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利維坦按:

除“第三帝國”這個稱謂外,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支持者也稱呼其為“千年帝國”(Tausendjähriges Reich)。只可惜,別說千年了,這個政權從1933年到1945年,也就維持了區區十幾年罷了。不過,即便是這個帝國到了窮途末路之時,也並沒有妨礙希特勒他老人家對於“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的痴迷,這在電影《帝國的毀滅》(Der Untergang,2004)中也可見一斑:

建築師、納粹戰時裝備部部長施佩爾在“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模型前。© 豆瓣電影

在希特勒的構想中,“大日耳曼帝國”(Großgermanisches Reich)才是納粹德國計劃在歐洲建立的一個政治實體國家的官方名稱。德國在1938年佔領蘇臺德地區後,希特勒聲稱神聖羅馬帝國已然“重生”,但他在私下仍會聲稱他的帝國比舊“羅馬”帝國更強大。建立這個國家並不是為了恢復中世紀的價值觀,而是為了“推進一個全新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過往的優勢將與現代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相結合”。

是否有人產生這樣的疑惑:為什麼納粹德國被稱為“第三帝國”,如果這樣的話,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又會是誰呢?好了,別再冥思苦想,下面為你揭曉。

首先,“第三帝國”這一短語首次出現在亞瑟·莫勒·範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於1923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從德意志第三帝國這一名稱的流行程度來看,不難想象,這本書受到了該地區極右勢力的熱烈追捧。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 Wikiwand

該書的作者是一名德國文化歷史學家,在一戰德國戰敗的餘波中,便開始思考德意志民族的處境。他對魏瑪共和國(指1918年至1933年期間採用共和憲政政體的德國,為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成立,譯者注)的成立持懷疑態度,將其視為非自然實體,反之,希望有一個更加民族主義的解決方案。這場革命將帶來德國形式的法西斯主義,擯棄馬克思的思想,轉而融入尼采的思想,並將社會主義與民族主義結合起來。

接下來你可以想象到,這本書對於尚處於發展萌芽階段的納粹黨產生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在莫勒的理論體系中,他或多或少地預言了未來所有德意志民族(包括奧地利)的理想國家可以被稱作德語中的“Drites Reich”(對應的英文為Third Reich)。當然,更完整的翻譯應該是“第三帝國”(Third Empire)。

那麼,在此之前的兩個帝國或者王國是什麼呢?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疆域變遷。© wikipedia

至於“第一帝國”,它指的是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加冕後構建的橫跨中歐大陸的神聖羅馬帝國(羅馬教宗認為查理曼大帝被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但從歷史時期來說彼時只是法蘭克王國,譯者注)。理論上,這一帝國持續了幾乎1000年,其結束時間並無爭議:1806年,奧地利弗朗西斯二世(Francis II)在奧斯特里茨(Austerlitz)戰役中被拿破崙擊敗,不久後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從此滅亡。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希特勒在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Welthauptstadt Germania)模型前。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是希特勒為德國首都柏林重建工程所起的名稱,這是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後、對未來德國的部分想象。“第三帝國的首席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制定了城市重建規劃的很多部分,但是隻有很少一部分規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得以實現。© Berliner Zeitung

對於細心的觀眾來說,1000年這個時間有點兒耳熟,讓人不禁想起了希特勒著名的“千年帝國”宣言。希特勒的“千年帝國”美夢便是直接繼承自後來所謂的“第一帝國”,是德意志人意識抬頭的一種體現。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提及,除了納粹,沒有人將這一時代稱為“第一帝國”,他們如今進一步將其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這一中世紀的實體並非典型的王國,後者以語言為紐帶,有一個既定的首都和一種原生的種族同質性,正如法國或英國那樣。而第一帝國並非如此,它雖然主要由日耳曼民族構成,但也吸收了許多義大利人和斯拉夫人。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雙頭鷹(1510年作)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象徵。© wikipedia

“第一帝國”的第一階段被稱為加洛林王朝。查理曼的統治範圍極為廣闊,達到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的西歐之最。他還幫助教皇抵禦倫巴底人的侵略。當時的教皇利奧三世(Leo III)對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相當不滿,於是決定向這位日耳曼國王請求結盟。他為查理曼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皇帝由羅馬教皇加冕承認,這一舉動表達了希望恢復西羅馬帝國榮光的願望。儘管如此,直至11世紀,當時的人們仍稱自己的國家為“法蘭克帝國”。

無須贅述,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這個帝國是一個由多個王國所組成的鬆散的政治聯盟,起初由執政的君主行使監管權。每個王國都屬於世襲制王朝,例如斯陶芬(Staufens)和薩利安(Salians)王朝。這一階段從奧托尼亞(Othonian)王朝開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王奧托一世(Otho I),據一些歷史學家記載,德意志民族起源於他的統治。這主要歸因於他在955年萊赫費爾德戰役(Battle of Lechfeld)中(靠近今天的奧格斯堡),說服大多數日耳曼王子在他的旗幟下聯合起來抵禦馬扎爾人的侵略。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萊赫費爾德戰役,西格蒙德·梅斯特林 (Sigmund Meisterlin) 的紐倫堡歷史抄本插圖,1457年。© wikipedia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直至文藝復興早期,皇帝一開始那如日中天般權力,也開始逐漸衰落。其中首要原因是皇權與教皇權力的不斷衝突,削弱了皇帝的威望。而二者最著名的衝突結束於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Heinrich IV)被革除教籍,最終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Canosa)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Gregory Ⅶ)懺悔罪過。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在龐大帝國中,較小的王國難以控制,帝王權力鞭長莫及。

從13世紀伊始,皇帝的頭銜便不再世襲,轉而採取選舉的形式,因此被稱為“當選羅馬皇帝”(electus Romanorum imperator)。而選舉特權便從可以對君王進行加冕的教皇手中落入權盛的主教以及所謂的選帝侯(prince-electors)等諸侯的手中。

快進到15世紀後期,“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全稱首次出現,因為該地區主要集中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德語區。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 Militär Wissen

與此同時,皇帝的權力卻日益如強弩之末。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30 Years War)結束後,帝國內部細微的裂痕愈發擴大。同時,諸如法國以及西班牙等其他歐洲列強的威權不斷得到鞏固【參見路易十四(Louis XIV)的名言“朕即國家”(L’état, c’ést moi)】,區域凝聚力與認同感不斷加強。

在查理五世(Charles V)統治時期,在新教改革的影響下,帝國在宗教方面開始分崩離析。伏爾泰諷刺道,“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甚至不是一個帝國。

在這個“帝國”的最後階段,德意志世界的主要力量開始分裂為北部的普魯士和南部的奧地利。在普魯士,統治者是勃蘭登堡(Brandenburg)選侯國的選帝侯,即霍亨索倫(Hohenzollern),他於1701年宣佈成為普魯士國王。奧地利是由哈布斯堡(Habsburgs)王朝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是最後一個擁有(皇帝)頭銜的人,直到帝國覆滅。

《紐倫堡編年史》(Die Schedelsche Weltchronik)中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描繪,居於寶座的是帝國皇帝,在他的左邊是三位傳道人。© Militär Wissen

帝國最終伴隨著一場風暴而土崩瓦解,這場風暴就是拿破崙,他以革命的名義席捲了所有國家,高喊著“打倒貴族”的口號……而與此同時,他或多或少還試圖自立為皇帝。

時間來到19世紀,彼時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浪漫主義登上歷史舞臺。這種藝術類型影響了國家意識形態的形成,在歐洲中部表現為所有德國人渴望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願望。

再將歷史快進一點,(納粹誕生後)神聖羅馬帝國便被其視為諸侯割據狀態的終結和中世紀德國身份的誕生。因此,神聖羅馬帝國誕生出的強有力的帝王被大加褒揚,雖然他們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查理曼大帝曾經因為異教徒的原因屠殺了成千上萬的撒克遜人,對此,“撒克遜愛好者”希特勒頗有微詞。

然而,在浪漫主義思潮之下,許多古老的君王如巴巴羅薩(Barbarossa)以及前文提及的奧托依然被描述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

而這些國王的傳家寶也被半神聖化,或者說被政治化了。例如著名的帝國王冠和其他象徵皇權的信物,即最後一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座,這些在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後被納粹直接從維也納帶到紐倫堡。

紐倫堡是中世紀的城市中心,也是古城堡所在地,再加上城市本身的重要性,這些光環使其成為了舊時代的象徵。它是帝國議會的所在地之一,也是神聖羅馬帝國最高的司法機構之一。同時因為位於戰前納粹政權的中心附近,坐擁地利之便,因此紐倫堡也成為被神化的古代德國和現代德國的中心——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首都。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希特勒和裡芬斯塔爾。© Military History Matters

於是紐倫堡便成為了納粹最聲勢浩大活動——紐倫堡集會的大本營。1934年的集會由萊妮·裡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並被製作成一部名為《意志的勝利》(Triumph des Willens)的宣傳片,最為人熟知的納粹形象大多來自這部電影。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意志的勝利》海報以及劇照:該片記述了1934年納粹黨在紐倫堡召開的全國黨代會,此次黨代會共有逾700,000名納粹支持者出席。希特勒委託裡芬施塔爾製作了這部影片,元首的名字亦在片頭出現,其在製作過程中起到了執行製片人的角色。© Goethe-Institut

1938年9月,在德國與奧地利合併6個月後,從維也納帶來的帝國文物在黨代會上展出。這些文物還包括聖矛,也就是當年朗吉納斯刺穿耶穌的那把長矛,(當然)有傳言稱它被賦予了某種魔法的力量,擁有它的人將戰無不勝。

然而不幸的是,魔法沒有告訴納粹,1945年4月,在一場激烈的戰爭後,美國陸軍第三、第四十二和第四十五步兵兵團將佔領這個城市。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聖矛,又稱為朗吉納斯之矛,現藏於奧地利維也納霍夫堡宮殿。© wikipedia

由於紐倫堡的象徵意義,它被盟軍選擇成為審判納粹戰爭罪行的地方,即紐倫堡審判。

所以,毫無疑問,納粹相當在乎他們所謂的那個“第一帝國”,當然也別忘了,這個帝國是被拿破崙打敗而走向終結的。自然,當法國人失利時,又將是另一番場景。

而這些將我們帶入了“第二帝國”。

無需贅述過多細節,在經歷了動盪的19世紀後,1871年,普魯士——德意志最強大國家——的國王在將領們的驍勇善戰和宰相俾斯麥的縱橫捭闔下,打敗了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統治下的法國人。之後,在普魯士大軍依舊佔領巴黎之時,普魯士國王於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語區國家的領主和皇帝。

普魯士王國(紅色)領土最大範圍(1876年吞併薩克森-勞恩堡後)。© Britannica

街頭巷尾無不在談論神聖羅馬帝國的復興。僅僅把這個新國家命名為“德意志帝國”或“日耳曼帝國”的行為就不禁讓人浮想聯翩。那個被法國人推翻的舊帝國,現在又在擊敗法國人的基礎上重新團結起來東山再起,而兩次的對手都是拿破崙【推翻神聖羅馬帝國的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而在普法戰爭中被打敗的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前者的侄子,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譯者注】。

希特勒政權為何被稱為“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又是哪個國家

屈夫霍伊瑟的紀念碑,約1900年。© wikipedia

最具象徵意義的例子是(這一時期修建於)屈夫霍伊瑟(Kyffhäuser)的紀念碑,它是德國第三大同類紀念碑。紀念碑上,沉睡中的國王巴巴羅薩莊嚴而肅穆,在他的上方,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the first)仿若從群石中破土而出,象徵著預言的化身和國家的救世主。

儘管如此,此時德意志人沒有想到稱這個帝國為“第二帝國”。是的,這個政權確實與過去有相似之處,但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有主權的現代國家。這是一個冉冉新生的帝國,並且嚴格意義上並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二代。

然而,1918年“第二帝國”的滅亡讓許多德意志人想起了拿破崙時代,當時德意志帝國土崩瓦解,受到外敵的打壓。正如之前提到的,他們將此時視為另一個過渡期,一個沒有國王的時期。從本質上講,普羅大眾——尤其是那些反對民主制度的人——開始寄希望於一個新的帝國。

正如範登布魯克所言,“第三帝國”是前兩個帝國的傳承者,如今二者都被視為是德意志統一命運的輪迴。而這個第三帝國即不像神聖羅馬帝國或第一帝國那樣是一個真正的主權國家,也不像德意志帝國或第二帝國那樣包括所有講德語的民族,相反,它還將包括奧地利和波西米亞(當時屬於捷克)。在納粹的民族讚歌“全能的德國(Deutschland über alles)”中,明確提及了該地區的範圍,第三帝國的統治範圍南起義大利北部(如今天所見),北至波羅的海,西及荷蘭,東抵愛沙尼亞。

所以在自封了“第三帝國”的頭銜之後,納粹成為德意志民族歷史的一個自然延續,甚至實現了預言。這也讓他們與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了一脈相承的聯絡。

當然,感謝所有人,也包括他們自己的國民,讓這個“第三帝國”並沒有像納粹期待的那樣國祚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