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燕創客體系中的“歸真”

網際網路時代進入2。0,社會各領域難免沾染上資訊因子。社會公眾也對於教育資訊化發展趨向各持己見。作為教育的起點,6——12歲為兒童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如何在新時期、新背景和新形勢之下,讓啟發性教育取代傳統的澆灌教育,這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之一。

作為高等院校的教職工,我並沒有侷限於高校教學的固定思維之中,而是在很多教學過程之中,透過不斷觀察發現,很多學生到了這個階段在進行部分學科的學習之際,常常會出現後勁不足等問題。大家普遍對於應用性較強的知識難以做到完全消化。很多學生會偶爾感慨:“如果小時候可以接觸到這個就好了!”“小時候”成為很多理科性高校學生最想回到的時期。我不禁開始疑問:“如何讓小時候不再有遺憾呢?”

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給人們帶來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讓教育煥發新的活力。很多家長也看到了”小時候“對於孩子的影響,所以,他們儘可能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去世界各地旅行……家長們為孩子提供的貴族式教育卻具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缺乏參與感和共鳴。這也是讓我萌生了打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體驗和參與為主線,以動手實踐和合作為基礎的課堂。

因地制宜,另闢蹊徑

當時,我的設想還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並沒有著急去立刻驗證。透過在課後大量的走訪和觀察,我在我市看到很多打著教育旗號而做出的教育類產品大多是大同小異,甚至走入同質化發展的尷尬窘境之中。以科技類教育產品為例,很多商家往往注重經濟收益,並將產品的成功售賣作為終點,學生如何使用、何時使用、使用的過程之中需要注意什麼等,並沒有人會告知。很多機構並沒有提供一個科技感濃厚的固定區域,科技教育呈現零碎、片面和間斷等特點。基於此,我和幾位教師不謀而合,並以許昌創業示範基地為主要研發基地,在我院領導、政策、學生的鼓勵之下,我和趙軍偉、魏康、趙龍飛、楊曉景等小夥伴才開始了我們的研發之旅。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深知課堂不能成為我活動和展現人格魅力的唯一區域。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之下,教師應該以成為雙師型教師為最高目標和價值追求。

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我和幾位教師認為科技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應該注重時代性和實踐性。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在動手製作求得真知。當時,科研團隊只有我和其他兩位教師以及機電學院一些同學們,師資力量較為單薄。所幸的是,當我院領導得知這件事之後,並主動找我和幾位教師談話。他們對於我們打造一個科技“體驗+互動”課堂的想法給予了及時的肯定和讚揚。並適時承諾我們,會最大程度給予我們保障和支援。

有了學校的支援,我和幾位教師信心滿滿。在吸收了幾位綜合素養都不錯的學生之後,我們著手開始我們的研發了。

成長路上 一波三折

回顧這一兩年的成長路程,我們所創立的“儒燕創客”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

作為創始人,我們在展開充分的市場調研之後,決心引入創客概念,打造儒燕創客課堂,從而讓科技教育兼顧民族感和時代性。在接觸創客文化的過程之中,我們也積極汲取外國先進的教學經驗,學習和借鑑相關的教育成果。浸淫在多元文化氛圍之中,我們立志打造一個充滿開放、包容和時代感的科技教育課堂,以滿足更多的小孩子近距離接觸科技的多元需求。

對於一個科技教學課堂而言,科學的課程設定和課本是至關重要的。市場上所見的課本和教材內容較為僵化,如果一味採用,無疑是本末倒置,這和追求標新立異的科技教育文化內涵背道而馳。

在我和團隊成員的眼中,氾濫成災的科技類產品充斥濃厚的功利性色彩。科技教育的“精、氣、神”慢慢消失殆盡。

如何在短時間做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們知道很難憑我們的一己之力改變當今市場上的不正之風,以免未來科技文化文化墜入窮技淫巧之桎槁,讓病態審美成為主流文化。但是上下求索路漫漫,我們只能負重前行。

所幸的是,我們還保持著初心,在創辦儒燕創客課堂的路上,一群志同道合的身影證明,我不是孤單的。

事業進展初期,我們始終堅持將儒燕創客變成人人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而不是隻是做高高在上的小眾文化。並努力地掙脫圈層意識所帶來的偏見,取而代之的是以面對面的溝通,來向喜歡科技的人們和孩子普及和科技有關的常識、知識,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走入儒燕創客文化之中,令其領略到其中的樂趣和美好。

但是,不願意隨波逐流的我們並沒有很快被市場所接納,部分團隊成員開始陷入無邊的沉默,並陸續離開,但是,我們剩下的還在堅守的人在無數個夜晚,在房間裡那一盞燈陪伴之下,我們還在孜孜不倦地求索著,一遍遍校對、一遍遍實驗、一遍遍驗證資料的真實……

團隊夥伴開始一個接一個地離開,多次囊中羞澀的我們幸好有院裡的資料支援。我們心中燃燒著一團火,那就是我們相信科技教育文化的靈魂是在於“新”,而不是浮華的裝飾和刻意的迎合諂媚。

多少次實驗室汗如雨下,多少次空曠地放飛實驗模型,多少次外出參觀學習,多少個不眠之夜,我們在憧憬儒燕創客課堂,坐滿求知的孩子……

“我們到底想幹什麼?”

這是別的教師問我們的,也是我們問我們自己的。可是,面對內心的選擇,我們沒有放棄或者懷疑。為了給更多的孩子提供更優質的科技教育,我們必須將儒燕創客送到孩子們的身邊,讓他們早日領略到科技學習的魅力。

突破傳統,顛覆想象

當傳統觀念被顛覆,“文理並重”重新成為人們的教育標準,屈居末位的“理”開始成為逐漸成為消費新主張。而作為倡導體驗感和參與感的儒燕創客課堂卻難以藉此東風,順勢和公眾見面。這是因為,我們遇到了研發的第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將科技教育做到深入淺出。

大量的科技原理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複雜性的。而我們的儒燕創客主要吸收小學生為核心使用者,他們的認知能力普遍較弱,難以接受和消化重難點。在首次試驗之中,體驗儒燕創客課堂的幾名學生便紛紛表示,學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較為枯燥。這讓受眾握有幾項專利發明的教師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在無意中從網綜節目受到啟發,決心打造以不同板塊銜接的主題科技教育,從而讓儒燕創客具有不同的功能區和實驗區,從而做到化整為零。那麼,基於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團隊中一位大學生成員魏康提議可以將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來降低科技教育的枯燥感。

為此,我們嘗試引入建模思想,並在課堂之中,貫穿滲透式教育和美育,從而真正做到“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豐富孩子瞭解科技文化的渠道,並透過媒介融合的方式,巧以搭配線上課程體系做到火力全開。

儒燕創客課堂成立的的背後,貫穿的是我院一貫奉行的理念,那就是在教育之中兼具知識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考慮到廣大青少年群體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我們創新引用組隊PK和競答等模式,從而深入淺出地為廣大受眾普及更多的科技知識和科技文化。讓科技教育擺脫“不具美感”等冰冷標籤,多了一絲人情味、先進性和時代感,具有更強的接近性,孩子們可以不知不覺之中被陶醉於科技文化的魅力之中。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著重點解答普遍小學生使用者對於科技文化所存在的疑點和難點,以便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完成定向內容輸送。與此同時,我們團隊也一直致力於打造豐富的場景設定,其目的就是為了迎合滿足孩子日趨多樣化的科技教育需求。

而可喜的是,這種將“技術流”轉變為“藝術流”的做法,讓我們看到科技教育早已提前進入“第二春”,在儒燕創客課堂之中,課堂所具有的互動氛圍之內醞釀出的熱情與專注,早已讓孩子們擁有嶄新的視覺享受和相關方面的新體驗。相信這也將會成為推動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實現創新的最佳催化劑。

而今,我們並不缺乏鮮花和掌聲,儒燕創客也不再是無人問津,越來越多的相關教育產品問世,我們的產品也多次被學校表揚和使用者的認可。這都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科技教育燦爛的明天。

我相信,這個明天不僅僅是屬於儒燕創客的,更是屬於每一位不忘初心的人!

影片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