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中國芯起步不算晚,重視程度也不低,那為什麼還總是被老美壓著打?

自2018年老美突然發難以來,中國芯熱度空前高潮,我們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好像與老美的差距,還是越拉越大,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每一位產業從業者深思!

中國芯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IT產業要想高速發展,技術、市場、人才、資本缺一不可,而且是一個生態化的演進過程,靠幾個政府支援的領軍人物,不可能力挽狂瀾。只有產業的整體水平提高了,企業個體的競爭力才能表現出來。

我們現在缺的不是技術、市場、人才、資本,某個單一條件,而是四位一體、正迴圈的產業生態。我們現在除了市場需求全球第一,其它條件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好的產業生態是,沒有資本吸引資本,沒有人才吸引人才,沒有技術創造技術。

只有資本、人才、技術,能在市場化的條件下“自迴圈”起來,我們的晶片產業才有希望。

所以我們當下的重點,不是要募集多少錢,打多少大戰役,而是要最佳化產業環境,讓適合中國芯生成長的“土壤”自己長出來。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美國晶片業自上個世紀30年代起步以來,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儘管在1980年代,日本在儲存這一細分市場,有過短暫的超載,但很快就被打下來了。這一切,都得益於美國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美國政府好像什麼都不做,但又什麼都做了。

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體制優勢,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兩彈一星”這種不計成本的國家戰略級“大國重器”上,我們的體制優勢可以奏效。但在晶片這個市場化極高的“民用產品”上,效果卻差強人意。

我們當然可以不計成本造出晶片,但沒有人用得起,沒人用得起,就不能產業化,不能產業化,就不能形成良性迴圈,沒有良性迴圈,就無法聚集出產業生態。

過去30年,中國很多牛X的專案,在付出巨大成本之後,僅僅出了一個專案報告,相關成果就被束之高閣。我們花了大錢,卻只打了個“水漂”!實在可惜。

因此,中國芯要想突圍,光成立“大基金”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讓晶片產業“自生長”的環境。這需要產、學、官、研四方的共同努力。

不好的訊息是,我們的產業思維,還沒有形成根本性的轉變,西方對我們的封鎖,也沒有減弱。而好訊息是,中國芯並不是哪哪都不行。在超級計算機領域,我們的晶片並不差,甚至還要略勝一籌。但在桌面和移動晶片領域,我們至少還有三五年的差距。

而就在上週,有訊息傳出,臺積電1nm工藝新廠選址已經開始,國內7nm才剛剛起步,差距是十分明顯的。我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時間如此緊迫:中國芯正面臨一場生死競速,而我們似乎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突圍路徑!

以筆者淺見,未來中國芯要想真正突圍,體制優勢和市場化轉型,都需要加速升級,而且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有國家主導,沒有民營生態,中國芯永遠走不出陰霾!期待中國芯越來越好!(文/海剛 極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