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運”——人生路上紅綠燈,見招拆招一定行

“運”字上面一個雲字,下面一個走字,指的是雲在行走,也就是“行雲”的的意思,大家想想天空上的“行雲”一般呈現什麼樣的特點呢?千變萬化、變幻無常、瞬息萬變是不是?對,可以說行雲最大的特點就是“變”。這也就意味著影響我們一生的“運”其主要特點就是變。每到逢年過節時,親人相互之間就會送去“新年行大運”的祝福,就是祝願你我在新的一年有大的好的變化。

生活中人們有時也會稱“運”為“時運”。人們為什麼要在“運”字前面加一個“時”字呢?其實呀,“時”字在這裡是一個形容詞,用意是形容“運”像時間一樣每分每秒都在進行著變化。一刻也不會停止。因此我們理解“時運”時,可以把它想象成天上的“行雲”那樣千變萬化、變幻無常、從不停止。這就好比我們駕駛一輛汽車行走在路上,向左偏了我們就往右打一點,向右偏了我們就向左打大一點。遇到了紅燈,我們就等一等。遇到堵車我們就繞一繞。總之一句話,把握時運就是要隨機應變。見機行事。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我們華夏民族的原始圖騰——“龍”。我們常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是幾千年來祖先圖騰觀念的傳承。那這裡為什麼要提到“龍”呢?《說文解字》中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民間也有:“神龍見首不見尾,能大能小,能顯能隱,能飛能潛,可以騰於九天,也可以潛於池塘”之說。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傳說中的“龍”具有的這些個特徵,不正好跟“行雲”和“時運”的特徵“千變萬化,變幻無常”一模一樣嗎?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行雲也好,時運也好,神龍也好,都指向了兩個字——“變化”。沒錯,眾所周知世間萬事萬物無時不刻的都在進行著變化,確定的說宇宙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也就是說“變化”才是萬事萬物發展的本質。只有把握好事物變化的規律,才能預測萬事萬物發展的趨勢,也只有緊緊抓住事物發展的趨勢,才會讓我們華夏民族長盛不衰,生生不息。就好比在過去幾千年的農業時期,我們華夏民族始終站在世界之巔。而到了工業時期清朝政府沒有認清時代發展的趨勢,閉門造車、固步自封,沒有做出與時俱進的變革,因此落後捱打的我們在清末兩百年裡差一點亡國亡種。好在後工業時期我們的民族領袖清醒地認識到了世界發展的趨勢,透過一系列的革命,對原有的秩序推倒重來,帶領人民群眾埋頭苦幹、奮起直追,終於利用勤勞和智慧,在今天這個網路時代實現了偉大超越,我們華夏民族終於再一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想這正是我們的上古先祖奇思妙想創設神獸“龍”的形象,作為我們華夏民族的原始圖騰,並豐富了龍的神話留給我們後人世代相傳的目的所在。

既然事物發展的本質是“變化”。那麼變化的規律又是什麼呢?

古代文獻《黃帝內經》一書對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是這樣論述的:“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即新事物產生的過程,也就是“化”的過程;而舊事物由小到大發展到盛極的過程, 也就是“變”的過程。

李中梓《內經知要》中記載:“朱子曰 :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 ”李中梓引用朱熹的話,闡發了“變”與“化”的關係,可見“變”是漸變、量變的意思,“化”是漸變已經完成了,即質變的意思 。

“變”、“化”二字曾在《辭源》一書中出現:“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 。化,謂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為化” 。即事物漸漸地發展過程,叫做變,事物從有到無,突然發生,叫做化 。可見“變”指的就是量變,“化”指的就是質變。

因此“變化”的真正含義就是從量變到質變。這也就是說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就是“從量變到質變”。那麼我們又如何分別來把握“量變”和“質變”的演變規律呢?

東漢許慎的《說文》一書中說“變,更也”;西漢的《小爾雅》一書中也說:“變,易也”。 基本意思是形容性質狀態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有更改、變易的意思。

說到“易”和“變易”,我們不得不來說說那本曠世名著《易經》。《易經》是闡述世間關於永珍變化的古老經典。它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變化之道,一是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二是雖然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執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週而復始、永不停息。

另外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每一列為一卦,八個單卦再兩兩相疊形成六十四卦,分別代表六十四種自然現象和人生境況,用以推演昭示人生及事物的變化規律和應對之術。一卦有六爻。“爻”是組成八卦的長短橫道,“──”為陽爻,“

— —

”為陰爻。他就像是一個“網眼”,有這樣的六個“網眼”構成的一個“天網”就是六爻卦的卦體。“一爻”是一個方位或者是事物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是卦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方面。

“六爻”就是事物發展的六個階段。這六個階段就是萬事萬物發展的“量變”過程。就拿乾卦來說:

第一階段為九一:《潛龍勿用》,隱喻事物在發展之初,雖然勢頭較好,但比較弱小,所以應該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動;

第二階段為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表明經過一定時期的學習和積累,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到了漸露頭角、一展身手的時候,這個時候,若是有貴人相助,會更有利於成功。

第三階段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是指此時處於事業不上不下、壓力最大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就得終日努力,時刻保持警惕,常常反思自己。懷有強烈危機感,這樣才能避免危險。

第四階段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表示只要根據形勢的需要而進退,就不會有錯誤。也就是說此階段處在一個上下進退都是有利的時勢中,根據需要可以躍身向上,也可以退居深淵,無論如何選擇結果都不會有災害。

第五階段為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經過長期的隱忍,積蓄力量,自己一直畏首畏尾,謹小慎微;經過一番拼搏。終於迎來了施展抱負的時機,你只要去行動就會有輝煌的成就。此時的你基本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當然,這時你最需要的是有高明的人指點和賢良的輔佐。

第六階段為上九:《亢龍有悔》。意思是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後悔。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禍。亦指要懂得進退,是講事物由盛開始轉衰,物極必反。可以說“易經”完整地為我們詮釋了“量變”的演變規律及運用之道。

量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起因,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指出:事物是按量變到質變的規律發展的。這是說,系統每向高一層次的進化是由量變積累,然後再發生質變飛躍。在這裡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併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

一個有近700年曆史的隱秘古家族《夏衲家族》,經過幾代人總結出的《任》譜,將事物的發展一共分為7個階,“卵”“幼”“青”“成”“精”“全”“終”便是萬事萬物螺旋式上升發展的一個完整過程,即一個完整迴圈週期。

在這裡突變階段“終”便是第七階段,也就是“化”的階段即“質變”階段。我們來看“化”字,左邊一個人字,右邊是一個七字。他彷彿在告訴我們,人類世界裡萬事萬物都在遵循著逢七而“化”的規律,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到第七階段必然進行突變,即質變。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週有七天,第七天結束就要產生質變,即重新從週一開始迴圈;還有光的顏色是七色,聲音是七聲音階等等。佛教裡講的輪迴,經濟學裡講的週期亦是如此。

總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週而復始,螺旋上升。

那麼僅僅知道了事物發展是量變到質變,量變分為六個階段,第七個階段是質變,就能很好地把握人生命運了嗎?我想這是不全面的,因為這只是事物發展的七個前後步驟。“大學”裡講:“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是的,只知道先後步驟,只能接近“道”,就是接近了可以把我自己命運成敗的程度,這時候我們就要思考怎麼做才能“得道”呢?就是如何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人生命運呢?

在這裡我就要提出來一個更重要的要素,那就是事物發展的“節奏”,那麼節奏是什麼呢?我們一般性認為:

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的完整運動形式。用反覆、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後連貫的有序整體即“節奏”,這裡的節奏同時包含著“度”和“分寸”。

百度百科給的定義是:“自然界或人文藝術界因變化而豐富進化,在包括高度、寬度、深度、時間等多維空間內的有規律或無規律的階段性變化簡稱節奏。”

具體的階段性變化節奏有:如音樂快慢激烈緩柔、美術韻律、文學作品鋪墊高潮結尾等。

人文生活類的節奏有:鞦韆盪漾、工作快慢、生活效率、封建社會的王朝更替、資本主義的高效等。

自然界類的節奏有:山川起伏跌宕、動植物生活規律、生老病死、太陽黑子活動週期、公轉自轉等。

步驟告訴我們了“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但節奏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時間做什麼”這就讓我們把握住了在對應的時間內做對應的事情。

至此總結,“運”是人生有規律的演變過程,在你擁有了人生“使命”的前提下(參見第一章“命”),即把握了事物發展的七大步驟,又找到了適合自己前進的一大節奏,即可把握人生運勢,成為一個“得道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