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焦慮?沒必要!擺正心態找對方法最關鍵

還在為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焦慮?沒必要!擺正心態找對方法最關鍵

孩子見人不知道打招呼,上臺講話哼哼唧唧,一到公眾場合就躲在家長後面……

孩子如此,家長難免焦慮:這孩子連話都不會說,將來沒出息……

兒子嘟嘟從小到大都不愛打招呼,特別是面對不熟悉的人。如今六歲了,仍然有些抗拒。

我也焦慮過,後來發現這焦慮源於對不愛說話的人存在認知誤區。

還在為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焦慮?沒必要!擺正心態找對方法最關鍵

01 不愛說話只是特質不是毛病

焦慮的家長第一個誤區在於,認為不愛說話的內向特質是一種缺陷和毛病!

生物學相信適者生存,內向、外向兩種特質並存至今,足以證明兩者都是人類進化發展所必須的,無所謂優劣之分,更無對錯之別。

不妨想象下,兩個智人在遠古時代,一個勇敢外向,他總是無懼風險、拿上弓箭就去捕獵;另一個會花很長時間確定周圍沒有風險後才出洞狩獵。

如果智人全是第一種,他很容易將自身置於險境甚至滅絕。

如果智人全是第二種,不敢外出突圍狩獵,不久就會吃光周圍資源而陷入飢餓、生病死亡。

可是,為什麼如今不愛說話的內向特質會遭到嫌棄?

現代文化尤其是崇尚體育、競爭的西方文化喜歡外向特質而壓制內向特質,久而久之大眾便形成一種錯誤認知:外向是成功的,內向是沒出息的。

這是對不愛說話的內向者最大的不公和誤解。

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崇尚“敏於行訥於言”,意思是多做少說。

當然,這種理念也有不妥的地方。畢竟,多元文化的社會里,多做少說容易吃虧。

可是,徹底否定不愛說話的內向特質也是矯枉過正。

一些家長甚至認為,不愛說話是情商低的表現,花數萬元給孩子報“情商班”,試圖把孩子培養成舌燦蓮花的“社交萬人迷”,實在多此一舉。

還在為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焦慮?沒必要!擺正心態找對方法最關鍵

02 不愛說話不等於不善表達,更不等於沒出息

焦慮的家長另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孩子不愛說話就是不善表達,而不善表達將來就會沒出息。

回到篇頭的那個問題,

內向孩子不愛打招呼,是因為在他的邏輯裡覺得寒暄很無厘頭、不可理解!

舉個例子,外向的孩子很快就能不假思索、鸚鵡學舌般學會打招呼。但敏感的孩子由於善思,他心裡會犯嘀咕。

比如,嘟嘟曾經就很疑惑:這個人不熟悉,我為何要說叔叔阿姨好?樓下那個爺爺問我吃飯沒,到底是啥意思?是要給我吃的麼,我該怎麼回答呢?

看到了麼?內向孩子的腦回路比較長,沒有實質意義的寒暄令他費解。

事實上,不少內向的孩子表達富有邏輯,同時也很有人緣。

我一度擔心兒子不愛說話會不會在幼兒園交不到朋友。班裡老師卻告訴我:你兒子有好幾個鐵桿朋友,而且經常上課也一起說話,甚至為了維持課堂秩序不得不把他們的座位暫時分開。

至於擔心不愛說話就是沒出息更是大可不必。

有一資料顯示,70%的成功人士是不愛說話的內向者。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巴菲特、斯皮爾伯格、梁朝偉、馬化騰……

以馬化騰為例,他是典型的不愛說話的內向者。20歲時是一位悶悶的程式設計師,創業時儘量避免和媒體打交道,成為老闆後能不開會就不開會,實在有需要溝通的,儘量透過郵件來表達。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不愛說話的內向人士靠什麼成功呢?

靠他們獨特的優勢:善於思考、眼光敏銳、謹慎沉穩、富有同理心、善於規避風險……

相對於表達能力,這些特質對於成功更為重要。

還在為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焦慮?沒必要!擺正心態找對方法最關鍵

03 提升內向孩子的表達力要找對方法

如果確實想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定要找對方法,不然只會使他更沉默。

前文也提到,有些孩子不愛說話是因為沒遇到他想聊的話題以及他想聊的人。

從某種程度而言,表達自我是人的天性。這個表達方式可以是口頭也可以是文字、繪畫等。

如果孩子不愛說話,沒必要強迫,可以引導他透過畫畫、寫文章來表達。

我找到一種方法,對於引導孩子說話具有不錯效果,有興趣的不妨試試。

我在頭條釋出影片,經常錄製一些有關兒子嘟嘟的內容,最開始他比較牴觸上鏡,我就拍他的背影。

後來他看到有人為影片點贊,開始主動要求錄製朗誦、拉琴的影片,而且對不滿意的內容會主動要求重錄。

如今,他說話音量高了,面對鏡頭也更加自信。

透過這件事,我認識到,

內向孩子不愛說話某種程度源於一種不自信或者說對完美的要求,擔心自己說錯,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

因此,不妨給孩子一個自媒體平臺,讓他習慣被關注、習慣表現有瑕疵、習慣面對鏡頭,逐步找到自信,進而變得樂於表達、善於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