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箍形器又稱馬蹄形器、斜口筒形器,是紅山文化中一類典型的玉器,出土較多,其造型簡單但功用神秘,備受學術界的關注。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遼寧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玉箍形器

01、玉箍形器概述

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查干木倫蘇木鄉、敖漢旗敖音勿蘇鄉、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所出土的玉箍形器來看,其形制均為扁圓筒狀,腹壁斜直,一端為平口,另一端為斜口。靠近平口邊緣通常鑽有兩個對稱的圓形小孔。這類玉箍形器出自大、中型積石冢內,其出土的位置,多數是橫置在墓主人的頭部,也有的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或肩部的。

02、玉箍形器的功能

從玉箍形器的形制和出土的位置等情況來看,我們對它的功能有以下幾種分析:

02-1、束髮的工具

早期,學者們普遍認為是束髮的工具,原因是其往往出土於墓主人的頭頂位置,但是深究起來發現,玉箍形器的內徑通常有6~9釐米,人的頭髮梳起來不會有如此粗。

02-2、鏟東西的工具

部分學者從造型分析,認為玉箍形器是鏟東西或撮東西的工具,紅山文化時期玉石很珍貴、製作工藝又非常複雜,基本可以排除為日常使用工具的可能性。

02-3、祭祀通神之器

巫師們在舉行祭祀儀式時要具有溝通神靈、天地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還要藉助於手中的禮器才能充分實現。而玉箍形器就是溝通神靈與天地交流的器具。

02-4、生死輪迴法器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玉箍形器是女性產道的化身,象徵著視死如生、生命輪迴,人死後靈魂從頭頂升騰而出,透過玉箍型器迴歸來時之路,等待再次輪迴。

02-5、巫師做法用具

東北遠古滿族先民有一種神祭,在祭祀中首領必同自己的動物主神的巨莽一起現身,為防止在儀式過程中,進貢的物品刺激到巨莽,擾亂現場秩序,所以智慧的滿族先民發明出了“玉箍形器”,以玉之神力如刃之斜口箍於巨頸部、扼其咽喉,有效的降服巨莽。從器物的形制可以看出:“玉箍形器”長度一般在10-15cm,最長不過18。6cm,橢圓形玉器大口一端為斜口沿,便於套入巨莽頭頸處,而玉器的另一端為相對稍小口,口部平整,便於手握操作,平口側部對稱雙孔為穿繩牽著巨莽而設計。當首領結束相關儀式後,方可解除“玉箍形器”,使其才能吞食物品。

02-6、占卜用籤筒

大部分的玉箍形器都有使用痕跡,它的斜口邊沿往往有斷茬,很可能是在使用過程中碰撞產生的。其有可能為占卜器具籤筒。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玉箍形器有用於占卜的籤筒使用痕跡。橫向的痕跡為使用時硬質卦籤與籤筒碰撞的痕跡,豎向的為線切割痕跡。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箍形器,更能進一步證明玉箍形器就是籤筒,因為一起出土了掛籤。為玉箍形器的功能提供了佐證。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03、館藏玉箍形器精品欣賞

03-1、巴林右旗博物館玉箍形器

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巴彥查干蘇木,現藏於巴林右旗博物館。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材呈墨綠色至黃綠色,通體拋光,沁色不均勻。器體呈扁圓筒狀,腹壁較高,略外敞,下端為平口,上端為斜敞口,有明顯的使用痕跡。高19釐米,最大腹徑8。7釐米,壁厚0。6釐米~0。8釐米。

03-2、中國社會科學院玉箍形器

出土於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墓地833號墓,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器身為扁圓筒狀,上粗下細,下端為平口,上端為斜口,通體雞骨白色,估計非玉石本色,為埋藏所致。高14釐米,直徑4。8~6。8釐米,厚0。4釐米。

03-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三地點7號墓,現藏於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器身為扁圓筒狀,上粗下細,下端為平口,上端為斜口,斜口處有使用痕跡。材質為淡綠色閃石玉,多處有紅褐色沁斑和土蝕痕,近底部長徑兩側各有一小孔。高13。1釐米,斜口長徑9釐米,平口長徑6。8釐米,壁厚0。3~0。5釐米。

03-4、巴林右旗博物館玉箍形器

採集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查干木倫蘇木鄉,現藏於巴林右旗博物館。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材質為淡綠色閃石玉,區域性有紅褐色的沁。高12。5釐米,腹徑5。2~7。6釐米,平均壁厚0。6釐米。

03-5、敖漢旗博物館玉箍形器

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敖音勿蘇鄉燒鍋地遺址,現藏於敖漢旗博物館。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材質為淡綠色閃石玉,區域性有黃褐色沁與明顯綹裂。高15。2釐米,腹徑5。9~9。4釐米,壁厚

0。2~0。3釐米。

03-6、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現藏於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器身為扁圓筒狀,上粗下細,下端為平口,上端為斜口,斜口處有使用痕跡。材質為淡綠色閃石玉,內部有明顯線切割痕跡。高18。6釐米,腹徑7。4~10。7釐米,壁厚0。3~0。7釐米。

03-7、克什克騰旗博物館玉箍形器

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天寶同墓葬,現藏於克什克騰旗博物館。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器身為扁圓筒狀,上粗下細,腹壁略外敞,下端為平口,上端為斜口,基本無使用痕跡。材質為淡綠色閃石玉,夾雜有紅褐色沁斑。高9。3釐米,最大腹徑9。3釐米,壁厚0。3~0。4釐米。

03-8、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1號墓,現藏於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器身為扁圓筒狀,上粗下細,腹壁略外敞,下端為平口,上端為斜口,斜口處有使用痕跡。材質為淡綠色閃石玉,夾雜褐色沁斑,近底部長徑兩側及短徑居中處對鑽三小孔。高10。6釐米,斜口長8。5釐米,平口直徑5。1~6。9釐米,壁厚0。5釐米。

03-9、赤峰市博物館玉箍形器

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現藏於赤峰市博物館。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整體呈雞骨白色,區域性顯露淺綠色。器體較一般的箍形器短,呈扁圓筒狀,略外敞,一端平直,一端斜敞。高3。8釐米,最大腹徑7釐米,壁厚0。2~0。3釐米。

03-10、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玉箍形器

1943年入藏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綠色閃石玉,區域性有明顯灰白色與黃褐色斑沁。器身為扁圓筒狀,上粗下細,下端為平口,上端為斜口。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此玉箍形器的獨特之處是在上端斜口處有4圈U形瓦溝紋,雕刻柔和美觀,斜口處打磨精細無使用痕跡。高18。9釐米,最大腹徑11。2釐米,壁厚0。7釐米。

03-1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14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呈青綠色,內夾大片灰白色、黑色瑕斑和裂紋,玉質較差。器體呈扁圓筒狀,上粗下細。上端作斜口,下端作平口,上、下埠邊緣均有多處缺口。近底部長徑兩側各有一小孔,小孔自外向內單面鑽成。高14。2釐米、斜口最寬9。7釐米、平口長徑7。62釐米、短徑6。12釐米、厚0。5釐米。

03-12、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半拉山墓地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為深綠色,器表大部分有白色沁斑。器體呈扁圓筒狀,截面近橢圓形。一端為外敞的斜口,斜口端外邊緣磨薄似刃,邊緣有破損疤痕。另一端為稍窄小的平口,近平口端的兩側面各有一個單面鑽孔。高17。5釐米、斜口長徑9釐米、短徑6。25釐米、平口長徑7。4釐米、短徑6釐米。

03-1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5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青綠色玉材,有黃褐色瑕斑。整體扁圓筒狀。一端作斜口,口大而外敞;一端作平口,開口較小。上下口沿的沿面均磨平或磨薄似刀刃。近平口口緣的長徑兩側,有由外向內單面鑽出的雙孔。內壁有掏取內芯時遺留的線切割痕。高13。3釐米、斜口端最寬8。3釐米、平口端長徑5。9-6。8釐米、壁厚0。5釐米。

03-14、中國國家博物館玉箍形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為黃綠色,整器呈橢圓中空的筒狀。頂部較大,作斜口形式。底部略小,口部平直。器壁較薄,口部邊緣尤顯鋒利。高14。8釐米。

03-15、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四號冢9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為深綠色,泛黃,有大片白色瑕斑。呈扁圓筒狀,長面內凹不明顯。一端作斜口,一端平口略斜,口部邊緣磨薄,平口端可見掏取內芯時的鑽痕兩道。平口端兩側無鑽孔。上下邊緣有多處殘缺痕。高12。7釐米、平口長徑8釐米、斜口最寬9釐米、壁厚0。2—0。5釐米。

03-16、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四號冢15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為深綠色。呈扁圓筒狀,長背內凹有弧度。一端作斜口,一端作平口,兩埠緣部均有殘缺。平口兩側各有一小孔,均為由外向內的單面鑽孔。高11。1釐米、平口長徑6。8釐米、斜口最寬8。3釐米、壁厚0。1—0。65釐米。

03-17、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5號墓出土的第二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呈綠色,有白色瑕斑。扁圓筒狀,一端作斜口,一端作平口。斜口端斜度較大,邊緣磨成鈍刃狀;平口端緣面平,近緣處鑽有對稱雙孔。內壁可見加工時遺留的線切割痕。高10。8釐米、斜口端最寬8。7釐米、平口端徑5。6—7。3釐米。

03-18、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2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為綠色,有白色瑕斑和片裂紋。呈扁圓筒狀,器體較短,器壁較厚。一端作斜口,一端作平口,緣面外斜,背微凹。平口近緣部的長徑兩側各有一個由外向內的單面鑽小孔。高9。1釐米、斜口最寬8。5釐米、平口長徑7釐米、短徑5。5釐米、壁厚0。5釐米。

03-19、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10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黃綠色透閃玉石,區域性偶見似皮殼的淺褐色瑕斑。器呈扁圓筒狀,通體拋光。一端作斜口,腹壁外敞,一端作平口,斜口端粗於平口端。斜口及平口端均磨平,斜口略薄。內壁有掏取內芯時的程鑽和線切割痕。近底部長徑兩側有自外向內鑽孔兩個。高5。6釐米、斜口長徑4。2釐米、短徑2。7釐米、平口長徑3。3釐米、短徑2。75釐米、厚0。32釐米。

03-20、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四號冢2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為綠色,玉料不精,有黑色斑痕,保留部分原玉料巖面。器呈扁圓筒狀,一端作斜口,一端作平口,斜口端粗於平口端。斜口外敞,靠長壁一邊較平,緣面磨製較薄。長壁微凹,內壁近中部有掏取內芯時的程鑽痕跡。平口端緣面磨平,或磨薄似刃,內壁有兩處因線切割遺留的凹槽。平口端近緣部位兩側由外向內各鑽有一小孔。高17。2釐米、平口長徑7。4釐米、斜口最寬9。7釐米、壁厚0。6—0。8釐米。

03-2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玉箍形器

牛河梁遺址第三地點7號墓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玉為黃色,有大片褐色瑕斑。呈扁圓筒狀,一端作斜口,一端作平口。斜口端斜度較大,邊緣磨成鈍斜刃。平口端內壁遺有掏取內芯時的線切割弧形凹槽,外壁中部有一組兩道橫置的弧狀痕跡,平口長徑兩側近邊緣對應各有一個小孔。兩埠部均有殘缺。高13。1釐米、平口長徑6。8釐米、斜口最寬9釐米、壁厚0。3—0。5釐米。

04、作者簡介

姓名:

王建泉

資質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國檢珠寶培訓中心聯合考核頒發證書:珠寶鑑定師、鑽石分級師 、NGTC寶石學家。

執業資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證書:中級貴金屬首飾與寶玉石檢測員。

社會職務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商業大學管理學院寶石與材料工藝學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

:中國玉文化程序 | 古玉材質溯源

本人著作:論文《玉璇璣的探討與研究》在 2021 國家級期刊《科學與生活》雜誌第 28 期刊登 。論文《探討桃山玉的發展前景》在 2022 國家級期刊《科學家》雜誌第 06 期 206 頁刊登。在寶石學家王建泉的頭條號上釋出了《寶石學基礎》、《寶石的未知鑑定》、《和田玉的形成、鑑定與評價》、《國內各產地玉材在古代玉器中的應用》、《古代玉器特徵解析》、《仿古玉器研究》、《解析紅山文化各種玉器的功能》等文章260 餘篇。閱讀量近十萬人次,深受廣大玉友喜愛。

2019 年,中國技能大賽暨首屆寶玉石檢驗員技能大賽,獲黑龍江賽區三等獎。2020 年以來多次參加鑑寶活動,服務民眾。並一直致力於玉文化傳播,為珠寶玉石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解析紅山文化玉箍形器——王建泉

作者:王建泉

注:圖片僅做參考,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玉出紅山》、《紅山玉器研究》、《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玉器時代》及網路等。歡迎廣大玉友提出寶貴意見。如轉載需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