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道聞香識女人 卻是佳茗遇知音

30多年前的阿爾·帕西諾,在電影《聞香識女人》中詮釋了一個憂鬱、自負、正直而又富於同情心的目盲軍官的優雅與可愛。劇中,他因失明而對聽覺和嗅覺異常敏感,靠聞人的香水味道,就能識人的身高、髮色乃至眼睛的顏色。因為該片,阿爾·帕西諾在1993年榮獲了第65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和第五十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這是人們對香的迷戀與傳說。香水,在中國古代就有調製淋撒的習慣。信佛的人更是喜歡以龍腦、旃檀等種香料,調在水中,供奉佛前。而一般尋常百姓常常以香草、香末等做成香囊掛在腰間,或者放在香爐中燃燻。

自古以來,香與茶是雙生花,同源同用,同宗同效,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見相交是故人。

1

草木奇珍 中藥流源

中醫醫藥文化廣博精深,茶和香從本源上說都是緣於中藥。據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字,學界一般都解釋為“茶”。後來的華佗、張仲景、陳藏器等醫學大家,以及很多歷史古籍和古醫書都記載了不少關於茶的藥用價值和飲茶健身的論述,奠定了“茶是萬病之藥”的地位。

香與茶一樣,同樣源於中藥。承載香氛的香草香葉香木,與茶一樣,同是植物奇珍。古人早早就發現了香氛氣味能夠驅除穢氣,改善人的健康。據說,3000多年前的埃及人已經意識到香有益於肌膚,在沐浴時開始使用香油或香膏。古希臘和羅馬人也使用一些新鮮或乾燥的芳香植物進行止痛或控制人的精神等。中國的古人更是從先秦時期,就已形成用蘭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佩香囊香袋、焚香等習慣。

都道聞香識女人 卻是佳茗遇知音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大夫屈原,有著史上著名的“香草美人”論,以香草美人寓意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離騷》中,可以看出他對香草有多麼喜愛:“扈江離與闢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楚地悶熱潮溼,水多蟲多,屈原把香草佩戴在身上,既能闢穢祛蟲,又能香身顯志,這在當時品行高潔之士中很是風行。

漢期“絲綢之路”的開闢,帶來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龍涎香等,中國開始出現中藥方一樣的香方,特別是宮廷術士們開始積極用多種香藥根據陰陽五行和經絡學說來調配香方,成為和香之始。漢武帝時期出現了著名的香具 “博山爐”。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宗教鼎盛,上自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風氣相當普遍,沿襲至宋朝,便在文人雅士間形成了以精緻清麗見長的品香文化。

2

香草佳茗 物我渾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內外兼修,衍生出多種香的用法,香與茶之間,也因為醒睡提神、修身養性、修行靈妙等共同特質,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香佩。就是將芳香藥末裝在特別囊狀布袋或綢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等處,或裝入貼身衣袋內,以防治某些疾病。《山海經》中記載了佩帶某些藥物來預防疫癘或治療疾病,民間也有佩帶香囊的習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香袋,證實了這種用香之道。

香薰。就是借用中醫的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直接焚香,用以治病或潔淨空氣。焚燒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後發出的氣味,可以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由於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製出的香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黴、或健脾鎮痛。特別是被稱為“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製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

香賞。是對香氛氣味的深化使用,更強調個性賞玩。據說,宋人喜歡趁桂花開放三四分的時候,將花摘下,用熟蜜拌潤,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進行一個月的“窨香”。月滿之後,把一朵朵窨過的桂花放在香爐中的銀隔火板上,隨著炭火悄燻,桂花一邊吐香一邊慢慢開啟,待到花朵完全開放,也就是其花香散盡之時。

香飲。香與茶相遇、相融,交匯成一體,供人品飲。比如用沉香煮水泡茶,將幾粒小小的沉香放入純淨的水中慢慢煮沸,以之沏茶,茶有異香,絲絲縷縷、隱約又長久地浸潤人的口鼻。沉香木是所有木頭中最芳香的,也極其堅硬,別看用來煮水的沉香體積小,能量卻是巨大的,一小塊沉香木可以經過上百次的烹煮,味道卻能依然如故。如果有一天,你覺得沉香的香味變淡了,可以拿出來將它曬乾,之後這神奇的木頭又會重新冒出油脂,香味不改當初,非常耐用。

香草佳茗之用,根本在於人對自然的感悟,秘訣在於喜歡就好。摘幾片柏樹子,用沸水焯一下,然後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陰涼處慢慢晾乾,就製成了東坡居士曾經焚過的“柏子香”。把香橙皮、荔枝殼、梨滓、甘蔗滓四樣廢棄渣料合在一起,就可以誕生清新的“小四合”香。搗爛橘葉,與舊竹篾片一起密封在小罐當中,在火上長時間熱蒸,然後把燻入橘葉氣息的竹片當做香料,在香爐中慢炷,“其香清,若春時曉行山徑,所謂草木真天香”。淡香清茶,風清雲淡,神思交融,心靈世界日益美好。

3

道之所存 行之彌遠

最講究養生的道家早就提出:“上者食氣,中者食藥,下者食五穀”。現代許多科學研究也指出,香味有助於人體健康,如耶魯大學精神物理學中心的學者,指出香薰蘋果的氣味可以使焦慮的人降低血壓,並避驚慌;薰衣草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提高警覺。總之,無論是茶道,還是香道,都不離身心療養休憩之思。然而,每個人的體質並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季節、不用的時間,體質也是有變化的。所以,在茶和香的選擇上,適合的才是最好。同是沉香,生結的沉香藥力相對較為霸道,胃弱的時候就會有損害,熟結的香則較為溫和,適合經常飲用。這個道理好比普洱的生茶與熟茶,生茶力量大,喝多了會傷胃,而熟茶經過歲月的沉澱,會變得柔和很多,反而有養胃的效果。

都道聞香識女人 卻是佳茗遇知音

再有,如何對待添香茶,即在茶葉中加入天然香料製成的再加工茶。很多南方人不接受其為茶,覺得其失卻了茶的本味。而在北方,添香茶卻大行其道,自有市場。以香入茶,自古有之。北宋蔡襄《茶錄》中記載:“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即以一種叫龍腦的香料,加入龍鳳茶(餅茶)以助茶香,進貢皇帝。這可以算是茶中添香的原型。到了明代,茶引花香,增益茶味,其薰香茶法已見諸記載。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梔子、木香、梅花、蓮花、荷葉,皆可入茶。是香是茶,已沒有那麼重要,或許,香亦是茶,茶亦是香。

古人云: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自古以來,茶不離香,香最映茶。可能,只需一脈淺香,一杯淡茶,你就已觸到了文脈道統,觸到了生活的真諦。是的,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