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驚蟄,春天開始了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影片載入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也將進入春耕季節。

過了驚蟄,春天開始了

驚蟄的由來

驚蟄節氣在歷史上原本被稱為“啟蟄”,本意為蟄蟲開始活動。《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當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當時發音不同但略近的“驚”字。但因為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

漢景帝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習舊例,大衍曆仍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驚蟄三侯

我國古人劃分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其中一候所對應的花信為桃花,二候為杏花,三候為薔薇。

過了驚蟄,春天開始了

一候“桃始華”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二候“倉庚鳴”就是黃鸝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三候“鷹化為鳩”是指鷹變化為鳩,鷹指鷙鳥,鳩指布穀,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民間習俗

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

一說為“離家創業”之意,寄託“努力榮祖”之念;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一說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白虎

在古老的中國,流傳著在驚蟄日祭白虎的風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鎮壓蛇蟲鼠蟻,以免招來災禍。

人活在世上,難免會運氣不好犯小人。化解小人的絕招就是“打小人”嘍。而最合適的日子就是“驚蟄”,又名“白虎開口日”。

冬天的蛇蟲鼠蟻在驚蟄日即將甦醒過來,謀害世人,而小人也會在此時惹事生非,言語傷人。所以在驚蟄這一天打小人更能驅趕黴運,保全家幸福安康。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表達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