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藍圖,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他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藍圖,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他們

談起教育,總讓人想起辛勤的園丁,說到孩子,每個人的感受和態度就各不相同了。有人不想要孩子,覺得孩子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所以選擇不生。有人喜歡控制孩子,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伸,想讓孩子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諸多事項。有人對孩子的存在很遲鈍,不想養也沒耐心養,情願自己睡懶覺也不願花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更不用說給孩子做點什麼好吃的了,所以他們只能讓父母帶或請阿姨來帶。

平心而論,不想要生孩子和生了不想養的畢竟是少數,多數父母都還是希望孩子們比自己更有出息。只不過在這一點上,有的父母可能會無意識的把很多自己的未了心願投射到孩子們的身上,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身心疲憊,結果卻事與願違。

咋一看,投射型的父母們大多數都望子成龍,

實際上是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而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他最終只能成為他自己,於是,在這個關係裡面就產生了一個潛在的矛盾。從表面上看,投射型父母與一般的父母並沒有什麼不同,但仔細考究起來,就會發現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藍圖,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他們

首先,投射型的父母重事輕人,關注點總在事情上,對於自己或別人的身心狀態並不重視。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破了一個碗,他立刻就會指責孩子發破碗的這個事情,有的人還會說:“你手斷啦”、“你眼瞎啦”、“一個碗都端不好有什麼用”之類的埋怨話。但對於孩子打破碗這件事,他很少會這樣想:孩子有沒有受傷?碗為什麼端不穩,是裡面裝的東西太燙還是身體不舒服?是不是被什麼東西突然驚嚇到了?要如何教他應對類似的意外事件?這個事件裡有沒有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如果有,我要如何立即開展?

如果是比較用心的父母,他可能會些樣做:

首先問一下孩子有沒有事並做一些安撫,確認沒事後就可以趁機展開相關的教育,

比如打破碗這個事件本身就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教育內涵,事實上,任何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殊的因緣,若能深入剖析就會得到很多不同尋常的啟示。通常情況下,碗都是人端在手上或放在相應的固定位置且完整,碗從手上掉到地上並變成了陶片,這是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給人提供幾個思考的維度:

第一、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

第二、所有的變化背後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推動?

第三、變化與時間和空間有什麼關係?

第四、變化有沒有規律,如果有,如何利用?

第五、碗打破之後為什麼不叫碗了,碗與陶片之間有什麼關係?

第六、一隻完整的碗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會變成一堆陶片?

第七、人在碗被打碎的這個事件中起了什麼重要的作用?

假如有耐心的話,這些問題一旦深入下去,很有可能會顛覆自己的認知,讓自己變得更理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藍圖,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他們

其次,投射型的父母重外輕內,任何事情都喜歡到外面去找原因,自我反省的能力相對較弱。

見到別人的孩子上了什麼培訓班,自己便著急起來,趕快也給孩子報上,生怕孩子在哪方面跟不上別人。每天把孩子的時間都填的滿滿的,搞的孩子沒有一點玩的時間,自己也忙的不可開交,可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自己也不太確定,反正只有這樣做了才會覺得安心,這實際上是自己內心的焦慮,與孩子到底有什麼相干呢。

如果真為孩子好,應該先花一點時間瞭解自己和孩子。

一是看看自己是否有投射的情況。

二是看看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三是看看孩子有哪些天賦,可以朝哪個方向發展。

瞭解了這些,就不會眉毛鬍子一把抓了。人其實沒必要追求全能,在這個世界上,全能型的人基本上不存在。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是無法被替代的,否則,他就不會被生出來。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算去睡眠的時間已經少了很多,如果什麼都想學,肯定什麼都學不好,最後註定要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一個人天生就是科學家,就讓他成為科學家就好,一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就讓他成為哲學家就好。

如果成為哲學家或科學家就是他的生命課題,那就不要離題太遠,否則就是浪費他的生命,他也會活的不幸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藍圖,千萬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