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中國歷史上,為患最深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前面寫過《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更替》,裡面詳細介紹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

為何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北族之患,從秦漢開始,一直持續到宋代,歷朝歷代,只有漢唐用武力政策征服了北族。宋朝以後,北族在科技、武器方面大有超越中原王朝之趨勢,以前的北族處於遊牧階段,而自從遼朝建立後,北族與中原一樣,建立了等級秩序的王朝,經過遼朝、金朝的發展,直到元朝、清朝,終於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而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問題,這是為什麼呢?清朝本身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不止清朝解決了這個問題,元朝也解決了。

實際上,這與清朝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有關。

一是滿蒙聯姻。二是盟旗制度。

滿蒙聯姻

清朝本身也是北方遊牧民族,清軍入關如同歷朝歷代內遷的少數民族一樣,另一個崛起的北方遊牧就會成為北方邊患。如歷史上,鮮卑族內遷之後,柔然趁機佔領了北方高原,便成為了北魏的邊患,金朝建立後,蒙古成了女真的北患。

明朝雖然趕走了蒙古,但是,北元依舊存在,蒙古只是北逃了,並沒有消滅,所以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統治者依然面臨著蒙古的侵擾,怎麼解決這一北族之患,

便成了一大

難題。

為何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清朝前期

清朝本身出於遊牧民族,深知北族之患,所以,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似乎比歷朝歷代更加精明。

第一,便是採用滿蒙聯姻的方式。

滿蒙聯姻

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三大國策之一。這一招很高明,兵不血刃就解決了遊牧民族的邊患問題。

在清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清朝皇帝納妃選秀,場面極其宏大。這些待選的妃子中,有滿人、蒙古人,也有漢人,但基本上皇帝會優先選擇蒙古人,這是他們的原則,皇帝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滿蒙聯姻是清朝統治者傳承下來的姻親準則。

滿蒙聯姻起於努爾哈赤時代。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諸部的同時,不僅要應對明朝,還要應對北方草原的蒙古部落。這就讓他不得不考慮採取什麼方式來安撫蒙古。

察哈爾部

位於女真和明朝的北部,是蒙古最大的部落之一,號稱蒙古中央萬戶。在北元時期是蒙古大汗的直屬部落,其各鄂托克的領主歷來都由“黃金家族”達延汗的長子圖魯博羅特和六子斡齊爾博羅特的子孫承襲。

為何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從屬於察哈爾的

科爾沁部

與建州女真部接壤,且風俗文化相近。

努爾哈赤為了維護與

林丹汗

為首的蒙古察哈爾部的關係,開始迎娶蒙古女子為妻,一方面是穩住蒙古人,為了不兩頭受敵,一方面,也是為了分化蒙古人,削弱蒙古察哈爾的勢力。

努爾哈赤娶了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

博爾濟吉特氏

為妃,推動了第一次滿蒙聯姻。

皇太極即位之後,遵從祖訓,再次推動滿蒙聯姻,一口氣迎娶了數位蒙古女子為妻。

比如:

正宮皇后,孝端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

為何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影視劇皇太極與哲哲

莊妃

,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就是後來的

孝莊太后

宸妃

,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名

海蘭珠

,皇太極尤其寵愛海蘭珠。

另外,還有懿靖大貴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原為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正室大福晉,林丹汗去世去世後,歸順後金,被皇太極立為側福晉,後封為西宮大福晉貴妃。

康惠淑妃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原為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福晉,林丹汗去世後,歸順後金皇太極立為側福晉,後封淑妃。

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受冊為東宮福晉,後被皇太極給了葉赫部的南褚。

庶妃奇壘氏,察哈爾部人。

第三個即位的福臨,是莊妃之子,本身已是滿蒙血統。

他的兩位皇后,都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這一時期,清軍入關,遷都北京,同時,又要安撫全國,穩定蒙古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康熙即位之後,皇后及后妃才逐漸以滿族為主,這是因為清朝已經穩固了統治地位,對於蒙古,聯姻拉攏之後就變成了分化削弱。

滿蒙聯姻,從努爾哈赤開始,保持了三個世紀的和親,建立了世代姻親的關係,正是因為這種姻親關係,對清廷統轄與治理邊疆蒙古地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盟旗制度

盟旗制度是清朝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層貴族而實行的政治制度。

是清廷設在蒙古地區的行政、軍事單位,也是清朝皇帝賜給旗內各級封建主的世襲領地。旗是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任命札薩克形成的。

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

原由盟

內各旗札薩克在會盟時推舉,後改由理藩院就

盟內各

旗札薩克中籤請皇帝派人兼攝。喀爾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部長又是盟長。

為何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盟旗制度,圖源於網路

這一制度的淵源,是蒙古族原有的

鄂托克

艾馬克社會組織

“楚固拉幹”的集會

,以及努爾哈赤時期建立的滿洲

八旗制度

明清之際,蒙古族正經歷著封建領主制發展階段。

蒙古族居住地區形成的各部,就是大小不一、規模不等的各個封建領主集團,每個封建領主都擁有一定的領地和牧戶。

大領地叫作“兀魯思”,由大的部落集團構成。

兀魯思

可以分成若干互相聯合的、大的牧戶群,這些牧戶群在一塊共同的土地上游牧,由這塊土地的世襲領主做首領,該首領隸屬於兀魯思領主,這就是“

鄂托克”

兀魯思除了分成若干鄂托克外,還可以分成若干“

艾馬克”

艾馬克是遊牧於同一地區的同族牧戶集團,是部落的分支,是近親家族的結合。

“鄂托克”地緣關係為基礎,“艾馬克”除了地緣關係,也有血緣關係,是同一個親族。

在大小封建主之間,還存在

一種集會叫

“楚固拉幹

”。

楚固拉幹盟會解決問題,或者調解關係,或是商討行政、立法事項,或是建立軍事、貿易盟約。相當於立法會議。

蒙古部

林丹汗

即位之後,採取的是

聯明抗金。

後金的皇太極則是一方面拉攏蒙古,連娶數位蒙古女子為妻,一方面削弱蒙古。

1632年,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

1634年,林丹汗去世。

1635年,其子額哲投降後金,漠南蒙古滅亡。

後金也於1636年在漢滿蒙的支援下改國號為清,漠北蒙古於1638年成為清朝的藩部。

為何歷朝歷代只有清朝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問題?

清朝降服蒙古

為了快速使蒙古適應後金的制度和秩序,皇太極在蒙古開始實施盟旗制度。

旗分兩類:

清朝中央委派大臣、都統、將軍直接節制的總管旗,統稱

內屬蒙古

,共61旗。

清中央理藩院監督的札薩克旗,統稱

外藩蒙古

,共201旗。札薩克旗又有內、外之分。

盟旗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族封建主之間為爭奪屬民和牧場而引起的爭端,有利於牧業的民展和社會的安定,同時由盟長監督和控制各旗,也達到削弱蒙古內部各封建主勢力的目的,分割了蒙古地區,有利於清廷的統治。

當然,除了這兩個懷柔政策,清朝也多次使用武力征服叛亂,如康熙幾徵準噶爾,最終,清朝統治者在中期實現了民族大一統,困擾各朝各代的北方遊牧民族之患也徹底被清朝解決了。

康熙多次與蒙古王公們會盟於多倫諾爾,還自信地說:

“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

這話難道不是有歧義嗎?三皇五帝時,哪裡有蒙古?清朝統治者太自大了。

清朝後期雖然閉關鎖國,走向衰落,但中前期依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創下了一百三十四年的康雍乾盛世,尤其是徹底解決遊牧民族邊患,對於這一貢獻,當然是要肯定的。