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媽媽》的母愛敘事:親情是雙向的救贖

電影《媽媽》的母愛敘事:親情是雙向的救贖

電影《媽媽》表面講的是母女親情,其實是關於救贖的故事。

這幾年,大熒屏不乏講述母女情的電影,《你好,李煥英》,《我是你媽》,《關於我媽的一切》,圍繞年輕女兒與中年母親電影一度是母愛主題影視的核心敘事。

電影《媽媽》把鏡頭對焦阿爾茨海默病人群,講述了一對退休高知母女在親情中相互救贖的情感。影片對老年女性的集中式觀察,對親情的模板敘事有新的探索。

一直以來,歌頌母愛的無私和偉大的主流語境,讓影視作品充斥了雷同的橋段和敘事套路。

2021年中秋檔電影《關於我媽的一切》中,徐帆飾演的母親在患癌後為了試圖拯救誤入歧途的姑娘,決定服用對身體副作用很大的特效藥,犧牲自我,拯救家人的聖母情懷引發不小的輿論爭議。

電影《媽媽》的母愛敘事:親情是雙向的救贖

作為翻拍自韓國《世界上最美的離別》的影片,《關於我媽的一切》借鑑了原片情感細膩的精髓,但其充滿教化感、女性自我犧牲的敘事在催淚的同時也引發一批反感模式化敘事的觀眾不適。

作為人類最永恆的情感,母愛主題電影經久不衰,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新生代受眾的成長也給影視創作者帶來新的創作挑戰。對倡導實現自我價值的獨立女性受眾來說,歌頌犧牲自我的奉獻式母愛屬於陳舊價值取向,很難讓這批使用者買單。

近幾年來,隨著資本的投入推動了電影型別化的市場探索。

一方面,電影行業產量劇增;另一方面,模式感、套路化的陳舊創作模式無法滿足新生代受眾的觀影需求,電影市場不僅呈現出創作者與觀影者代際間的理念衝突,也暴露了製作方表達模式的審美和新生代受眾價值觀的微妙碰撞。

回到母愛主題的影片市場,年輕的使用者群體對母愛的理解和表達有了新的認知和時代審視。

對獨立和價值的追尋是時下年輕受眾們的精神圖騰,她們理解的母親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為家庭犧牲自我和事業的捆綁式符號,而是透過女性對自我的認同,對母親身份的還原與尋找,呈現對女性個人價值的探索。

電影《關於我媽的一切》裡,結局是徐帆飾演的母親以死亡換來女兒的人生覺醒,算是電影最模版式敘事窠臼了。

以死亡化解所有人物矛盾和情節衝突,這種陳舊和蒼白的敘事技巧已經很難讓觀眾接受了

爆款作品《你好,李煥英》用穿越和小品式章節的表達風格呈現了一部相對真誠的影片,儘管從市場和輿論反響上稱得上是成功,但在敘事上依舊是感人催淚式抒情模板,並無突破和創新式表現。

電影《媽媽》的母愛敘事:親情是雙向的救贖

不得不說,電影《媽媽》的導演楊荔鈉對題材的駕馭和表達上的創新給母愛主題電影帶來了新呈現。

85歲的媽媽照顧65歲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女兒,人物關係上的設計轉換,從開篇65歲女兒照顧調皮的85歲的母親,到母親發現女兒患阿爾茨海默病後,一改“老小孩”姿態細心挑起照顧女兒的重任。在親情的互相救贖中,完成母愛的傳遞和迴歸。

影片對母愛的刻畫有一條隱性的線索,女兒的情感和心結。奚美娟扮演的65歲退休高校教師,作為高知女性一直未婚,在患阿爾茨海默病前後都在與已去世的父親發生著牽連,整理父親的生前工作日記,找朋友幫忙出版父親的日記。

行為線索指向女兒記憶中最不可忘卻的執念,不僅是對父親未完成夙願的最後一分努力,也是女兒對父親深感愧疚的內心救贖。

女兒在患病失憶後對母親袒露了對父親的未解心結,年輕時對父親的愧疚一直深藏心底,選擇做義工的方式,企圖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寬恕。

文淇飾演的“問題少女”戲份雖少,但對全片的主旨有點題的意義。影片裡的“問題少女”在公交車上栽贓,入室作案被警方抓獲後,奚美娟扮演的65歲的女兒選擇了寬恕,並給她一筆錢。文琪扮演的小女孩面色冷漠地對女主說,你千萬不要對我有同情心,沒準是我成全了你呢?

這正投射了女兒的心理,犯了錯的女孩子很像是當年年少無知的自己,原諒少女是希望曾經不懂事的自己可以被寬恕。這對長期持愧疚心理的女兒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成全和解脫。

85歲的媽媽用耐心和愛心喚起女兒的回憶和親情,女兒在內心不斷釋放對父親的愧疚和自我救贖。

當年幫助的“問題少女”帶著自己的小女兒歸來,不僅考上了成人大學還開始了新的人生。這對母女給另一對母女帶來了新的生活,而年輕的小母女則回饋給母女倆親情的溫暖和陽光。

母女的愛在救贖中完成了傳遞和昇華,她們是彼此拯救必須溫暖的自我。

一味的歌頌母愛偉大讓人反感,歌頌愛其實是單方的道德捆綁,救贖則是雙方的互動。比起自我犧牲,自我感動式的常規敘事核心,影片對母愛的展示有了更深的探索。

女性導演對情感的表達往往細膩和溫暖,導演楊荔鈉有表演經歷和紀錄片經驗,對演員的選擇和呈現方向上也凸顯出其女性視角的敏銳,對人的情感呈現沒有過分誇張和失真。

終於能看到不歌頌式的母親類影片了,希望以後的觀眾也別再用“母愛太偉大了”這種表達解讀電影裡的母愛了。母愛不需要偉大,只需要真實。

END

關於賬號主理人

跑過多年新聞,導過紀錄片,做過投資。在內容生產和投資行業裡洞見世相和人性。會批評更喜歡建設,喜歡有思維高度和看透本質的人。這裡有碎片化的思考和生活隨想,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