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巨頭死後還被罵,解析貝殼模式壟斷之路,快刀是怎樣煉成的?

同樣是去世,袁隆平院士被萬人敬仰,自發送行,被稱國士無雙。而首富貝殼、鏈家系創始人去世竟被罵上熱搜。差別之大不得不讓人深思!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接下來就解析一下貝殼為什麼會這麼遭人恨?

鏈家是直營門店 從創立經歷18年時間,也只是在部分城市市場佔有率較高。這種擴張速度太慢了,他們進駐各個城市,面臨著大大小小的中介的競爭。鏈家雖然標準化做得好,但收費高啊,達到3%。其他中小中介服務不一定差,收費便宜啊從2%到1%甚至0。5%的收費都有。以二三線城市一套300萬房子為例,差兩個點就差6萬。這對於剛需階層來講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會有很多買家選擇其他中介。鏈家直營模式擴張之路並不順暢,甚至在一些城市被當地中介幹趴下,業績並不好。

為了尋求突破左暉開始變革商業模式。過去的模式是一人打一個行業,好拳難敵四手、太累了。現在改變一下,我們不做競爭對手,我們做朋友,大家一起愉快的玩耍。好兄弟、一起發財嘛,不要打來打去的。於是貝殼模式應運而生。那麼他是怎麼做到不打架。大家一起愉快的玩耍的呢?貝殼模式很好解決了同行間利益分配的問題。

中介巨頭死後還被罵,解析貝殼模式壟斷之路,快刀是怎樣煉成的?

貝殼透過ACN合作,分割了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應得的分成,多勞多得,很公平。貝殼系統對所有同行開放,

開放意味著合作。在貝殼上,除了鏈家、德佑,還有各種經紀品牌,都在這個生態裡共同享受合作的紅利。透過ACN網路,經紀人之間能夠便利地展開協作,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務。

每一個人都是生態的參與者,也是生態的建設者。貝殼更好,所有品牌、經紀人都會更好;一個人變壞,也會影響整個生態。於是這樣捆綁的一個利益鏈條就產生了。貝殼作為平臺也要求所有的經紀人按照貝殼的規則標準辦事。這個就是很多大咖所說的規範了整個行業。同時也規範了另外一件事佣金。統一將佣金調整至3%,買家兩個點,賣家一個點。大家一起吃肉,同行都舉雙手贊成啊!

左總順利地將貝殼做成了一個平臺型的公司,具有了網際網路基因。商業模式就是幾大商業模式中比較牛掰的平臺模式。這樣的模式各個大佬們一看,有門啊,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模式,不盈利都難。於是各路資本蜂擁而至,在資本的加持下,貝殼在全國跑馬圈地。於是市面上僅剩兩種中介,一種是貝殼系(含鏈家、德祐等),一種是非貝殼系。非貝殼系紛紛加入貝殼的懷抱,抱上這個平臺的大腿,大家一起喝酒、吃肉。市面上所剩非貝殼系已經少得可憐。

貝殼

從上線到上市,僅用了28個月。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可謂是商界奇蹟。中介行業的壟斷就此形成。就商業來講,貝殼的商業模式無疑是成功的,這也是被很多大佬所推崇的原因。

然後貝殼商業運作這麼成功,而且還起到了規範行業的作用。為什麼 那麼多人那麼恨他呢?從網友們所反饋的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的3點:

第一:貝殼一手推高了中介費,成為很多買家不能承受之重。貢獻的價值的與獲益嚴重不成比例。

第二:貝殼系對高房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旗下的自如公寓出現裝修不合格、甲醛超標。導致一些租戶出現白血病、癌症等事件。

我們先來看第一條,貝殼一手推高中介費。一些公知就開始說: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你嫌貴可以選別家啊!沒錯是可以選別家,不好意思,基本沒得選。市面上大部分中介都變成貝殼系之後。他們手裡握有大量的房源,請注意房源是中介行業關鍵的籌碼。你想選餘下的中介,他們手裡剩下的房源不多,選擇面變得很窄。貝殼已經形成了大量的房源壟斷。

貝殼的中介費有多高呢?成交價3%!一線城市一套普通的房子六七百萬非常正常。以六百萬計算,就是18萬。18萬是很多工薪階層一年的收入,甚至還拿不到。更別說一年除去開支要存下18萬,那恐怕得四五十萬的年薪才可以。走下流程就相當於一年的收入,是貢獻了什麼樣的價值可以值幾十萬呢。很多買家覺得這個費用不合理,但又無可奈何,才會有怨恨!有人會說,不是賣家還要承擔1%嘛。在左總之前賣家是沒有費用的,兩頭吃也是左總所獨創的。你們猜猜看賣家會不會付這1%呢?當然不會,他會轉移給買家。要麼就是加在房價裡。最終還是買家買單。

再來看第二條,對高房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房價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土地供給量、土拍價格、貨幣、人口、經濟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介能起到的作用相對較小,要說推高的話比較直接點就是購房中介成本,將會計算到房子持有成本里面,當買家再次出手這部分費用會計算在房價裡。

第三條:自如的裝修不合格,甲醛超標導致出現癌症患者。的確出現了一些這樣的糾紛,因為這塊舉證困難,消費者處於弱勢,維權困難。消費者出現不滿情緒也是在情理之中。

綜上原因,就出現了很多消費者的不滿和怨恨。商業運作做得如此成功,得來的卻是很多人的怨恨。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在商業利益與大眾福祉之間又該如何平衡,值得深思!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