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的錢,沒那麼好賺

器官移植的錢,沒那麼好賺

作者:楊梅

最近無意中翻到一篇博文,簡直令人毛骨悚然。

這篇文章大致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亞洲最大器官移植醫院在天津啟用;第二件,去年河南出臺了器官移植指導價;第三件,健耕醫藥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受理,器官移植第一股要來了。

作者將這三件事串聯在一起,得出了一個詭異的結論

——資本市場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人體器官將被明碼標價,那麼必將會有大量的人口丟失。文中的一些措辭和資料,讓人心驚肉跳,如“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個器官移植合法化的國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器官移植的錢,沒那麼好賺

不過冒冷汗之餘,稍微理智的思考一下,就能發現不對勁之處。

比如“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個器官移植合法化的國家”,按照我的印象,心臟、肝臟、腎臟或者骨髓移植其實已經是現在醫學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治療手段,在全球許多國家好像都合法的。尤其是美國,應該才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器官移植且手術數量最多的國家啊。比如2009年左右,我就曾看過一則新聞,講的就是喬布斯在美國的田納西州做了肝臟移植的手術。

搜尋之後,果不其然,美國、西班牙、巴西、英國都曾針對器官移植立法,這些國家大都是由政府牽頭成立器官捐獻和移植的共享網路,然後進行調配。中國也不例外,先是於2007年3月份頒佈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2013年又開始試行《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今年我國將繼續修訂完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目前已透過司法稽核。根據法律,我國嚴令禁止器官買賣,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合法渠道。

其次,亞洲最大器官移植醫院在天津啟用這則訊息,就更令人迷惑了。根據檢索,這家醫院叫做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東方器官移植中心,早在2003年12月就曾報道成立。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等類似,是具有器官移植資格的醫療機構。把這家十幾年前就已成立的移植中心和人口走失的新聞掛鉤,似乎有刻意暗指和引導嫌疑。

器官移植的錢,沒那麼好賺

再次,河南出臺的捐獻器官獲取收費標準,並非器官的“價格”,而是針對在器官評估、功能維護、獲取檢測、儲存運輸等過程中會產生相應的成本和費用。這一檔案的出臺,是為了規範收費行為,降低收費標準。

至於將器官移植第一股健耕醫藥即將上市的新聞,和潘多拉魔盒開啟聯絡在一起,那就更加捕風捉影了。因為這家公司本質上就是一家“運輸公司”,大部分業務都在境外。

健耕醫藥全名為上海健耕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董事長叫吳雲林。

吳雲林出生於1971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之後又在復旦大學的管理學院讀了一個EMBA,有一定的醫學和商科背景。職業選擇上他也沿襲這一路線,曾任上海龍華醫院外科醫師、香港藤澤藥品有限公司區域經理。

說起健耕醫藥的主營業務,就要從器官移植的一些基本醫學原理講起了。器官移植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術前免疫風險評估,簡單點解釋就是血型配對、兄弟姐妹間的HLA配型、特異性抗體(DSA)檢測等等。

第二個叫圍手術期,主要是獲取器官,然後再對器官進行質量評估和修復,最後把器官轉運到患者所在的醫院。

最後一個是術後長期管理,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術後的一些隨訪跟蹤和定期檢測,比如檢測患者的免疫狀態以及器官功能狀態是否穩定等等。

這三個階段都離不開相應的醫療器械。健耕醫藥最初就是做相關器材代理的。

根據其招股書,2010年前,它基本上以代理銷售移植領域醫療器械和免疫抑制劑為主營業務。2010年,公司成立研發部門,開始從事移植領域體外診斷試劑、藥物濃度監測試劑的研發。

診斷市場的利潤十分可觀,2021年全球移植診斷市場規模為39億美元,但競爭也十分激烈。以國內移植診斷市場為例,份額幾乎全部由外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雅培、西門子等外資巨頭佔據。直到2021年,健耕醫藥在檢測試劑方面總收入不超過4000萬元。

讓健耕醫藥鹹魚大翻身的,是一次“蛇吞象”式的併購。購買的呢,還是它的前東家,一家叫 LSI 的境外公司。

LSI創立於1998年,是一家在英國上市的美國器官移植領域知名公司。LSI公司的主要產品是“LifePort”腎臟移植箱(腎臟灌注運轉箱)以及配套使用的耗材、器官儲存液等。早在2005年時,健耕醫藥就和LSI達成了合作,作為其中國區的獨家代理商,協助LSI在中國進行產品註冊和上市推廣。

2016年,合作11年後,健耕醫藥反客為主,以87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LSI。藉助LSI在歐美市場的影響力,健耕醫藥的渠道和商業模式都獲得了打通。

以LSI原有的拳頭產品 LifePort 腎臟移植箱為例,目前,在美國57家器官獲取組織中,有54家使用這一產品,市場佔有率第一。中國有腎移植開展資質的148家移植中心,LifePort 腎臟移植箱進入了90家。

受惠於此,併購完成後,健耕醫藥的營收開始逐年遞增。

財務資料顯示,2019年-2022年3月,其營收分別為3。97億元、4。21億元、4。8億元、1。14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714。84萬元、5009。92萬元、4996。30萬元、1219。69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轉運箱的重複使用率很高,使用年限一般為5-7年,盈利點並不高。健耕醫藥的大部分業務收入,來自相關耗材。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3月,其腎臟灌注耗材營收分別為2。62億元、2。86億元、3。37億元、8707萬元,營收佔比分別高達71。54%、73。53%、75。87%、83。98%。

器官移植的錢,沒那麼好賺

這也意味著,公司存在收入依賴單一產品的風險,一旦耗材產品出現問題且未能及時糾正,將對健耕醫藥的業績造成重大影響。

於此同時,健耕醫藥的業務收入的大頭,都來自境外,平均佔比超過75%,其中來自美國的收入平均佔比超過65%。今年一季度,上海健耕醫藥主營業務來自境內的收入佔比僅22。85%。

從產品收入來源看,健耕醫藥唯一的自研產品為移植領域體外診斷試劑,2019年-2021年銷售收入分別為23。72萬元、17。01萬元、160。28萬元。換算一下,2021年其自研產品銷售收入僅佔公司總收入的0。36%。

器官移植的錢,沒那麼好賺

另外,就整個行業來說,受限於器官捐獻者少等因素,器官移植只是個很小的市場。

資料顯示,自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累計完成34606例。2021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5272例、器官移植手術19326例。放眼全球,2015年,全球器官移植手術量也只有12。74萬例,2019年增長到16。64萬例,年複合增速僅為6。9%。

至於全球腎臟灌注耗材和器官儲存液的市場,就更容量有限了,

2019年分別為8。88億元和 3。46億元。根據招股書,在這一領域,健耕醫藥的市場份額雖然可觀,但也存在如美國的Waters Medical System、荷蘭的XVIVO等不少競爭對手,隨時可以看到行業天花板。

目前,健耕醫藥已是第二次衝擊資本市場。目的呢,招股書中寫的很清楚,想募集10。23億資金,用於開發肝臟移植裝置、拓展展移植診斷和藥物監測市場以及對原有產品進行升級和國產化。

說白了,“器官移植第一股”僅僅是健耕醫藥在資本市場上的一個噱頭。

從公司業務模式分析,其核心技術在美國,主要銷售地在美國,主要銷售收入來自美國。可以合理的推測,完成收購之後,它只是實現了對LSI的財務並表而已,某種程度上,擔當的還是類似於一個進口代理商或者銷售商的角色。

因此,網民們完全沒有必要談及資本介入器官移植便色變,甚而產生陰謀論。這不過就是一家業務結構面臨瓶頸的正常公司,急需開拓新市場,因而上市融資而已。

參考資料:

1。《健耕醫藥二闖科創板》,中國經營網

2。《二闖科創板,淨利連年下滑,健耕醫藥要當器官移植第一股?》,介面新聞

3、《當器官移植這個生意被資本盯上,是好事還是壞事?》,知危財經

4。《6年12倍!一級市場的“跨國倒爺”盯上了科創板》,開甲財經

*頭圖購買於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