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巨頭-華為的工匠精神?

前幾篇一直在介紹有關人工智慧的廠商以及其作品。

先來看看任老給華為立下兩條“軍規”:1、迅速擴大人工智慧戰鬥隊伍;2、走向高度開放、多交朋友。儘快觸達更多終端使用者。移動網際網路服務之爭、平臺生態之爭,最終決定能否成功的還是使用者選擇。這就要求AI技術平臺方有能力將新技術迅速觸達使用者端,讓使用者感知到AI技術帶來的創新甚至顛覆性體驗,這取決於AI平臺方自身的終端推廣速度,以及向合作伙伴的開放力度。長久以來,因為智慧手機業務的成功,大眾消費市場更多將華為視為一家硬體企業。

人工智慧巨頭-華為的工匠精神?

圖片來源於網路

華為終端雲的服務崛起:隨著Mate 10釋出,華為“芯—端—雲”戰略和“Mobile AI”戰略日漸清晰,業界陡然發現,在硬體成功背後,華為打造軟硬一體的移動智慧生態平臺已然成型。擁有CPU+GPU+NPU的麒麟970首先打破了端側硬體AI的能力瓶頸,大幅提高了影象識別、智慧語義識別與語音互動等本地AI計算能力。華為終端雲服務建立的雲生態,可透過大資料分析訓練成通用知識模型,下傳到終端再次強化端側智慧,兩者協同,最終實現使用者體驗升級。這意味著智慧手機可以實現通用知識模型共同進化,並且可以根據使用者使用習慣進行個性化深度學習。使用者使用時間越長,就會發現智慧手機“會學習、能思考、更懂你”,甚至可以主動給使用者提供基於大資料和本地場景化的服務建議,這也是餘承東所說的“端側智慧可以實現同雲側智慧的優勢互補”。在華為Mate 10手機上,使用者在“負一屏”智慧助手或資訊輸入過程中,都已可以體驗到華為終端雲服務結合AI技術帶來的移動智慧生活服務。

對於當下火熱的人工智慧投資,任正非指出:

社會人工智慧投資正在泡沫化,這個超熱泡沫化的拋物線見頂下跌時,這就是我們人工智慧的戰略機會點。我們就要及時把優秀的社會人才招進來,壯大我們的“野戰軍”。

人工智慧巨頭-華為的工匠精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具體來看,任正非認為華為的人工智慧的研究分三部分:

1、研究基礎理論。華為的科學家、專家可以根據興趣與能力特點選擇方向與課題,不一定要與生產、價值創造掛鉤。矢志不移地鑽研“冷”理論也是可以的,要給他們體面的收入。

2、做產品,“一定要與我們的主航道相吻合,跟我們的現實相結合。”任正非特別強調了華為人工智慧研發的重點,“智慧要在主航道邊界裡面,不做邊界外的事情,人工智慧要與主航道業務捆綁,在邊界之內可以大投”,“華為不做公共人工智慧產品,不做小商品”。

3、做使能器來改造華為的流程管理,使能工程不對外,只全對內,是解決公司管理的難點、痛點與人力消耗大的流程管理節點的自動化、智慧化問題。“我們公司太龐大了,相互關聯太複雜。重複勞動轉成人工智慧以後,管理簡化了,我們的競爭力也就大大提升”。任正非同時提到,使能工程部要儘快接入實際專案,不要貪多鋪得太開。

關於人工智慧研究的協作,任正非認為,一定要走向高度開放:

人工智慧一定要有一批精通業務的人,組成混凝土工程,才結實。業務與變革相互的關係就像“野戰軍”和“地方軍”,野戰軍打到哪個地方,就把地方部隊捲進來,重新整編,形成統一的力量。打完勝利後留下一些人當“縣長”,文明就傳遍了四方。把懂業務的民兵捲進來,就形成了混凝土團隊,滾滾洪流,勢不可擋。

在機器學習領域,一定有很多學習軟體大大地超越華為,會有很多很多人做出好的東西來,華為就和這些最好的廠家合作。在產業分工上,在別人有優勢的地方就利用別人的優勢,集中精力在主航道。

任正非還指出,世界上最厲害的軟體國家還是美國,美國的創新意識很強,華為要在美國加大對未來優秀人才的投入,把諾亞方舟的前哨部隊放到美國、加拿大去。至於和美國競爭對手的關係,任正非指出:

我們從來也沒有想幹翻思科,也沒有想幹翻蘋果。前段時間傳說思科收購愛立信,我高興得不得了,如果還有人舉著旗子在前面走,我就好跟著站隊。

我們為什麼要去推翻人家呢?這是網上的胡說八道。我們能稱霸這個世界嗎?稱霸世界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成吉思汗,一個是希特勒,他們死無葬身之地。我們不要樹敵過多,我們要多交朋友。

人工智慧巨頭-華為的工匠精神?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