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文化苦旅》,一部嚮往自然的大書|2021.10.06

國慶值班,重溫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其實是三溫了。

我第一次讀《文化苦旅》,是十四五歲的樣子,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晰呢?是因為父親他們的工廠,正在謀求轉型,產品中有一種特殊的白布,據說是用來做精裝版圖書封面的,當時手頭正好拿著一本精裝版的《文化苦旅》,我就在暢想,說不定將來再印的時候,會用到父親他們廠的產品吧?因此對那本書視若珍寶,外出求學的時候,和其他的書都委託給一位好友,足足裝了兩編織袋,結果等我畢業回來索要,他說都借出去了,第一本《文化苦旅》就這樣散失了。

好在,很快就有了彌補的機會。到雲南麗江古城去旅遊,在一條偏僻的小巷,有個人在賣舊書,看看無人問津,於是走過去翻看,我一眼相中的,就是躺在書堆中的那本《文化苦旅》,十塊錢五本,很便宜,又挑了四本,名字記得一清二楚,一本老版本的《創業史》,一本《寧波商幫》,一本《東芝經營之王》,還有一本是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很快我就參加工作了,還沒有成家,就住在單位宿舍,《文化苦旅》被一起帶著,隨身的還有兩個摘抄本,兩本習作本,包含了我自初中以來開始文學創作的所有作品,有散文,詩歌,小說,更多的是雜文,受魯迅和柏楊影響,我覺得雜文才是最有力的。還有一個本子,也很珍貴,是百字文練習本,都是些片段描寫。

我在那個單位待了幾個月,就因為工作地點變化,不常去單位宿舍了,及至工作調動,去收拾東西的時候,我的書,各種筆記本,包括被罩,都被人瓜分了,甚至我在食堂用的不鏽鋼碗,因為足夠大,也被一位同事拿回家裡,當了拌冷盤的盆子。第二本《文化苦旅》就這樣散失了,好在,另外四本書也許是因為另類的,陳舊的,反而得以健存至今。

手頭的這本《文化苦旅》,是我從兒子的書櫃裡找到的,不知道什麼時候來的我家,也許是我給他買的,也許是他自己買的,總之它被買回來,就扔進冷宮了,我拿到手的時候,仍然是嶄新的。過了二十多年重讀,感受又有一番不同,畢竟初讀的時候,我還只是一位未見世面的鄉下少年,如今,山山水水看得多了,人來人往遇見多了,讀起來更入骨髓。也許,《信客》中的一句話能夠準確的描述出此時的感覺:

這香氣很輕,卻很濃,就像一個女子最含蓄的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