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前段時間,我聊了聊新消費浪潮已經過去四五年了,為什麼爆款那麼多,但是沒有幾家真的做成了大牌。

得出的結論也很簡單,

靠流量餵養長大,以廉價為唯一優勢的快消品,是無法成為真正的大牌的。

不過近段時間,我發現,也有一些國貨品牌沒有走這條路。相反,它們一開始就瞄準了愛馬仕,LV和YSL,希望打造所謂「中式奢侈品」。

比如最近在行業內被討論很多的端木良錦,主打用木材製作包袋。同時也有絲巾、卡包、雪茄筒等品類。

它的包價位大概在20000到60000元,完全達到了高奢品牌的價位。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另外,香水領域也成為了不少國貨品牌「衝擊奢侈」的主賽道。例如主打東方特色的聞獻,30毫升的價格能達到850元,單價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國外高階沙龍香。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圖片來源:微博@文獻DOCUMENTS

此外,還有靠著香氛產品進入市場的觀夏,以及走商業香水路線,喊著要對標香奈兒5號的AROMAG蘊藉。都是「新中奢」的主要玩家。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圖片來源:微博@觀夏tosummer

我最近也研究了一下國貨奢侈品,

這期我想從奢侈品的底層邏輯聊起,談談中奢品牌的痛點。

01

在聊之前,還是先界定一下所謂的奢侈品。

我這期提到的奢侈品,主要是指時尚領域的奢侈品。比如服飾、美妝之類的。

但不包括豪車、遊艇、魚子醬等等非時尚類的奢侈消費,也不包括房產這種具備很強投資屬性的東西。

事實上,透過衣著反映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和自我價值,幾乎是人類的本能。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會用石頭和羽毛來裝飾自己的獸皮,展現自己的地位。無論是古中國、古波斯和古埃及,人們都透過華麗的服裝來區分等級。

從金銀到珠寶,從奇珍異獸的毛皮到精雕細琢的手工製品。奢侈品,從來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

但作為一個行業的奢侈品業,出現的時間在18、19世紀的法國。如今人們追捧的LV、愛馬仕、卡地亞這些頂奢品牌,都來自當時為王室貴族打造手工製品的匠人們。

例如路易·威登本人,就是給貴族製作旅行箱的工匠。而愛馬仕的創始人蒂埃裡·愛馬仕,則是一位在諾曼底製作馬具的匠人。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因此,這個行業從誕生之初,就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

即使到了19世紀,君主政體在大多數國家已經被廢除,但人們對王室的仿效心理卻沒有消除。這種對權力的崇拜,直到今天,依然構成了奢侈品牌的核心品牌價值。

而到了19世紀末,情況出現了一些變化。

隨著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企業家和金融家成為了與封建貴族具有同等地位的「新貴族」,他們擁有前所未有的消費力。在這個時代,一些舊奢侈品牌依然受到追捧,而類似香奈兒等一批代表著新崛起的資產階級趣味的品牌,也開始嶄露頭角。

奢侈品行業真正來到現代,是在二戰之後。

無論是歐美,或是日本,中產人群開始湧現,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嚮往富人的生活方式和品味,手裡錢雖然不多,但勝在基數龐大。

他們不僅全盤接受過去的奢侈品,也催生了大量全新的奢侈品牌。例如迪奧、紀梵希,還有後來的YSL,更晚的Tom Ford等等。

相比過去那些服務皇家和權貴,有著工匠背景的奢侈品牌,這一代新品牌的主導者是服裝設計師。因此這些奢侈品牌無論是價位還是品牌形象,都顯得更加親民,也更加遵循時尚行業而非奢侈品領域的規則。

但無論如何,奢侈品都是一個事關權力和身份的遊戲。

而這場遊戲的玩法,從19世紀就已經確定,帶有強烈的殖民主義和封建色彩,

雖然經過了上百年的資本主義改造,但湊近了聞,內味兒還是挺衝的。

比如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大部分頂奢品牌,都誕生在被視為「old money」的歐洲。而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也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但無論數量,還是檔次,顯然都比歐洲品牌差了不止一點點。再往下,日本也有自己的奢侈品牌,但在鄙視鏈上,那就往下了。

而中國加入這個遊戲,那就更晚了。

02

1994年,香港著名企業家鄧永鏘創立了品牌「上海灘」

(Shanghai Tang)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鄧永鏘

這是一個主打旗袍和唐裝的品牌。以30年代十里洋場的舊上海為風格靈感,將東西方文化交融時期的審美風格融入自身的視覺體系。而品牌名裡面的「Tang」則是來自姓氏「鄧」的粵語拼音。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作為香港鄧氏家族的第四代,鄧永鏘在政商界和文化界都如魚得水,他的社交圈裡不乏當時還是英國王儲的查爾斯,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賭王何鴻燊之類的政要名流,也有當時還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維恩斯坦,以及名模凱特·摩絲,影星娜奧米·坎貝爾之類的文娛名人。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靠著文化上的敏銳度和廣泛的人脈,鄧永鏘把上海灘這個品牌成功輸出給了不少名門貴族與駐港外商。

1995年,鄧永鏘把「上海灘」大部分股權以1。02億港幣賣給了南非的倫勃朗集團。這個集團經營業務橫跨菸酒、礦業、國際投資,如今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之一的瑞士歷峰集團,也是倫勃朗集團將旗下奢侈品業務剝離出來成立的。

四年後,上海灘又被歷峰集團收購,門店也逐漸拓展到全球各地。

因此,上海灘可以說是第一個被全球時尚界認可的中式奢侈品牌。也是最早進入國際奢侈品資本體系的品牌。

而在上海灘之後,最著名的中奢品牌,應該就是「上下」

(SHANG XIA)

了。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上下這個品牌最大的標籤,就在於它是在愛馬仕的「關懷」下誕生的。

2008年,歐美經濟受到金融危機嚴重衝擊,奢侈品市場遭到重創。

與之相對,中國的奢侈品消費保持了穩定增長。

根據貝恩諮詢釋出的《2009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2009年,中國市場規模達到了96億美元,在全球份額達到了27%。而且增速非常快,達到了12%。

從00年代中期到10年代初期,世界奢侈品三大集團LVMH、歷峰以及開雲

(當時還叫PPR)

的銷售額裡,中國市場的佔比都有兩位數的增幅。

可以說,2010年前後的奢侈品行業,中國就是全村的希望。

一個巨大的金礦就擺在這裡,自然有人希望變著法子去開採。

2010年,設計師蔣瓊耳和愛馬仕合作創立了上下。

這個品牌定位為「中國風的生活方式奢侈品牌」,除了時裝鞋包,主營業務還包括家居飾品,傢俱以及茶葉等禮品。在設計上,運用了大量羊絨氈、薄胎瓷、紫檀木、竹絲扣瓷等中式風格的材質。

頂著愛馬仕光環誕生的上下,不僅獲得了許多品牌難以企及的曝光,也得到了愛馬仕集團在生產技術和營銷手段上的支援。

2013年在法國開設的首家海外旗艦店門店,更是直接開在愛馬仕全球旗艦店對面,算是面子給足。

除了上海灘和上下,出身中國臺灣的瓷器品牌法藍瓷,隸屬於開雲集團的珠寶品牌Qeelin麒麟也都被認為是「中奢」的代表品牌。

從這幾個品牌的發展歷史就能看出,國貨想要進入奢侈品這個行業,門檻不在於設計或者是價格,

而是你有沒有參與到由權力、身份、資本和西方傳統共同構成的這個遊戲中。

上海灘能入局,是因為鄧永鏘和政界高層交往密切,屬於圈內人。況且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足夠有意思,可以支撐起奢侈品所需要的傳奇性。

而上下能入局,是因為愛馬仕看到中國市場的機會,於是給了這個品牌一張門票。況且和「把中式審美賣給西方人」的上海灘不同,頂著愛馬仕光環誕生的上下,主要還是希望賺中國市場的錢。門店也是主要開在國內,海外門店只有新加坡和巴黎兩家。

順便說個小八卦。

麒麟的創始人之一Guillaume Brochard在創立這個品牌之前,就是知名腕錶品牌玉寶的總裁,也是圈內人,而他最著名的身份,其實是張曼玉的前男友。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麒麟標誌性的設計,也就是葫蘆形的項鍊,就來自張曼玉的想法,也是由張曼玉本人在戛納電影節帶火的。

而這位Brochard先生現在的妻子,正是上下的創始人蔣瓊耳。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所以說,時尚這東西,它確實是個圈啊。

只不過,如今無論是上海灘,還是上下,中奢的日子都不算好過。

03

先說上海灘。

被歷峰集團收購,並沒有給上海灘帶來太多優勢。

歷峰的長項在於珠寶、腕錶等硬奢品類,而不是女裝。在職業經理人的規劃下,上海灘放棄了專注中式女裝的定位,轉型全線型奢侈品牌,並且加入大量西方元素,使得整個品牌的定位非常奇怪。

很多消費者認為,上海灘更像是一個西方遊客購買的紀念品品牌,而不是真正的中國顧客會購買的品牌,更不是能讓全球奢侈品市場買單的品牌。

而2017年,創始人鄧永鏘因病去世,更讓品牌失去了和高階市場的連線。

同年,這個品牌被歷峰出售給義大利私人資本,第二年,上海灘又被賣給了本土投資機構雲月投資。

而在資本的轉手之間,這個品牌也一直缺少作為「靈魂」的管理團隊。

義大利人收購後,找來了菲拉格慕的創意總監Massimiliano Giornetti,希望他能將這個品牌打造成和香奈兒,迪奧同級別的高奢品牌。但隨著公司再次出售,Giornetti宣佈離職。新任創意總監鄧愛嘉,正是創始人鄧永鏘的女兒。

這位新總監嘗試為上海灘完成年輕化和降價,但不到兩年,鄧愛嘉也宣佈離職。

曾經作為「中奢第一品牌」的上海灘,如今還能不能重現光彩,我只能說,不好說。

至於上下,早在2013年,外媒就質疑過,身為一個奢侈品牌,卻沒有足夠的盈利能力,甚至一直在虧損。

到2020年,愛馬仕終於不願意繼續當奶媽了,它把上下的股份賣給了法拉利母公司EXOR集團。

而這個品牌最近的新聞,是創始人卸任CEO。

04

到這裡,我們就可以聊聊中式奢侈的核心問題了。

很多媒體在總結中奢的問題時,往往會把問題歸結於「中式風格過於老氣」,或者是「中國文化軟實力不夠無法輻射全球」。

我覺得都沒有說到點子上。

首先,中式風格老氣這個說法,各種品牌這幾年玩的國潮風,還有漢服在年輕人群體裡的流行,基本可以否定掉這個說法了。如果還覺得老氣,要麼是設計師不行,要麼是品牌定位有問題,鍋肯定丟不到中式風格的頭上。

至於文化軟實力不夠的說法,其實很有迷惑性。

中國文化輻射力強不強,見仁見智。

但中奢不行,顯然不是因為這個。

你說文化軟實力,日本夠厲害吧?那麼日本的奢侈品牌呢?的確是有高田賢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名聲在外,但在全球時尚業肯定到不了頂級。

說到日本時尚,你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優衣庫。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哪怕隔壁韓國,這幾年文化輸出做得風生水起對吧?

那麼韓國的奢侈品牌有存在感嗎?顯然也是沒有的。

所以中國文化輻射力不夠,也不能解釋中奢的困境。

奢侈品是個很好玩的東西,它的價值並不來源於它本身,而是來自使用它的人。

當封建貴族佔據權力,為他們服務的工匠品牌就會成為奢侈品。當資產階級登上舞臺,為他們做高階定製服裝的品牌就會晉身奢侈品牌。

國產愛馬仕,十年不成

當城市中產依靠消費力和人口數掌握主流話語權,也會出現一批專為他們準備的輕奢品牌。

如果沒有權力的背書,那麼一隻鱷魚皮包,能比一隻帆布包貴上十幾萬嗎?不太可能吧。

而擴充套件到國家層面,也是一樣的。

只不過在我看來,這個行業很過時了。

全球的奢侈品行業,其實都還停留在19世紀末的世界秩序裡。在那套秩序裡,歐洲是世界中心。而美國只不過是暴發戶,至於日本,就更加是文化上的邊緣地帶了。

而中國當時還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狀態,話語權也就更小了。

即使如上海灘和上下這樣的品牌,能夠以人脈或者資本力量,維持一個奢侈品玩家的角色,這樣的身份也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

當中國奢侈品牌帶著中式傳統美學進入這個行業時,會發現整個行業壓根不會帶自己玩,

所謂東方美學,從來無法平等地進入由法國、義大利和瑞士這些國家構築起的,有著百年曆史的奢侈品牌秩序。

而奢侈品的消費者,其實都是很敏感的,雖然他們未必能清楚地分辨,但他們可以感知到這種秩序的存在。

而且他們會預設這種秩序是天然合理的。

原因也很簡單,奢侈品本身就是用來表明身份,強調差異和既有秩序的。奢侈品的價值也源自這種秩序的存在。

當他們消費奢侈品,實際上是在消費這種差異和秩序,你又怎麼能要求他們去反思這樣的秩序,甚至突破這樣的秩序呢。

中奢的痛點就在於此。

而如今的新奢侈品牌,其實和十年前區別並不太大,依然選擇將重點放在「東方特色」上。

這也是我對這些「新中奢」並不那麼看好的原因。

做生意的人總是會陷入一個奇怪的邏輯,那就是我要做一個「中國的xxx」,手機要中國的蘋果,家居要中國的無印良品,奢侈品也要有中國的LV和愛馬仕。

但問題在於,我們不是什麼東西都需要做一箇中國版。

特別是奢侈品。

我們都理解,做奢侈品是一種難以抵擋的誘惑。這無疑是一樁好生意,只靠印logo就能賣出高溢價,況且哪怕如今全球經濟壓力都不小,奢侈品依然堅挺。愛馬仕,LV,香奈兒連年漲價,不妨礙他們連壓倉底的庫存都能賣空。

但奢侈品行業的代價,其實是整個社會承擔的。越是貧富分化,階層壁壘越堅固,權力越絕對,奢侈品越是能展現它的價值。

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人並不一定需要自己的奢侈品牌。

況且,奢侈品所代表的,是一個過時的價值體系。既然無法融入,那麼幹脆別融入了。

如果有更多的平價大牌,更多的科技品牌和工程師品牌,守著一百多年前的舊秩序食古不化,好像也沒那麼有趣。

參考資料:

《高階定製完全不同於奢侈品 “例外’走紅與‘奢侈品’無關》——廣州日報

《東方奢侈品的變形記——Shanghai Tang上海灘、上下、觀夏們的野望》——風尚中國

《中國本土奢侈品牌的崛起》——fashionnetwork

《端木良錦再獲投資,中國本土品牌能不能講出奢侈品故事?》——CBNData

《愛馬仕投資的中式奢侈品牌“上下”關閉北京地標性門店》——介面新聞

《本土品牌想講出一個奢侈品故事,難嗎?》——介面新聞

《設計師加入,Logo換掉,愛馬仕投資的中式奢侈品牌“上下”激進轉型》——介面新聞

《中式奢侈品牌發展不易,上海灘計劃透過調價吸引年輕人》——介面新聞

《上海灘創始人鄧永鏘去世,他以上流社會人脈聞名》——好奇心日報

《國際奢侈品主戰中國 本土奢侈品品牌培育迫在眉睫》——中國產經新聞報

作者:IC實驗室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眾消費,網際網路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