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在洗澡的時候容易靈感大爆發?

為什麼人在洗澡的時候容易靈感大爆發?

(IC photo / 圖)

靈感,玄之又玄,難以捉摸,而看起來毫不相關的浴室,卻成為了人們公認最容易出現靈感的場所。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工作或者學習中,久久思考的難題,在洗澡時突然找到了答案,又或者是洗頭的時候,腦海裡平白無故地冒出了絕妙的靈感。

著名電影演員、導演周星馳,就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在洗澡的時候,想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臺詞,尤其是那句“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因此他特別喜歡洗澡,洗一次至少兩個小時,感覺水在頭上衝著的時候,靈感來得特別快。

別的不說,在經歷了一天的辛苦奔波之後,開啟熱水洗澡確實是最簡單愜意的放鬆方式了,熱水一開,睏意和疲勞都消除不少。可是放鬆的辦法這麼多,為什麼偏偏是洗澡,容易帶來靈感呢?

淋浴效應是怎麼回事

我們常常把不能用科學來解釋的現象,稱為“玄學”,至於洗澡時容易產生靈感這件事,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十年之久,用不同的試驗在科學與玄學的邊緣來回試探。

從研究的時間跨度上來看,心理學家可能最有發言權。2012年,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的官方期刊《心理科學》上刊登的一篇論文認為,雖然靈感從何而來尚未清楚,但是人們與外界進行簡單的互動,能夠有助於激發創造性思想。

不過,當時提出的結論對活動的範圍和種類,也沒有作出具體的解釋。就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言,簡單如喝水、走路等一天重複數次的動作,也甚少能帶來靈感。

最近刊登在期刊《審美、創造和藝術心理學》的研究,試著探索了簡單互動與創造性想法的邊界。作者認為,走神要適度,對任務過於專注或者過於分心,都無法讓創造力流動起來。

研究的難點在於,為了便於觀察注意力對結果的影響,參與試驗的志願者常常被要求執行若干任務,這樣一來,參與者的精力高度集中,很難達到試驗所追求的那種放鬆狀態。

研究人員設計了兩個試驗,在第一個試驗裡面,參與者需要在90秒內,儘可能地想出磚頭或者回形針的多種用途,然後分成兩組觀看不同風格的影片,一組是經典電影裡的戲劇化片段,一組是平平無奇的男人疊衣服。

影片結束之後,參與者獲得45秒的額外時間,完善之前提出的創意想法,研究人員將根據他們觀看時的分神程度,和作答中的新穎度、創意數量,評估思維發散與創造力的聯絡。

結果顯示,電影組的答案裡面,參與者越是分神,創造性就越高,而疊衣服影片組的創造性整體低於電影組。

第二個試驗過程跟之前的相差不大,區別在於研究人員明確告訴一半的參與者,觀看影片後會再次獲得思考和作答時間,而另一半參與者只得到了可能會提問的模糊提示。有意思的是,知道自己還揹負著任務的那些參與者們,給出了更多的答案,創造性卻偏低。

為什麼人在洗澡的時候容易靈感大爆發?

(IC photo / 圖)

適度思考,適度放鬆

其實上面這個看上去複雜無比的試驗,並不能完全解釋清楚靈感從何而來,但它透過彎彎繞繞的步驟,微妙地指出了關鍵一點,那就是走神有助於產生靈感,前提是你得參與某種恰當的活動。

那麼,這種“恰當的活動”除了洗澡還有哪些(首先排除觀看疊衣服影片),目前還不明瞭,事情彷彿又一次回到了玄學的怪圈。在科學家搞清楚原理之前,我們姑且降低難度,看看創作時大腦是如何活動的。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團隊,在2018年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公佈了一項畫風很不一般的試驗成果。研究人員找到一群流行音樂藝術家,用相同的節奏進行演唱,其中一組即興創作,一組演唱排練好的歌詞,同時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他們的腦部活動。

對於大腦而言,即興創作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僅需要靈感到位,還要快速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把一團亂麻的思緒梳理清楚,轉化成創作輸出。

透過掃描畫面,研究人員發現即興創作的那組,大腦內側前額葉活動更為活躍,背外側前額葉活化減少。也就是說,負責聯想和情緒反應等功能的大腦區域,比負責做決定的區域,在即興創作中承擔了更重要的作用。

這跟日常生活中的大腦活動恰好相反。一般情況下,大腦背外側前額葉主管工作、記憶、計劃、注意力等功能,甚至承擔“法院”的角色,執行道德規範決策機制。

光知道大腦在創作時如何運轉還不夠,別忘了,多巴胺也是一種能夠增加大腦活躍程度的神奇物質。

神經科學家佛拉爾帝認為,多巴胺在創作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而良好放鬆的環境,有利於多巴胺被大腦吸收。再者,如果你經過了長時間的苦思冥想,洗澡就會成為思維的“孵化器”,讓那些散佈在潛意識角落裡的想法,從腦海裡打撈上來。

總之,靈感的誕生至少需要一個放鬆精神、多巴胺活躍的場合,同時還不能太專注,不能過分無聊,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可能也只有浴室了。

小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