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彈幕嗎?

文|讀者:靜思

朋友給我推薦了b站上的一個搞笑影片,她說很火、很幽默,讓我趕緊去看。

我點開那個10分鐘不到的影片,還沒來得及看清一幀鏡頭,就被一波又一波的彈幕排山倒海撲過來。架勢猶如我捅了一個馬蜂窩,還沒顧得上掩面就被惹惱的馬蜂鋪天蓋地扎過來,一副不把我紮成個篩子誓不罷休的樣子。

中年的我,內心確實要被這1.1萬條彈幕扎得千瘡百孔了。

彈幕,真真切切讓我意識到,我的撲騰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水了。這顆大腦,無法理解發彈幕的樂趣、也不具備看彈幕的腦容量了。

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彈幕嗎?

年輕人對彈幕的熟悉大概猶如當年我們對聊天室、論壇熟稔一般,這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稀疏平常的事物之一。但彈幕對我來說還是聽聞已久,但知之甚少的領域。於是,我上網搜尋了一番,才知道原來彈幕網站的鼻祖是日本某個動畫網站,該網站增加了即使評論的功能——也就是彈幕,從而提升觀看者之間的互動性。

現在但凡是個影片網站,不能讓網友發彈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網站裡有影片。

其實彈幕類似我們80後這一代古早年間逛論壇看帖子時留下的評論,只是彈幕是以從螢幕前飄過的形式出現,看上去就像是飛行的子彈。

我是否可以把彈幕理解為評論的GIF格式?

如果如此,那我稍微能夠理解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愛發彈幕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在一個廣場看熱鬧、當吃瓜群眾時,你不僅可以冷眼旁觀,還可以隨時下場“參戰”、評頭論足、即興發表感想,卻還能隱姓埋名、不用露臉兒、不用成為眾矢之的,既滿足了自己的“偷窺”的慾望、還避免了招惹麻煩。聽上去是不是很爽?

當年,我們在論壇寫評論的這批人就是這種感覺,只是即時性沒有現在的彈幕這強。

但無論是過去寫評論還是現在的發彈幕,它們都能給屏幕後的人營造更好的氛圍感,它們讓我們這些看客找到了陪伴的感覺

:原來還有這些人(這麼多人)和我一樣喜歡這個影片、喜歡這個博主、喜歡這期內容、對這件事物抱有如此相似的看法……

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彈幕嗎?

圖源 | bilibili@老番茄

網友們常在網路上說的一句話“別告訴我只有我一個人xxx”,彈幕會讓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

我問了1999年出生的表弟,他為什麼喜歡發彈幕?

他說,你想想啊,我一個人工作了一整天、八到十小時,然後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家,一個人蝸在十平米左右的出租屋裡、吃著高油高脂的外賣,當下當刻,我能找到最便捷(不用外出)也最便宜(不用花錢)的小樂趣就是一邊刷影片、一邊發彈幕了。當我看到那麼多人也在屏幕後面、和我說這類似的話時,它會讓我覺得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苦累的味道也就不那麼濃了。

《致命女人》裡的劉玉玲說過:“一起比慘、痛苦減半”。

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彈幕嗎?

《致命女人》劇照

在發彈幕的“操盤手”心中,那飄過的一個個彈幕,不僅僅是陪伴,更是找同類、找認可繼而獲得安慰的一種方式。

當我把這種行為帶入到我和好友們聚在一起吐槽自己的老公、熊孩子時,瞬間就理解了大家的心境。

愛發彈幕的人,不僅是在找陪伴、找認同、尋求安慰,大家還能透過發彈幕來進行自我表達。

我在看一些情感類或者浪漫影片時,時不時就會看到那種表白的彈幕:“xxx我愛你”、“好想xxx能看到這條彈幕,讓她知道我愛她”。

一開始,我還覺得莫名其妙:你幹嘛要在人家撒糖的地盤大聲表白啊?這不添亂麼!

作為無論喜歡還是分手,都要當著彼此的面、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說清楚的我,無法理解這種物件失焦的表白方式。這種表白就像投入大海的小石子、埋在沙漠裡的種子,永遠激不起浪花、也無法結果開花。

但後來,我逐漸想明白了透過彈幕表白這個行為,這和我們年輕時會暗自把喜歡的人的名字刻在教室的桌子上、刻在校園的某棵樹上玩的那套把戲是一樣的。

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彈幕嗎?

《最好的我們》劇照

或許這個表白的人已經當面示愛但未成功、或許這是一個羞澀的人他連看對方一眼都要找個旁邊的角度才看凝視、又或許這個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這段戀情根本就不會開始。當愛無法說出口,或者鼓起勇氣說出口的愛沒有得到想象中的迴應時,表白者需要另闢蹊徑才能讓自己內心的那團火焰冷卻、或者隱藏起來。

我們都在青春疼痛文學或者電影裡看過這樣的橋段:某個人面朝大海、用盡全身力氣吼出“我愛你xxx”這句話,然後憑海浪聲吞沒掉這份心意。

這像是某種青春愛情的告別儀式,而彈幕就是現在年輕人表白的那片海洋。

海洋聽過多少“我愛你”、目睹過多少無疾而終的愛,他早已能做到冷眼旁觀、心無波瀾,而那些沒有收穫到心儀愛情的人,只是想在這裡尋一個小角落,撫慰自己受傷的心罷了。

網際網路是有痕跡的,素門凡流的我們也不過是想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一絲自己的劃痕。

我承認,彈幕確實有自己的魅力所在,有時你不需要發,僅僅是看,它就能給人帶來無限歡樂。

作為《紅樓夢》的鐵粉,有段時間我特別喜歡在b站上網羅有關《紅樓夢》的周邊影片。

其中有一個“不正經”的影片是“解構”寶玉和黛玉吵架的一場戲。

寶釵過生日、其中一名唱戲的伶人扮相有點像黛玉,被史湘雲當眾點出,寶玉給她使眼色,他怕林妹妹多心他人將自己比作戲子,結果寶玉把兩位都得罪了。事後,黛玉同寶玉大吵一番。

原著中,寶玉和黛玉吵架無數,這次吵架本也不是一出大戲,但up主拿出來幽默“解構”、再加上眾多彈幕的“加持”後,劇本就特別搞笑。

王熙鳳:你們看這人(唱戲的人)的扮相像誰?

彈幕:沈眉莊、貝利亞奧特曼……

黛玉哭哭啼啼問寶玉:你安的什麼心?

彈幕:安的陵容心……

黛玉在同寶玉的爭吵中一連串的反問輸出後,

彈幕:寶玉震驚中、寶玉宕機中、寶玉大腦過載中、寶玉人麻中、寶玉程式未響應、寶玉靈魂出竅中、 寶玉。exe已停止執行、寶玉cpu燒成灰中

我:看完這些彈幕,曹公地下有知得笑醒吧。

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彈幕嗎?

《紅樓夢》劇照

不過,即便我能理解年輕人喜歡發彈幕,還是接受不了彈幕這種形式。

“接受不了”不是心理上排斥、感情上厭惡,純粹是能力有限導致的。

中年的我,雖然大腦還不至於退化,但一心二用的能力確實越來越弱。在開啟影片的同時,如果我不關閉彈幕,作為一個對文字敏感的人,我會不由自主盯著一個又一個的字看下去,全然忘記自己的初衷是打算看影片的。

而且,當彈幕特別密集地劃過時,真的會讓我產生一絲挫敗感:我閱讀速度不算慢啊,可終究還是趕不上彈幕的車速啊。

所以,每一次,當我開啟一條影片時,第一個動作一定是先關閉彈幕,再看影片。

只有我一個人不喜歡彈幕嗎?

《分手的決心》劇照

這個行為讓我想起熱拉爾迪娜·莫斯納-薩瓦在她的著作《愛生活,不愛也行》裡提到的“格格不入”的感覺:

那是一種“落在靶旁”的感受,這種“在場,又彷彿不在場。場子明明在那兒,但就是沒能擠進去,一步之差而落在一旁”的感覺。

“格格不入”就像小小的碰壁一般,是一種無傷大雅的窘境。不是什麼大事兒,只是周遭一種隱隱的氛圍,讓你感到既沒有被完全冷落,也沒有被真的認可。它讓你沒什麼好高興的也沒啥好不高興的,只是有點不自在而已。

隨著我年齡的增加、世界日新月異的變遷,我想這種“不自在”的感覺可能會更強烈、更頻繁吧。

仔細想一想,哪裡是我容不下彈幕,分明就是彈幕和它那些由越來越多新鮮事物所組成的時代正在漫不經心地淘汰我。

它們將我靜靜地留在了沙灘,而我只能拖著緩慢的步伐,看著朵朵浪花向前奔騰不息。

排版:田甜/ 稽核:同同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

三聯生活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