎於馬雲,認為電商導致實體店沒落。

阿里巴巴雙11一天銷售額2300多億,幹掉了多少家中小實體店的銷售額?馬雲曾經說阿里巴巴為社會創造了4000萬個就業崗位,這話沒錯,但是這話有一半沒說完整。電商確實創造了新崗位,但消滅的舊崗位更多!一增一減,失業的人增加,沒錢消費實體店,選擇電商,形成惡性迴圈。再考慮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大、房租貴、人工貴等因素,中小實體店難做也就非常自然。實際上,中小電商也和實體店一樣越來越難做甚至關張。2020年不完全統計有114家電商倒下,包括易果生鮮、飛凡網等背靠大山的玩家,也包括曾經年銷售超過30億元的化妝品電商平臺樂蜂網,但同期阿里巴巴、京東等頭部電商業績不斷攀升。

電商給消費者帶來方便實惠的貢獻不容否定。電商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必然趨勢,馬雲不做也會有“牛”雲做。此外,國家更不可能開倒車,關閉電商平臺,恢復實體店一統天下的局面。

普通人只能順應潮流。普通人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包括縣城)的普通人怎麼辦?

在電商、高鐵的雙重驅動下,距離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兩三小時之外的多數三四線城市(包括縣城)資源被大城市吸血、人口流出,普通人生存壓力加大。多數三四線城市以後能存活的行業大概只會有:公務員、非競爭性國企、醫療、高校、中小學教育、各種面向中小學幼兒的培訓、餐飲、修車、農產品、洗浴按摩、二手房與出租房之類的行業與崗位還能留存。這裡可能還有一些漏掉的行業與崗位,總之一個簡單判斷標準,任何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能夠完成更快成本更低的產品、服務、行業都會被網際網路侵蝕,最後全國留下那麼兩三個玩家。

如果你無法離開三四線城市,且能力、努力、家庭各方面競爭條件上都屬於普普通通,也不能成為作家、律師或者別的有一技之長、可以單幹賺錢的自由職業者,那麼你只能儘量進入上面分析的行業與崗位,注意身體健康,儘量不要生病,生存下去,再看看有沒有翻盤、階層逆襲的機會,這將是中國三四線城市、縣城絕大多數目前40歲以下普通人的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