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貪便宜!年份茶可騙不了人

普洱茶是最急不得的一門營生。

前幾天朋友約飯,開席前泡的正是上次送他的巴達山。這款茶2018年做過一批,歷經四年多時間陳化,開湯表現令人驚豔——高香,醇厚,喉韻深長……在座的幾位都是懂茶的,連連誇讚好喝。朋友見狀,急忙將所剩無幾的殘餅包好,小心翼翼塞進自己的公文包裡,唯恐被人“掠美”。

巴達山地處勐海縣西部,緊鄰緬甸。此地野生茶樹資源豐富,人工栽培型古茶園集中連片,是勐海茶區的特色山頭之一。巴達山茶以香韻飽滿著稱,新茶苦澀感較為明顯,如果後續倉儲條件得當,三至五年左右就會展現優秀的後發酵品質。

老茶鬼當年開發的這款巴達山,採用當地六十年以上樹齡正春喬木純料。壓餅前的幹毛茶,審評試泡即呈現滋味鮮爽、花果香濃郁、耐泡度高等優點,能夠轉化出當下的口感,也是意料之中。

很多新生茶開湯難以入口,或寡淡清苦,或艱澀難化,或青草味重,其中既有茶樹品種自身的原因,也與工藝製程的缺陷有關。對於這類先天不足的“問題茶”,寄望於後續陳化改善口感,出現“奇蹟”的機率微乎其微。唯有底子好的生茶,才能存出優質的年份茶——時間令優秀更優秀,令低劣無所遁形。但凡市面上有口皆碑的年份茶,無不是歷經時光洗禮的產物,絕大多數泛泛之輩都被淘汰了。

別貪便宜!年份茶可騙不了人

檢驗一個品牌廠商是否靠譜,並非看其產品包裝如何華美,營銷噱頭如何吸引眼球,廣告打得如何鋪天蓋地,老闆如何長袖善舞……只需觀察其產品系列中,到底有幾款能經得起時間考驗。新茶不好說,年份茶可騙不了人。

然而更多看到的是,廠商們普遍陷入了新品開發的焦慮之中。年份茶既然乏善可陳,只好爛在藏家的庫房,同樣的原料換個名頭,改個包裝,又可以收割一撥韭菜。區區一間小廠,一年能產出數十款“新品”,天知道里麵包的是什麼,當然也不會有人對“新品”的後續轉化品質負責。只要賣得掉就萬事大吉了。

作為品飲消費者,首先要學會“看茶買茶”,而非聽故事、看包裝買茶。茶好與不好,合自己的口味最重要。逢買必試,是選茶的最低要求,不試怎麼知道品質去到哪個層次?

很多打著“雲南茶農”旗號的騙子,在網上兜售25元一餅的“班章青餅”,100多元一提的“冰島”,就是抓住了一些買家“認山頭”、貪便宜的心理,一知半解,急於“撿漏”,最容易上當。這個價位的茶,稍有點常識就明白,只能用最差的原料才稍有賺頭,山頭名號不過是個心理安慰罷了。

有茶友曬出自己放了十幾年的一堆存貨,請大家幫忙“看看有沒有值錢的”。這莫名其妙的一堆,足以印證該茶友是瞎買亂存,完全外行。除了勐庫戎氏的兩餅茶,其餘的都可以毫不猶豫地丟掉了。

對行業基本面缺乏認知,不瞭解品牌廠商的大致狀況,抱著碰運氣的心態買茶,十次買茶能有十次掉坑,茶行業就是如此“水深”。這類茶友有個共性,每每希望“花小錢,辦大事”,結果收了一屋子垃圾貨色,卻沒有一餅能拿出來喝的,錢其實浪費了也不少。

年份茶的品質,折射出廠商的底線。市場是一個無形的篩子,糠秕的歸糠秕,顆粒的歸顆粒,沒有中間道路。

文:老茶鬼(茶界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