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金庸相繼離世,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我們能留什麼?

李詠金庸相繼離世,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我們能留什麼?

多事之秋,前有著名主持人李詠,後有武俠泰斗金庸,兩個領域響噹噹的人物相繼離世,網路上掀起此起彼伏的告別之風,一代人的青春結束了,一個武俠世界的傳奇結束了。

李詠走了,幸運沒了;金庸走了,江湖老了。在這個流行離開的世界,我們仍然不擅長告別,淚眼婆娑,捨不得跟青春說一聲再見。

李詠,一生獻給了主持事業和觀眾,《非常6+1》《幸運52》、春晚等等,他把無數的快樂和歡笑留給了我們。

金庸,他的一生就是傳奇,凡有華人處,無不讀金庸,14部武俠小說,無數個家喻戶曉的經典形象,他給了我們一個世界。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真的並不方長。他們都走了,但是他們,以及他們留給我們的歡樂,留給我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必將永留世間。

時間固然是恆久的,從遠古以來,從未曾中斷;可人的生命有限,原本就是一種無奈。

有生必有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且人生似乎是條永不改變的單行道,即使再怎麼神通廣大,好像也不能重新來過。

誰都不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完了一生,卻什麼都沒留下。生死是我們共同的課題,誰也逃避不了。但是,及早了悟生死之道,讓一生過得更有意義,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其實,生不過是有軀體的生,而死卻是沒有軀體的生。生和死的本質都是生,有軀體和沒有軀體,可以說是一陰一陽的現象不同罷了。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似乎在提醒我們倘若明白生,也就能夠明白死。兩者所共同需要的,就是活在他人心中。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永生之道,既不依憑宗教,也不依賴藥物,而是精神不死,即長久存在於眾人心中。

從古至今,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把有限的生命儘量地延長,最好是能夠長生不死。

西方人走的是“神”本位的路子,他們透過信奉上帝求得永生。中國人不太相信這種事情,我們走的是“人”本位的路子,我們認為一個人只要後世的人都記得他,雖死猶生,這就是永生。

因此我們才會常說:“他雖然死了,但是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孔子、關公到現在還活著,因為大家心中有孔子,孔子就永生了;大家心中有關公,關公也就永生了。中國人很重視心連心、心比心,希望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怎麼樣才能活在別人的心中?中國人自古以來有三種方式——立功、立言、立德,合起來稱為“三不朽”。

立功,是說為國為民建功立業。歷史上有很多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時,個人挺身而出,馳騁疆場,領兵殺敵,立下名垂青史的功業,為後代子孫生生世世所銘記。

立言,是說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激勵世世代代的後人朝正確的目標努力,也可以得到永生。自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寫書,就是想創立一些言論,透過立言的方式讓自己流傳千古。

立功很難,就算武功蓋世,也不一定有立功的機會;立言也很難,文章千古事”,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寫的。但是,立德,也就是樹立高尚的品德,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

中國人特別重視品德修養,就表示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立德得到永生。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一切憑良心。一個人的品德很好,大家都來學習他的品德,這就永生了。

可見人要永生,不是靠上帝,不是靠神仙,而是靠我們自己。

所以,這一輩子,你到底要怎麼做?到底想要留下點什麼?自己要想清楚,然後去努力。

記住,在我們有生之年,必須要為我們以後的生活打好基礎,因為人不是隻有一世,還有生生世世,這叫爭一時不如爭千秋。

假設活120 歲的話,我在120 年裡做的事情,會在我以後的生活裡把我自己拔得更高,比前世高。但是現在很多人會比前世還低,因為你前世造的福在這輩子都被身體耗光了,所以下輩子你就會下去,而不是上去。

這輩子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誰都沒把握,但是總得比現在要高,這叫求上進,然後下輩子再來做人,繼續上達,連續幾輩子都保持上達的形勢,可能你就不必下來了。

不必下來,不是不可以下來,而是如果你有需要就可以下來,你樂意下來就可以下來,但是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下來,這樣才叫自由自在。

怎麼算上進?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升你的道德。

我們和萬物一樣,都是道所生,死後也迴歸大道,看起來“從無中來,回無中去”。實際上,有生之年遵道而行,有所得的“德”,會帶回去。

所以,其實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隨時隨地藉助各種情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這是人人都走得通的一條永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