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文化的文化歷史

紅山文化

開放分類:中國史前文化古文明文化文化文化遺產觀賞石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較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紅山文化距今約5000至6000年前,持續時間約2000年。紅山文化是距今一個五、六千年間在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大淩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 1921年。1935年對熱河省赤峰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遼西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對遼寧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對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3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宣佈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編輯摘要

基本資訊 編輯資訊模組

中文名:

紅山文化

類 別:

古東北文化

代 表:

玉豬龍、女神像等

發源地:

西遼河、大淩河流域

目錄

1

​分佈範圍

2

經濟狀況

3

出土文物

石器

陶器

墓地

耳雙蛇

石雕

陶塑

玉器

4

旅遊路線

5

文化遺址

出土文物

盤玉玉器

6

紅山玉龍

概述

簡介

意義

7

紅山女神

概述

人物形象

金字塔遺址

無足玉龜

8

盜墓案件

​分佈範圍/紅山文化 編輯

紅杉文化的文化歷史

紅山文化重要遺址分佈圖圖冊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淩河為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經濟狀況/紅山文化 編輯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大淩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內蒙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儲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為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例項,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紅杉文化的文化歷史

紅山文化遺址圖冊

紅山文化的先民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漁獵的經濟生活。

在手工業生產中,製陶業佔有重要地位。製陶技術比早期的興隆窪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一些富有製陶經驗的氏族成員已經專門從事這項勞動,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

老哈河東岸的敖漢旗白斯朗營子村南,四稜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處紅山文化的窯場,考古人員發掘清理出 6座窯址。從這些結構各有差異的陶窯及出土的陶器來看,製陶業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出土文物/紅山文化 編輯

紅山文化以後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年敖漢旗小河沿型別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小河沿文化型別是新分出的一種文化型別,它和石羊石虎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圖案、紋飾方面,都具有與紅山文化型別不同的特點,其年代晚於紅山文化。結合敖漢旗小河沿南臺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所獲得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沿文化”。其分佈區同紅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徵可歸納以下三點:

石器

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製石器,有四邊起稜,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聯絡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陶器

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飾細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彩陶以黑彩為主,有紅彩和施白衣,紋飾有斜平行線紋,折線回字紋,有內彩,一種典型繪法為施白衣後用平行斜線畫出區界,內添黑、紅、棕色三彩,組成回字、三角、八角、網狀等多種幾何圖案,朱繪已見多例,其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墓地

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割槽,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髮、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小河沿型別與紅山後型別雖未發現明確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型別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產技術較紅山後型別更為進步。小河沿型別早期陶器與紅山後型別承襲關係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型別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於紅山後型別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鏤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製陶業有了新發展。

小河沿型別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合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型別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型別直接發展演變的型別。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裡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佈的中心區,在敖漢旗南臺地曾發現小河沿型別晚期文化層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層關係,一些文化因素已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質黑陶增多,朱繪和彩繪出現,繩紋興起,折腹器、大敞口淺盤細柄豆、大平底盆、鏤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徵。這樣,由於小河沿型別的發展,填補了紅山後型別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它們已基本可以銜接起來,從此,距今四千年前,西遼河、大淩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與紅山文化的關係,後者則涉及到它與燕文化的關係。

耳雙蛇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一個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文化在紅山文化中處於研究核心地位。

玉器是原始宗教的祀神器,巫師是玉器的持有者;玉器不是當今人們普遍認識中的禮器,而是神器,是以玉祀神的時代產物。玉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礦石,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紅山文化時期就已經進入了以玉祀神的階段。

此次蛇形耳墜的出土地位於,朝陽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群,它位於遼寧大淩河支流,距離著名的牛河梁紅山文化墓地群約51公里,考古人員共發現了4個墓地地點。

考古人員透過對田家溝墓葬群四個地點的全面清理,共發現石棺墓葬40座,不過不少墓葬在發掘前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墓葬的填土層當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祭器碎片在石棺內和墊土層當中發現了彩繪陶罐、玉鐲、玉蠶等多件隨葬品。而在4號地點5號墓葬發現的一件蛇頭形耳墜尤為引人關注。這件蛇頭型耳墜呢,在紅山文化考古出土的玉器當中,這是第一例,在這個《山海經》的記載當中“耳雙蛇”,這一件蛇頭型耳墜和《山海經》的耳雙蛇的記載,是有它的歷史相關點的。

石雕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透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釐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受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陶塑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凌源市、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佈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甕、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係為主,而泥質紅陶佔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2012年5月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考古調查時發現了部分陶塑人像殘片,並於6月30日進行搶救性發掘,7月6日將整件陶塑人像復原。陶塑人像的出土已經引起考古界的極大重視,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當年牛河梁遺址女神頭像的發現。

玉器

紅杉文化的文化歷史

紅山文化圖冊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

。從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有意者請聯絡李經理:1868205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